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长沙5月21日电(记者刘伟)7岁的强子(化名)每天走两个小时崎岖的山路,才能到达学校,但他依然喜欢上学,一个重要原因是“能吃到免费的午餐”。
强子说的是 “免费午餐”计划。该计划2011年落地湖南省怀化市新晃侗族自治县前,很多贫困山区的孩子,中午常常以水充饥,这意味着从早上6点到下午4点,他们经常吃不到一口饭。
在中国农村贫困地区,一些6岁以上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曾经吃不到营养午餐。
曾供职于媒体的邓飞对乡村儿童的午餐困境感到震惊。2011年,他联合500位记者、中国数十家媒体和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发起免费午餐基金公募计划,倡议为贫困学童提供免费午餐。6年来,该计划已募款2.7亿元,在26个省区市的700多所学校开餐,受惠人数超19万人。
“一方面我们与县级政府联合,筹资补给那些不能完全开展热食午餐的学校;另一方面,我们还对缺少成熟帮扶政策的学龄前儿童开展免费午餐项目。”邓飞20日在免费午餐六周年发布会上说。
2011年5月,为了让免费午餐计划更好地惠及新晃乡村的孩子们,邓飞团队和新晃县政府一起建立了“新晃模型”——一份3元午餐中,政府出1元,负责厨房建造和午餐执行;公益组织出2元,负责传播、筹款和监督。
6年来,免费午餐覆盖了这个省级贫困县所有山区腹地的教学点、村小、农村公办幼儿园。
新晃侗族自治县副县长姚海燕说,如今,学生们的营养好了,也爱学习了,我们的教学成绩已经位居怀化市的领先行列。
免费午餐只是中国贫困乡村儿童生活链条上的一环。在开展免费午餐行动的数百所学校里,孩子还面临其他一些困难。
“因为家庭贫困,父母不在身边,很多孩子生病得不到及时救治。农村家庭存在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邓飞说,发起中国乡村儿童大病医保公益基金,旨在通过购买商业保险的方式为孩子们找到救命钱,“让乡村儿童能有尊严地病有所医”。
大病医保基金让众多农村儿童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国家大病医保基础上,又多了一份医疗保障。
据项目首个试点县湖北省鹤峰县副县长熊敏介绍,大病医保基金确定了政府、家庭、社会医疗在患儿医疗救助中合理的负担比例,为乡村患儿提供医疗保障,使政府、公益、公众等多种社会力量有机结合起来。2012年7月至今,仅在鹤峰县,就已挽救400多个患儿家庭。
随着免费午餐、大病医保项目的成熟,邓飞一边忙着复制推广项目走进更多贫困地区,一边思考并实践了一系列新的公益项目,比如帮助贫困地区学童募集生活、学习所用物资的暖流计划,为贫困地区上学路途遥远的中小学生提供可移动、智能和模块化宿舍的“会飞的盒子”,帮扶单亲失依孩子的“拾穗行动”,还有帮农产品出村、提高乡村家庭收入以便让留守儿童父母回家的“e农计划”。
几年来,从免费午餐到e农计划,邓飞团队逐渐开展的一系列公益项目,尝试联合政府、爱心企业等多方资源,针对乡村儿童的多种需求来解决实际困难。
“公益组织不会代替政府去治理社会,但政府、企业、公益联合起来,就创造了社会赋能的模型。”邓飞说,“我们在新晃县、鹤峰县的成功经验是最好的证明,相信这一模式也能在中国任何一个贫困县生根发芽。”
在地图上,把新晃、鹤峰连线在一起,会发现恰是一个武陵山片区,也就是中国14个连片特别贫困地区之一,覆盖湖南湘西、张家界,湖北恩施州,贵州省贵阳市、铜仁市,重庆东南地区等71个县的3600万人口。
中国现有标准下7000多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第十三个五年规划(2016-2020年)的目标之一,但如何实现精准扶贫对每一个县级地方政府都是重大考验。
姚海燕认为,社会力量撬动政府资源,或者政府联动社会力量开展扶贫,都是为了提升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改善百姓生活。“政府与公益组织都有着共同的目标,那就是关注民生需求,因此政府要保持开放的心态。”
“孩子在哪里,我们就到哪里去。我们的公益目标是希望赋能当地政府和社会,让本地人的问题由本地人解决,实现社会的自我治理、自我发展和自我成长。”邓飞说。
强子是这场社会赋能行动的直接受益者。如今,他不仅有了营养午餐、覆盖大病的医保,而且他的父亲也因为参与“e农计划”的农产品开发项目而回到了他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