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顺利看望珠峰脚下村落的藏族老人。
王顺利在租住的民房整理爱心物资。
王顺利为藏族村庄幼儿园的孩子们送去衣帽等爱心物资。资料图片
1月5日,西藏拉布普乡御寒衣物125包,大米500斤,青稞粉100斤;
1月26日,祥巴村御寒衣物110包,为幼儿园的37名孩子买了帽子围巾手套棉鞋袜子;
2月26日,西藏纳木湖乡十户困难户,200斤青稞粉,500斤大米,100斤食用油,每户200元慰问金;
4月19日,西藏扎西宗乡小学拼盘100个,积木1500个,画板50个,本子2000本,迷宫走珠200个,指南针手表150个,铅笔3000支,橡皮1000块;
……
这份密密麻麻的2018年清单很长,摘录的只是其中几条。仅仅看清单,这么繁琐,这么耐心,难以想到它出自一位风华正茂的女孩之手。
她叫王顺利,出生于1994年。
13岁的时候,王顺利知道了珠峰脚下的那个村庄。那个村庄,比她所在的甘肃通渭大山里的村子还要穷。
因为家里穷,兄弟姐妹又多,王顺利从6岁开始,就帮着家里洗衣做饭,割草喂猪。
她9岁才上学,比一般的孩子晚了3年。但是每次考试,她都是第一名,小学时跳了三级,追上了同龄人。
上初中离家远,爷爷整修了一辆捡来的破自行车,给她用。
有一次,自行车胎破了,她没钱修,留下来给修车铺当了一天帮工,认识了打工的藏族男孩格桑。
格桑说,他的家在珠穆朗玛峰脚下,家有11个孩子,他出来打工,是为了供弟弟妹妹们上学。
王顺利不知道怎么从甘肃的大山走到珠穆朗玛峰,但她知道不能上学的滋味儿。那一天,13岁的她跟13岁的格桑说:“你回家去吧,以后我供你上学。”
初中和高中阶段,学校没有宿舍,王顺利和同学在校外租房子住。
晚上9点半放晚自习,到房东11点停止供电,有一个半小时的时间。每天晚上,王顺利用这个时间,拿着手电筒去外面捡饮料瓶。两个瓶子能卖1分钱,每当攒够50元100元,她就给格桑汇过去。
2013年,王顺利考上了酒泉职业技术学院。
在大学里,课余时间她做了很多兼职,工地搬砖,街头发传单、推销商品,这些她都干过。那几年,她勤工俭学挣到的钱,加上成绩优异拿到的奖学金,攒起来有7万多元,基本上都用在了那个珠峰下的小山村。
除了钱,王顺利也开始给格桑和他的乡亲们寄东西。她发起倡议,向同学们征集衣服、被子、课外书籍、学习用品,以及她觉得格桑们能用得着的一切东西。她建了一个群,把支持她的爱心人士聚在了一起。她还找到酒泉的公益组织,寻求更多的帮助。
她像蚕吃桑叶一样,一点点扩大着爱心辐射的范围。
大二那年,王顺利决定到那个村子去看看。
用了13天的时间,她才来到了那个海拔5100米的村子。
那里10月份就已入冬,天气很冷。晚上,格桑的家人把全家人铺的盖的全都给了她——她是第二天清晨早起,看到他们一家合衣睡在地上,才意识到这一点的。
她在那个村子待了4天,世界以低倍速展现在王顺利眼前。她觉得那4天烙进了自己的一辈子。
她看到了比雪水还纯净的纯朴,除了纯净,还带着一分温情。
大学毕业后,怀着对那儿的牵挂,她孤身一人,告别家乡,到了西藏,把拉萨作为爱心中转站,把珠峰脚下的村子作为爱心终点站。
“我去的时候,他们给了我一桶泡面。在他们看来,自己没有见过的东西就是好东西。那是游客留给他们的一桶泡面,给我的时候已经放了5年了,但是他们就一直留着,说是等家里来了尊贵的客人才会给。”这让人心酸,但让王顺利为之感动不已。
村子里没有路,就在那石头上走。王顺利有一次扭了脚,一位村民走在她前面,把一块块石头捡起来扔到两边,一直给王顺利捡出一条路出来。
有一位80多岁的老奶奶,拄着拐棍,200多公里走了一个多月,平生第一次到拉萨,就是为了给她送7个藏鸡蛋。“我照顾了她一年多,每个月给她送药给她送吃的。”王顺利说,那就是她,是他们,表达感激的方式。
村里没有公厕,上厕所是王顺利每次送物资最头疼的问题。后来,村民用泥石流冲下来的石头,给她建了一间专属于她一个人的厕所。
“像这样让人很感动的事情特别特别多,这个理由足够让我坚持下去。”王顺利说。
王顺利最初在拉萨找了一份工作,但是,各地寄来的爱心物资,需要去取、去整理,再把它们送出去,她需要经常请假,后来就自己主动辞职了。
目前,王顺利通过在网上卖藏区特产,或者在假期做做家教获得收入。这个马上25岁的姑娘已经很多年没有买过新衣服了,她身上穿的,都是从爱心捐赠物资中挑出来的、适合自己的衣服。
她在拉萨城边租了个便宜点儿的、大点儿的房子,用来安置和整理爱心物资。她现在要去的村子,不再只是格桑的村子,而是散落在高原上的230多个村子,近的可能两三天能到,远一点的要十几天。每次她都要攒够一大车才运过去。
去那些地方,经常会经过无人区,没有手机信号,也没有吃的、喝的。渴了,有时就吃山上的雪;饿了,就吃自己带的压缩饼干。
包括王顺利的家人和朋友,很多人并不能理解,她为什么要为那些原本素不相识的人付出这么多。
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
退潮后的海边,一个小男孩正沿着海边抓起一条条小鱼扔回海里。这些小鱼因未能跟上退去的潮水,滞留在了海滩上的小水洼里,眼看就要干涸而死。一名游客嘲笑地对小男孩说:“别扔了,这么多小鱼,凭你的力量是拾不过来的,再说又有谁在乎呢?”小男孩没有停下,拾起一条小鱼说:“这条小鱼在乎。”他又拾起一条小鱼说:“这条小鱼也在乎。”
有的人说,这不过是心灵鸡汤。
对于王顺利来说,这是一个无比真实的故事。她就是那个海滩上的孩子。她做的事情,也许很多人不在乎。但是,格桑在乎。
从甘肃回到珠峰脚下的格桑,重返学校读书。经历了两次失利后,第三次参加高考,他最终跟王顺利考取了同一所学校,现在也已经毕业了。他没有留在甘肃,也没有留在拉萨,而是回到了家乡,那个珠峰脚下的小村子,在教更多的孩子们。
“我挺欣慰的。”王顺利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