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公益 » 个人事迹 » 正文

全球公益报道:平凡守护让长征精神历久弥新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06-18  来源:中国青年报
核心提示:原标题:平凡守护让长征精神历久弥新八九十岁的老人能清晰讲述当年的苏区往事,八九岁的孩子会哼唱经典红色歌谣。在赣南革命老区
原标题:平凡守护让长征精神历久弥新

八九十岁的老人能清晰讲述当年的苏区往事,八九岁的孩子会哼唱经典红色歌谣。在赣南革命老区,红色文化生生不息,老区人民用不同的方式,接续传承,默默守护着红色文化血脉。

56岁的钟同福是瑞金市中央革命根据地历史博物馆的一名保安。他还有另一个身份——红色故事的挖掘者。

钟同福的爷爷钟国海是万田乡麻地村人。1934年冬,红军主力长征后,国民党卷土重来。一天,钟国海夫妇发现两名曾经帮助过他的红军战士被国民党保安团抓了。他们变卖家里的几亩薄田和两块小山地,还有耕牛、母猪和粮食,凑齐100块银元,救出了两名红军战士。

“我小时候就是听着这些故事长大的。”钟同福说,在集市上、农田里、祠堂下,到处都能听到长辈讲红军时期的故事,这些传奇的故事让他对那段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高中毕业后,钟同福种过田,后来换了很多份工作,唯独没有丢下写作的爱好。几十年里,他发表过几百篇随笔、散文,心里始终藏着一个念头:把小时候听过的红军故事写下来。

2010年,他发表了第一篇红军文章,讲的就是爷爷奶奶倾家荡产救红军的故事。2011年,钟同福去采访几位老红军战士。文章刊发不久,几位采访对象就相继去世。他忽然有一种紧迫感:要抓紧时间,还原原汁原味儿的红色故事。

从此,他开始利用工作之余自费到瑞金、宁都等临近县市的红军后代家中走访,记录他们口口相传的零散故事。“我们老区的故事太多了,好多别人都不知道。”他随口讲了一个已经采访但还没有成稿的故事,说着说着落下泪来。

现在,钟同福在瑞金市中央革命根据地历史博物馆当了一名保安。收入不高,就是为了方便寻找红色故事资料,他说,自己的两个孩子都是乡村教师,非常支持自己。

9年来,钟同福写了三四十篇红军故事和红色历史研究文章,最长的一篇3万余字,发表在多本杂志和互联网上,用了十几年的电脑存满了采集来的文稿和照片。

有了微信以后,每写完一篇,他都要发到同乡群和作协群里。群友称赞他是“红土地上的红色作家”,发来戴着红军帽的卡通小人点赞的表情。

钟同福希望年轻人能看到这些文章,他还计划暑假在老家麻地村义务组织红色传承教育辅导班。

几十年来,关于红色传承的故事,在赣南这片红色土地接连不断上演。江西宁都县博物馆有对父女,与文物和史料为伴,50年接力研究宁都革命历史。

父亲曾庆圭,从1969年调查收集“毛主席在宁都革命实践历史” 开始,一直研究宁都苏区历史、宁都起义历史,直到1999年退休。她的女儿曾晨英从那时接手,如今担任宁都县博物馆副馆长。

数十年来,曾庆圭和老红军之间来往的书信就有两千多封,每一封信都是珍贵的史料。

他还找回了不计其数的老照片,1938年毛泽东和部分宁都起义参加者的合影照就是其中一张。曾庆圭用通信的方式,向参加过宁都起义的老红军致函请求辨认,最终确认了每一位合影者的姓名。

有人将曾庆圭比作一把“银锄”,默默挖掘着不为人知的历史宝藏。1999年,军事科学出版社出版了他的专著《宁都起义》,填补了宁都起义研究的空白。

1999年11月,26岁的曾晨英女承父业。她打小在博物馆大院长大,高中开始利用暑假帮着父亲誊抄手稿、校对、复写。

曾晨英说,父亲一辈子只做一件事,自己更感责任重大,要将红色文化和革命故事传播出去。

曾晨英觉得,革命历史文物的搜集是一大难题,父亲那个年代,一步一步走下去搜集,自己也几乎走遍了宁都的乡间田野、寻常巷陌。目前,她已先后主笔完成各类陈展大纲和讲解词20项,达30余万字。

“互联网时代,希望通过微信等新媒体载体,将故事讲得更加喜闻乐见。”在曾晨英看来,培养青年讲解员,开展青少年研学活动很重要,让青少年了解在宁都这片土地上发生过的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是自己的光荣使命。

1995年出生的华红兵现在是一名现役军人,这位来自瑞金的年轻人每次和战友介绍自己的家乡时,对方都会条件反射地说,哦,革命老区。

“共和国的底色是红色的,不能淡化这个颜色”。华红兵在这块充满红色记忆的土壤上长大,对于家国、责任的最初印象,像一粒种子埋进了心里。后来,他如愿考入了一所军校,以班级第一的成绩毕业时,是去北京还是去南部战区某地,华红兵选择了后者。

华红兵说,作为一名从老区出来的军人,他也时常会思考传承的问题,“小的时候,是传承红色记忆,长大了,是传承红色责任。”

瑞金市九堡镇中心小学此前在被誉为“红军第一步兵学校”的彭杨步兵学校旧址里。后来,政府拨款,在革命旧址旁边的空地上盖起了新的教学楼。

该校学生加入少先队的入队仪式会仍会在革命旧址中进行。现场讲解革命旧址故事、学习先辈革命精神,已经成为入队仪式中的必有环节。

85年过去了,当年无数革命先烈在瑞金开始书写的长征精神,正如静水流深一样,在中国的广袤大地上悄无声息地传承。(刘昶荣 王达 王海涵)

(应采访对象要求,华红兵为化名)

(责编:朱传戈、王静)
免责声明:本文若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刻删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全球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公益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