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水滴人物,说的是一个专业的、全职的社会工作者。她是一个社会组织——南京市爱心传递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她服务的对象是城市的流动家庭青少年。她是孩子们眼中可敬可爱的“孔老师”。
我能看到的风景,希望你也能看到
说到孔霞萍的从业经历,就不能不提到她的发小:马连平。2006年,两人一起在南京读大学,当时马连平是一个公益狂热青年。而热情、友善的女孩孔霞萍是马连平每次组织公益活动时的铁杆参与者。
现在想来,孔霞萍依然觉得那段经历很美好:“我们助老、助残。我们去跟老人唠唠嗑,老人好开心,我们也有收获。我们帮助残疾人,带他们去爬山。我一个女孩子,抬不动轮椅,我就给他们搭把手,拿包、拿水。我们没有任何功利的目的,我们心里的想法很单纯:我能看到的风景,我希望你也能看到。”
听到她这句话,记者心里被触动了一下“让你印象最深刻的瞬间是什么?这些活动,给你留下了什么难忘的感受?”
孔霞萍扑闪着大眼睛想了很久:“嗯,大家都很开心,就是这样。因为我参加这些活动很开心,所以我还常常带上我妹,带上我弟,一起参加。”开心,发自内心的开心。对,这就是他们的原动力。
上了公益的小船,就愉快地待了下来
作为一个对参与公益活动充满热情的青年,孔霞萍的公益年历断档了两年。那两年,就是她的发小——马连平去玉树的两年。小伙伴去了玉树,孔霞萍也无时无刻不牵挂着他:“那两年,我几乎没有参加过任何公益活动。”
马连平去了玉树,孔霞萍在南京工作、结婚、生子。2013年,马连平回到南京,创办了公益机构:南京市爱心传递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做了“希望来吧”这个专门服务来宁务工人员子女的项目。
缺人手缺到无计可施的马连平找到小孔:“姐,你帮我们做宣传吧!可以在家做!”孔霞萍就这样被他骗上了“公益的小船”。
兼职的状态到2015年初就再也持续不下去了,孔霞萍需要承担的工作越来越多,马连平又去说服她:“姐,你来上班吧!可以带着孩子来!”
孔霞萍说她当时就信了,来了以后才发现,工作真是太忙了!事情多到数不胜数,根本无暇带娃。但是,她并没有后悔,而是愉快地在这条小船上稳稳地待了下来,还承担了更多的工作:接手了云谷山庄的希望来吧。
孩子缺失的,希望我们能弥补
云谷山庄的希望来吧的服务对象,是30多个孩子。这些孩子都来自于南京“新市民家庭”,他们对新市民的定义是:外来务工人员,没有购房能力的家庭。新市民家庭,父母的职业大都是跑运输的、做家政的、环卫工人等等。统一的特点是:家长工作时间长,周末没有休息。
“这样的家庭,孩子最缺失的就是父母的陪伴。”孔霞萍感慨。
孩子缺失的,就是希望来吧要去努力弥补的。周一到周五,孩子们放学后就来到希望来吧,孔霞萍会带着孩子们做作业。作业完成快的孩子,可以看书、写书法、画画。
周六,她会给孩子们安排一些兴趣课:书法、画画。来上课的老师是自愿来免费教孩子们的、来自专业机构的老师。虽然是免费,老师们却在这些孩子中间发现了有画画天赋的、有书法天赋的。孔霞萍说:“有个孩子,上画画班的时候,画的画总是比同龄人差一些。我就试着让他改上书法课。结果他就一发不可收,爱上了书法,现在书法写得特别好。书法老师为了培养他,常常在周五过来给他加课。我非常感动,真的希望我们希望来吧能走出一个小书法家!”
我把时间给了别人的孩子,却放弃了陪伴自己的孩子
说起孩子,善谈的孔霞萍滔滔不绝:“我们每个月带孩子出去一次,参加一些实践活动。孩子们都很兴奋。我们还跟高校合作,让志愿者们来给他们上特色的课程,带他们出去玩儿。”
“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让孩子们从手机游戏中抽离出来。家长的陪伴少了,孩子一回家就玩手机,有时候在希望来吧还惦记着手机游戏。我希望能够多搞一些孩子们喜欢的活动,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让他们把注意力转移到更有意义的事情上来”。
“那你自己的孩子呢?”,记者问。
孔霞萍突然安静了,语气和声调都低了下来:“她一岁多就被孩子奶奶带回老家了。我太忙了,实在没时间陪她。最近才回到南京,要上幼儿园了。”
“那你以后的打算是什么?”记者又问。
听到这个问题,孔霞萍似乎瞬间忘掉刚才的所有不快,又兴致勃勃起来:“我在思考我们希望来吧如何更加良性的发展?我想开发更多孩子感兴趣的活动、喜欢的兴趣课,丰富孩子们的课余生活。”
看着她热情的眼神,记者真想找这些熊孩子们谈谈:“孔老师为你们,操碎了心。你们可一定不能负了她!”
交汇点·南京晨报记者 刘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