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年,他走得最多的路,是崎岖坎坷的山路;39年,他想得最多的事,是不能耽搁学生;39年,他始终坚定一个目标,那就是教孩子、教好孩子、教好每一个孩子……扎根白云深处,诠释着一位“红烛”的“父爱”,他就是从教39年复式班教学的湖北省竹山县宝丰镇水田坪教学点教师胡益明。
水田坪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由于地理环境恶劣,偏僻的山村小学很难留住老师。
1978年,16岁的胡益明眼见当地的孩子因缺少老师而失学,毛遂自荐要留在深山当一名民办教师。那一年,这个小山村里唯一的“秀才”卷起席子走进水田坝教学点,开始了他今后长达39年的执教生涯。
水田坪教学点当时是典型的“三不通”学校:不通车、不通水、不通电,仅有两间破烂不堪的泥瓦房。每到下雨时节,屋外下大雨,屋内下小雨,学生上课只能在漏雨的教室里搬来挪去。
艰苦的教学环境没能动摇胡益明的决心。当他第一次走上讲台,看着下面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选择:争做一名优秀教师,为山村孩子的成长贡献光和热。
三个年级,一间教室,就他一个教师。刚开始,也曾手忙脚乱,但他不胆怯、不气馁,一次次地摸索、总结、试验:教学内容如何穿插?课堂动静如何搭配?学生如何分层?……这些时时萦绕在他脑海里的问题,在不断地实践中逐渐清晰起来。慢慢地,他的课堂变得井然有序了,教学成绩也日渐显著。
1995年,胡益明得知班上学生华伟(化名)因家庭贫困无法交上学费,有意退学。他耐心给华伟做工作、找孩子的家长商量,并拿出工资为其垫付学费,在胡益明的努力下,华伟回到了学校。
“我只能尽力‘拉’回一些。”这些年,胡益明看到孩子失学就心疼,他最初从自己微薄的工资中省下钱来资助学生,后来干脆伸手向亲戚朋友借钱供失学的孩子上学。
2000年,胡益明通过考试转为公办教师,取得了教师资格证,几位山外同事约他“雁南飞”,都被婉言谢绝,原因是他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我是山里人,知道山里人缺的就是文化,为了父老乡亲的嘱托,我没有理由放弃这份事业。”
课堂上,胡益明布置一年级的孩子复习学过的生字组词;学前班的孩子做认识拼音游戏……这是他多级复式教学中创造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多级合作,以高导低”有时是同年级的优困组合,有时是不同年级的高低组合。胡益明注重培养孩子们的合作意识,并把它渗透到日常教学当中。
学校缺乏体育设施,胡益明融合地方传统体育和游戏,带着孩子们拔河、踢毽子、打陀螺、滚铁环、掰手腕、“老鹰捉小鸡”……雨天,他护送孩子过河,河水涨了,就一个个地背过去,总是不厌其烦地告诫孩子们注意安全。
2014年9月,一场暴风雨袭击了竹山县宝丰镇水田坪等部分村庄。当时正是放学时间,为护送学生过河,胡益明被大雨淋得浑身湿透,他本身就患有严重的颈椎病、胃病,事后大病了一场。两天后,他不顾家人和医生的劝阻,蹒跚着走向学校,把落下的课全都补了起来。
水田坪教学点目前有13名学生,其中有4名留守儿童离学校较远,中午胡益明就把他们接到家里吃饭。这些年,既当老师,又当校长;既当炊事员,又当保育员。如今虽然年岁大了、身体多病,但他从没耽误过孩子们一节课。
在胡益明的教学札记中有这样一段话:“当教师虽然没有令人羡慕的权力和财富,没有显赫的名声和荣誉,没有悠闲自在的舒适和安逸。但我却坚信:做教师发不了‘钱财’,但培养出了‘人才’。当看到自己的学生成为国家栋梁;当读着学生那一封封来信,看着一张张贺卡时……你不觉得教师是世界上最幸福、最富有的人吗?当我们的青春年华在学生的身上闪光,我们的热血在学生身上沸腾,我们的生命在学生身上延续……有了这些,我们还需要什么,我们还有什么不满足吗?”
(朱本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