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上,“老人”这个词,常常跟“碰瓷”、“霸座”出现在一起,很多新闻在告诉你,“坏人变老了”。而我们想告诉你的是,“好人”也变老了。
白发满头,百事应休。走到生命的尾声,老年的生活本该是一片祥和。很多老人却甘愿放弃自己安逸的生活,用自己佝偻的身躯努力为他人撑起一方天空。
即使他们白发苍苍,即使他们步履蹒跚,他们还在尽自己的所能去帮助身边的人。这些老人心中温暖的善良,一直在散发着耀眼的光芒。
1.
1987年,从运输厂退休的白方礼老人决定做件大事:靠蹬三轮攒钱资助贫困的孩子读书。那一年他已经74岁高龄了。
不论风吹日晒,酷雪寒霜,白方礼老人每天24小时待客,“想想那些缺钱的孩子,我坐不住啊。”甚至有一次,他已经高烧39度,吃了片退烧药后,就顶着虚弱的身体又继续蹬起了三轮。
白芳礼老人93岁去世,蹬三轮近20年,为300个贫困孩子捐35万。
2.
1996年,刘盛兰老人给13岁中学生吕亚洲寄去了50元钱。自此,老人就跟着了魔似的,只要知道有孩子上不起学,就会把手头的钱寄过去。
清早,刘盛兰起来弄点简单的饭菜,就骑着车子去捡破烂了。17年来,老人几乎未尝肉味,没添过一件新衣,“吝啬”得连一个馒头都舍不得买。
刘盛兰有一个珍藏的深蓝色布袋,里面装满了汇款单和来自天南海北受资助孩子的回信,九十多岁高龄的他能清晰记得每个来信者的困难情况。
3.
1987年,祝塘镇政府收到一笔1000元的捐款用于敬老院的建设,捐款人署名是“炎黄”。此后多年,无论是希望小学还是敬老院,或是地震灾区都曾收到过署名“炎黄”的捐款。
央视四套《走遍中国》栏目还曾经到江阴拍摄了专题片《谁是炎黄》,老人却从未表露过自己的身份。
当身份曝光后,张纪清老人说:“用‘炎黄’这个名字,就是不想让被帮助的人有负担。我们做一点点小事情,不能以恩人自居。”
4.
75岁的潘玉莲老人在家里开设了“爱心小课堂”,这里一分钱不收,还给孩子们管饭、发文具。而她自己吃饭、睡觉都挤在一间10平方米的小屋里,墙旧了就拿宣传画贴一贴,旧家具凑合着用。
老人双腿老迈且患有旧疾,却还是在闲暇时间拖着碎步,遇到垃圾堆,便驻足留步,顾不上腥臭,把能卖几分钱的瓶瓶罐罐认认真真收起来。
20多年来,新疆喀什疏勒县疏勒镇2000多个孩子从这里走出去。他们有的考上了外地的大学,有的已经成为医生……
5.
在青州市火车站东街有一位83岁的老太太,靠一台老式缝纫机,33年做了2000多双鞋垫赠乡邻。
1985年,吕爱兰从益都县被服厂退休后,用一台老式缝纫机,缝制鞋垫、靠垫等生活日用品送给街坊邻居。年轻时,邻居们帮忙照看过自己的孩子,这份恩情老人一直记在心中。
自食其力且知恩图报,是中国人一代传一代的美德。
6.
今年五十六岁的赵永久,在过去的三十年间,坚持每月拿出收入的三分之一做慈善,累计资助三十七名贫困学子。
每天清理垃圾,赵永久没有穿过一件像样的衣服,鞋上也总是脏兮兮的。为了做慈善,他甚至还卖掉了唯一的住房,自己在外边租了一间小屋子。
虽居陋室,不改其志。生活的窘迫挡不住赵永久老人内心的善良。
7.
82岁的张作梓义务修补马路25年,每天骑着三轮,载着上百斤重的水泥、砂石、水,沿街检修路面。
老人家30平方米的小屋,几乎家徒四壁,“筑路为民”“助人为乐”等锦旗却挂满了墙。拿低保的他,负担生活费和老伴药费尚不够,却每月自费买水泥。
直到老伴实在离不开人护理,张作梓老人才放弃了补了25年的马路。“我实在是没办法了,我干了一辈子好事儿,现在干不动了……”
8.
班都爷爷1984年承包了内蒙古巴丹吉林沙漠里的一片胡杨林,这里气候干旱,环境恶劣,河道里已经40多年没见水了。
为了抢救胡杨树,他先后挖了11口井,一生守护在这里不离不弃。他说:“我肯定会死,但没关系,能多活一棵树都是好的。
今年10月初,断流40多年的河道终于又来了水,流进了这片胡杨林。
更难能可贵的是,这些大义的行为,在这些老人心中根本算不得什么,他们认为自己做的都是小事,无非是坚持的时间长一点而已。
9.
江苏泰州,退休教师韩凤林迎来80岁大寿,他的子女原本准备为老父亲风风光光地操办寿宴。可老寿星不同意,决定将这些钱节省下来,为村民安装路灯,方便出行。
老人的善良感动了许多人,路灯安装公司老板得知此事后,决定所有路灯全部按照成本计算,达成老人的心愿。
一盏盏路灯不仅驱散了村路的黑暗,更在人们心中点起了一盏长亮的向善之灯。
10.
江西吉安,77岁老人肖金生慷慨拿出了7万元,用自己一辈子的积蓄为村民修建码头。
老人的每一分钱都是靠辛苦挣来的,这么多年自己舍不得吃,舍不得穿,过得很节俭,听说要建码头,他把自己的钱一下子全拿了出来。老人还说,如果7万元不够,他还可再干活、再捐钱。
一颗金子般的心,是人生在世最大的财富!
11.
近日,中国巾帼空降第一兵、军中的“居里夫人”马旭将她毕生的积蓄1000万元捐给家乡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木兰县,用于教育、公益事业建设。这笔捐款是木兰县有史以来接到的最大的一笔个人捐助。
马旭戎马一生,20多年间,跳伞140多次,创造了三项中国之最——第一个跳伞女兵、跳伞次数最多女兵、实施空降年龄最大女兵。
当所有的光辉荣耀落幕,老人用她的善举谱写了又一段传奇。
12.
2014年12月29日,正值寒冬。下午5点30分左右,一个4岁的小孩在玩耍时不小心滑落河中。
66岁的朱正华正在河边散步,危急关头,老人来不及思考,直接跳进了刺骨的河水中,奋力抓住孩子,将他托出水面,在路人的协助下,成功救出孩子。
事后,得知朱正华挽救了孙子的生命,在救援中还患上重感冒,孩子爷爷拿出出酬谢金给朱正华却被当场婉拒,“我只是做了我应该做的事,哪能收你的钱哟。”
13.
2018年2月8日早高峰时段,在济南市历山东路与建筑新村南路路口,发生了感人一幕。低垂的线缆横跨在马路上,拦住了过往车辆,一度导致车辆拥堵。
济南两位老人在路中间,拿着杆子奋力撑起低垂的线缆让拥堵的车辆顺利通过。半个多小时后,才又有人过来一起帮忙。
瑟瑟寒风中,他们为过往车流留出了冬天里最温暖的一条路。
14.
2018年10月10日早上8点,在西安一小区门口,网友拍到了这两人感动的一幕: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太太扶起一辆倒在垃圾里的共享单车,慢慢放入停车位……
有的时候,年龄给老人积蓄了最质朴的善良。老人家,我们向您致敬。
生活在这世上,我们虽然是普普通通的人,做着最普通的事,但我们的善良却能让我们闪闪发光,能驱散社会上很多阴霾,温暖社会上许多冰冷。
走过古稀,走过耄耋,这些老人没有更多的言语,却都用无声的行动,谱写着人家大爱,感动着每一个人。
这些老人的身躯虽然衰老,心灵却是无比的高贵!他们从不高调地大肆宣扬自己的善举,而是顺从着自己质朴的心,做着最实在的事。
这些老人不求财富、不慕名利,几十年如一日的一份执着为父老乡亲、为远方学子、为每一个擦肩而过的陌生人。
这些老人可能就在你的身边,可能就是你的爷爷奶奶,你的外公外婆,你的邻里乡亲……这些老人的善意,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最真挚的敬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