过去一年,民生事业发展硕果累累。全国民政系统全面树立“民政为民、民政爱民”工作理念,大力推进民政事业改革创新,全面完善救助保障制度,稳步提升救助保障的水平,不断规范救助保障管理工作,健全救助保障体系,不断提高服务困难群众的能力和水平,有效发挥脱贫攻坚、民生兜底保障作用,编密织牢社会救助保障网。
陕西:编密织牢保障网
“多亏了民政给俺办理临时救助,救急又救难。”2017年4月初,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鸣犊街道高寨村低保户高霞的儿子被诊断出白血病,让原本就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长安区民政局在了解到情况后,立即为高霞家庭办理临时救助,发放了救助金1万元。
像高霞这样的低保对象以及孤寡老人、孤残儿童和残疾人等困难群体数量不小,在面临医疗、教育、生活等困境时,需要由社会保障来兜底摆脱一个又一个难关。《慈善公益报》记者从陕西省民政厅获悉,2017年以来,陕西省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健全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的实施意见》《关于做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困境儿童保障工作的实施意见》,省民政厅会同省扶贫办、省财政厅、省人社厅等部门印发《关于在建档立卡贫困户和农村低保对象动态数据更新过程中实施“三共同”的通知》等政策文件,确保兜底保障覆盖全面、统筹衔接、精准施策。全省民政系统坚持“民政跟着民生走、低保围着脱贫做、整改聚焦问题抓”总体思路,扎实抓好兜底保障工作落实,将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按规定程序全部纳入农村低保范围,确保其他特殊困难群体得到有效救助。一大批像高霞这样的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有了保障,实实在在享受到“民生红利”带来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社会救助兜底保障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据统计,去年陕西省级安排5.07亿元资金,为84.85万名困难残疾人、34.52万名重度残疾人及时足额发放补贴。安排省级福彩公益金2835万元,资助建设189个农村社区服务中心项目。建立全省社会组织参与精准扶贫工作资源库。截至10月底,有179家社会组织加入社会力量参与精准扶贫行动,累计投入资金1.3亿元。下拨省级福彩公益金1.2亿元,资助新建1000个农村互助幸福院,建设20个县级社会福利中心。
河北:心系百姓保民生
“照顾得好、生活得好、环境好。”说起在村里健民医疗养老中心的生活,河北巨鹿县西郭城镇小张庄村的范春江老人连说了三个“好”。“老有所养”是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民政工作一个缩影。民政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河北省民政系统坚持民政为民,编密织牢兜底保障安全网,切实提高和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水平。
据记者了解,去年以来,河北省民政厅不断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创新社会救助机制,不断提升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在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救助制度实施过程中探索形成可推广的创新经验。一是农村低保精准认定精准核查是实施精准兜底脱贫的基础,是实现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政策有效衔接的关键。
为扎实推进此项工作,河北省委省政府两办印发了《关于深化农村低保精准认定精准核查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民政部部长黄树贤、副部长宫蒲光都对河北省出台的指导意见作出批示,给予充分肯定,认为这个指导意见既坚持改革创新,又具有可操作性,要求适时在全国总结推广。二是2017年3月,河北省民政厅会同省扶贫、省财政厅制定印发了《关于建立全省低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的工作方案》,2017年至2020年,在低保线与扶贫线“两线合一”基础上,合理确定低保标准增长系数,建立低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按照每年10%的幅度调整提高。
黑龙江:“全面、精准”双兜底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泰来县泰来镇繁荣村的陈书亮逢人便说:“赶上了好时候,是政府的好政策让我活了下来。”自从2011年领上低保,他与母亲不再是饥一顿饱一顿了。50岁的老陈肢体四级残疾,77岁的母亲是帕金森患者,高额的医疗费曾一度让这对相依为命的母子生活难以为继。如今,老陈享受的农村低保从2011年的1044元每人每年,增长到2460元每人每年,加上残疾人补助、政府临时救助、医疗救助金等,老陈的日子有了保障。
陈书亮的经历并非个例。据记者了解,为确保社会救助“全面、精准”双兜底,黑龙江省政府办公厅去年印发了《黑龙江省困难群众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方案》,以兜底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为目标,坚持统筹协调、兜住底线、信息共享和精准救助的原则,加强各项社会救助制度相互融通,提升救助综合效能,构建了社会救助“9+1+N”综合体系(9为各项制度,1为社会力量参与,N代表救助对象),表明社会救助有救无类,只要符合条件的都要纳入保障范围。该《方案》在《社会救助暂行办法》“8+1”制度体系基础上,把黑龙江省自有的取暖救助政策以制度形式固定下来,建立了“9+1”体系框架。近期按照民政部殡葬改革的要求,又将“殡葬救助”纳入体系,进而形成“10+1+N”的体系格局,涵盖了当前所有困难群体,实现了现阶段救助制度全覆盖。(王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