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中国公益传播创新高峰论坛在京举行。
7月2日,由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以下简称“中国视协”)主办的“中国视协全媒体公益委员会成立大会暨首届中国公益传播创新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
活动现场,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副秘书长郭希敏,新华网党委副书记谭玉平,爱的分贝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姚雪松,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理事长潘江雪,南都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徐永光,阿里研究院高级顾问、信息社会50人论坛理事梁春晓,深圳市广电公益基金会秘书长曲实分享了自己关于公益创新的思考。
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副秘书长郭希敏认为,艺术和公益在目标和手段上也具有同源性,艺术是美的,公益同样是美的。关于传播与创新,郭希敏认为,创新是艺术的灵魂和不竭的动力;而传播不应是一个单纯的具像的表达,好的传播一定是智慧的表达,体现智慧的魅力。
“互联网时代,公众对公益提出了更加透明、公开化的要求。”新华网党委副书记谭玉平表示,公益组织需要借助持续化、整体化、专业化的媒体传播与参与,才能推动整个公益事业有效发展。但是,各家媒体做公益的水平参差不齐、效力各有优劣。媒体的公益传播模式还需优化,对公益项目的价值挖掘还不够深,媒体发起的公益项目本身不持久、规模小、影响力小。谭玉平认为,基于这种现实,应该尝试建立起媒体的公益联盟,以抱团取暖、共同参与、协同发展的新姿态,来增强媒体的公益力量。
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的节目主持人、爱的分贝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姚雪松分享了“爱的分贝”公益项目的创办理念及其历程。“爱的分贝”采用“互联网+公益+名人”模式推动公益发展。姚雪松表示,“爱的分贝”希望能在公益实践过程中探索出更多、更有效的公益模式来,推动公益项目快速成长。
南都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徐永光针对公益创新和传播力量这一主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强调,传播很重要,没有传播就没有公益。传统慈善只有“施”、“受”两者的关系,而现代公益慈善,多了组织、政府、传播等板块。他认为公益传播已经进入了2.0,变成一种互动的关系,后面还会有传播的3.0,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最后,徐永光指出,公益要创新,创新需要传播,同时传播也要创新。
阿里研究院高级顾问、信息社会50人论坛理事梁春晓表示,“互联网+公益”正在催生一种新的公益形态,就是平台化、开放式、共享的新公益形式。在这个平台上所整合的资源已经跳出了原来简单的捐赠者、受赠者的范畴,把政府、企业、公益组织、机构、个人的各种资源都协同起来,形成一个开放共享的平台。他强调,有了这种共享平台,极大地降低了整个社会的共享成本,使资源的分配更加公正。
“传统媒体+新媒体给公益赋予了什么样的能力?是公信力、影响力,以及专业技术和专业平台,这些赋予了公益更广泛的传播性。”深圳市广电公益基金会秘书长曲实表示,媒体做公益应该定位在推动者,而不是具体做项目。现在是一个开放的、包容的公益时代,媒体的出发点一定不是抢资源,而是更好地为公益服务。
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理事长潘江雪也分享了真爱梦想在教育公益领域十年间的思考和探索。她认为,教育应该超越工业时代考试、升学、就业的模式,回归到教育的本源。潘江雪谈到,“教育就是赋能,教育就是帮助我们的孩子看见未来,创造未来。教育可以帮助每一个学习者,去唤起他们内心的行动和改变的意愿,透过外力给他们启蒙和行动的助力。”
(曹斯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