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反应创始人、CEO陆乐
2018年3月,凤凰网公益专访社会创新家蔡延青时,他提到自己最新制作的社会创新纪录片《创变者》第二季有一集讲述的是《帅光头的第一反应》,“帅光头”名叫陆乐,全民互助急救平台“第一反应”创始人、CEO。“第一反应”自创立以来,荣获了很多殊荣。去年,“第一反应”被评为凤凰网行动者联盟2017公益盛典“年度十大公益项目”。
提起陆乐,认识他的人脑海中会浮现出一个“光头”的形象,他笑声爽朗,声音洪亮,思维缜密,常年穿着“第一反应”的橙色工服,穿梭于各种需要急救的场合,带领一支“救命”的橙色队伍,利用急救“黄金四分钟”,与死神较量,救下一个个鲜活的人,让意外不再轻易夺走生命。
近日,“帅光头”陆乐做客凤凰网《公益先锋》,讲述自己的公益理念和创业故事。在这之前的几个月,他曾为凤凰网的媒体人带来了一场名为《学会这240秒,拯救一个你爱的人!》的急救课,参与培训的学员不仅学习了正确的自救和互救知识,还消除了很多急救认知上的误区。“面对危难,学过急救的人,不会慌张失措,还可能正确挽救他人的生命。”陆乐希望传递给学员这样的共识。
陆乐在进行急救培训
“在救护车到达前对突发急症/意外伤害者进行有效救助,全力搭建全民互助急救平台,将互救互助发展为中国社会的常态。”陆乐对凤凰网公益表达了创立“第一反应”的愿景。
“硬汉”陆乐内心“柔软”
熟悉陆乐的人会发现,他每天都精力充沛,似乎有使不完的力气,笑容常常挂在脸上,仿佛真的没有能让他烦恼的事情,正能量满满。
谈起自己的人生经历,陆乐用了“拼命”、“玩命”和“救命”三个词概括。
“从小学武术,参加很多拳击、散打比赛,这是拼命;长大之后在国外参加了很多极限运动,包括无动力帆船航海,这算玩命;现在第一反应创业,做的是救命的事业。这就是我的命。”陆乐说。
“第一反应”创始人、CEO陆乐
从小习武,让陆乐有了健壮的体魄和“硬汉”的形象。在海外留学期间,他热衷户外运动,不管是登山、滑雪、潜水还是航海,都少不了他活跃的身影。
年轻时的陆乐,喜欢航海、玩帆船,他取得了美国帆船协会认证和日本一级船长资质,常常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扬帆起航,追寻理想和远方,被很多人称呼为“船长”。
玩帆船时,陆乐碰上过两回被认为最不可能发生的事——桅杆断裂,但最后成功脱险。在他看来,如果连极端情况人们都知道怎么处置, 突发事件也就没什么可怕的,“应急预案不是放在柜子里面的纸,是一个人的肌肉记忆,急救也是。”
他常想,如果每个人都花时间系统学习基本的急救技能,这会是一件对自身乃至整个社会都特别好的事情。
但对中国百姓来说,急救常识是陌生的,还没能成为每个人的肌肉记忆。如果一个人倒下,大概率事件是身边没有人能实施及时有效的急救。陆乐意识到,这是一个急需解决的社会痛点。
“第一反应”创始人、CEO陆乐
陆乐上大学时在日本学的是公共政策和互联网,成立急救培训和生命救援机构“第一反应”似乎并不是他当时的目标。
曾经的“船长”能够蜕变为“第一反应”的“陆队”,来自一段刻骨铭心的伤痛。
2012年,他计划去环球航行,但一位热爱跑步的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同学在跑步时,因心脏骤停离开了人世。38岁的创业者,倒在马拉松赛道上,永远离开了刚出生的孩子和家人。
明天和意外,你永远不知道哪一个会先来。一个30多岁的生命瞬间消失,无异于一个家庭的灭顶之灾。失去校友的沉痛,也惊醒了陆乐。
“如果当时有人对他进行急救,是不是悲剧就可以避免?”
陆乐内心深处的柔软被激发了,校友离世的悲剧不能再重演。陆乐对人生有了新的顿悟,一种挽救生命的使命感,驱使他想要在急救普及上做些事情。
虽然自己不是医生,但自小习武、爱好户外运动的陆乐已经接触过许多与急救相关的知识,加上大学期间学习IT的专业背景和知识结构,让他萌生了许多公益创新的点子,成立“第一反应”虽是偶然,但似乎他已经有了坚定的内心准备,一场硬仗要打,只能“赢”,不能“输”。
“人最宝贵的就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柯察金的这句名言,说出了陆乐成立“第一反应”的初心,也说出了大多数人的心声。
生命只有一次,不可重来。
陆乐创办“第一反应”,身体力行做急救
心脏骤停,救护车到不了,怎么办?
在美国,每年有大约60万心脏骤停的患者,抢救成功率约为15%,个别大城市成功率能达到50%。但在中国,每年大约有50万心脏骤停患者,居全球前列。其中在大城市中,抢救成功率还不到1%。在急救专家眼中,包括马拉松在内的公共场所猝死事件的频发,是国内公共场所抢救设施不到位的直接结果。
急救就像一场和死神赛跑的战斗,和“第一反应”一样奋战在急救一线的力量还有很多,如同陆乐一样的“战士”也很多,在美国圣地亚哥海洋公园因救治患者而获名“最美医生”的北京朝阳医院急诊科主任医师唐子人对中美两国的急救体系感触良多。
“首先,美国有着较为统一的急救系统。拨打911以后,急救、消防、警力都会到位,且分工明确。其次,公共设施非常完备”,唐子人表示,“国外公共场合放置AED(自动体外除颤器)是非常常见的。但AED目前在我国的普及率非常低,使用率几乎为零。”
AED(自动体外除颤器)
此外,根据唐子人团队的研究结果,在北京,患者倒地后获得他人救助的病例为11%,而在国外,这种病例一般都在85%以上。
陆乐对中国急救现状的判断,和唐子人的上述研究产生了共鸣。陆乐认为,中国缺少的不仅是急救技术,更缺的是急救意识。在中国学过急救的人不到人口的1%,而在德国几乎所有人都学过急救,在日本甚至每一个小学生都系统地学过急救。急救是每个人通过训练都能掌握的基本技能,心脏骤停的患者若能在四分钟之内进行心肺复苏,则可能有60%患者被救活。
遗憾的是,“黄金四分钟”的急救并不能指望救护车上的医护人员来完成。不仅在中国,哪怕全世界,救护车也不可能在四分钟之内到达。而我国公众急救知识缺乏、急救能力不够,这段时间的空白就成为生命流失的关键原因。
如何才能让患者有办法在四分钟之内得到有效的救助?这就是陆乐认为“第一反应”作为一家社会企业,所要精准解决的社会痛点的核心——救护车到不了,那就想办法让老百姓拥有急救的技能。
“第一反应”急救培训
陆乐带领团队开始全球拜师学艺,向欧美日等国家的急救专家、救援机构、产业政策学习。2012年,“第一反应”创立,并且成为了美国心脏协会认证的培训中心,通过研发自主知识产权的急救培训课程,中国学员可以系统学习急救知识和实战技能,并通过严格的测试,获得世界权威及国际资质的急救认证。截至2018年5月,已经有几十万成人及儿童,系统学习了“第一反应”的急救培训课程,其中近2万名受训者已经获得国际急救认证证书。
除此之外,“第一反应”自主研发的智慧应急救援系统,在三百多场马拉松赛事中有效运作,包括选手生命风险评估、安全方案量化选择、急救人员科学组织、现场救援无缝衔接等。
“第一反应”团队志愿者进行赛事急救服务
2013年6月,上海举行国际铁人三项比赛,赛事主办方了解到“第一反应”有能力为赛事提供安全保障后,找到陆乐,赛事现场救助了一名发生心脏骤停的女观众。 从此,“第一反应”开始被外界关注。
至今,“第一反应”在39座城市守护超过134万跑者,成功挽救了13名心脏骤停者,并且成为中国田协、中国马拉松官方医疗合作机构。
“第一反应要用有限资源去创造社会价值最大化,你要有效率,哪个人群最愿意接受这个东西?哪个人群更愿意帮助别人?年轻人。所以我们做很多年轻人喜欢的形式。”陆乐说。
因此,2015年,“第一反应”在上海马拉松赛事保障中启用了自主研发的APP“第一闪电侠”,还在微信上推出了小程序“救命地图”,显示最近的AED位置,方便急救的开展。此外,“第一反应”打造了服务于各行业的应急自救SOS系统,目前,有100多家企业定制化建立应急自救系统。
陆乐相信,未来社会化急救,即每个人身边的黄金四分钟急救系统, 就像小时候邻里之间互相帮忙一样。“不久的将来,当周围有急救情况发生,我们都可以成为像蝙蝠侠一样的急救特工。只有建立起体系化的急救系统,才能在救护车到达之前做到更有效的急救。”
有关生命,不可玩笑
每年,“第一反应”都会为上百个学校提供公益性质的急救培训,并为近百个大型的比赛及社会活动提供保障。这些都是“第一反应”的志愿者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运用专业技能,在相对完善的法律保护框架下,与团队协作提供的社会服务。
“什么时间点应该在哪个小组的区域,应该面向哪里,耳朵应该听哪个频道,都有一套规范的流程,确保能够变成一条无缝衔接的救援生命力。”由于急救保障工作的特殊性,陆乐对“第一反应”的志愿者要求严格。
“第一反应”团队志愿者在戈壁进行赛事急救服务
“如果因为某个志愿者的个人原因而不能履行其职责,这个位置就会变成一个危险点,从而可能造成整个团队的失误,最后造成生命挽救的错失,这是绝对不能被接受的。”谈到这个话题,陆乐变得格外严肃。
“有关生命的事情,都是不可以开玩笑的。”陆乐说。
严格与责任,是陆乐对急救工作的态度与要求,这也是每个“第一反应”的志愿者所坚守的服务原则。
参加“第一反应”的志愿者事先都要经过严格的培训和考核,还有一系列的章程和管理办法要严格执行。正因此,“第一反应”的志愿团队配合度高、专业性强,在保障生命的过程中,获得了社会的赞誉和口碑,激励着整个团队走得更扎实,更努力,更长远。
“第一反应”志愿者培训
独行快,众行远
阿拉伯谚语有言:“独行快,众行远”,陆乐很喜欢这句话,在他看来,创业并不是一个人的独行,而是一群人一起上路!
谈起“第一反应”团队的小伙伴,陆乐充满感激和自豪,他说:“我个人要干这件事,我能够对自己承担责任,我也愿意付出,哪怕走再远、走再久,我都愿意。但是对于团队的小伙伴们来说,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每个人都有自己背后对于家庭的责任,但他们依然能够跟我一起去挑战如此大的社会命题,去挑战一种如此前沿的社会企业模式,去脚踏实地地解决社会问题,我认为大家真的了不起,有勇气、有恒心、有能力。”
陆乐坦言,“第一反应”一路走来,最想感谢的是那些和他并肩奋斗的小伙伴们。
“第一反应”的创始团队合伙人,有的来自五百强企业,有的是非常优秀的创业者。他们放弃了优厚的待遇和相对舒适的生活,投入到一个充满未知的社会企业的创业中去。这是创业者的勇敢,更是对工作伙伴陆乐的信任。
正是这样一群有信念、执着奋斗的人们,他们出现在急救第一现场,用自己的专业解决问题,提升急救效率,完成他们肩负的使命——让意外不再夺走生命。
“第一反应”志愿团队在戈壁
救人有心,更要有力
“第一反应”成立这些年,很多正能量的故事陪伴、激励着团队的每个人快速成长。令陆乐印象最深的是一个90后男孩通过心肺复苏救活父亲的故事。
陆乐向凤凰网公益讲述,在这个90后男孩的父亲发生心脏骤停的时候,由于他在网络上看过“第一反应”的教学视频,这个男孩回忆起急救课教授的那些细节,对父亲实施了科学的救治,最终挽救了父亲的生命。后来,这个男孩报名成为了“第一反应”的急救志愿者,“第一反应”教会了他挽救家人的生命,而他要用这些急救知识和技能去帮助更多的人。“第一反应”的团队有很多90后的志愿者,而陆乐也和这些90后一样,激情澎湃,善良可爱。
“善良是驱动社会进步的核心动力,也是驱动一个人拥有幸福感和获得感的力量。”陆乐坚信善良的力量,会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
但善良并不能保护人们不受伤害,当好人因施救被讹或者无法说清楚真相的救人事件频频发生,被新闻曝光后,陆乐认为救人的同时,一定要先保护好自己,确定现场安全,这也是急救开展的重要前提。
2017年3月15日,“好人法”的面世似乎给救人者吃了一颗“定心丸”。《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第184条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
2017年3月15日,“好人法”面世
陆乐认为,各扫门前雪、看热闹、当键盘侠是一件可悲的事情。现在既然国家有法在先,那么愿意做好事的人应当越来越多。而行动之前,我们首先要评估自己做好事的能力有多大,有了保护好自己的能力,才能有救人的能力。如果因为救人而搭上自己的性命,这可能不是最好的“英雄事迹”。“英雄”不仅要有这份心,更要有这份力。救人讲究方法,保护自己也有方法。陆乐建议,这两种能力大家都要学习。
没有人希望救了别人牺牲自己,也没有被救者希望自己的生命是用其他鲜活的生命置换而来。
“第一反应”正在做的事情,就是要让新闻里的悲剧不再上演,使“善良”成为更多人面对危难时的第一选择。
“第一反应”急救
“我们就是冲着十环去的”
“不简单”——希望工程创始人、南都公益基金会理事长、中国慈善联合会副会长徐永光说起社会企业“第一反应”的表现,用了这三个字来评价。
“第一反应”不能简简单单被做成一个挣钱的商业模式,按照陆乐的设想和战略,“第一反应”更应该思考如何让企业的社会效率最高,如何跟国际价值对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陆乐赞同徐永光关于社会企业的“靶向图”理论——根据企业在市场上的表现,越靠近靶心,社会目标越强,越接近社会企业。社会痛点就是社会企业的靶心,命中靶心的十环企业就是典型的社会企业。
陆乐说:“我们就是冲着十环去的。”
作为一个使命驱动型的社会企业,“第一反应”从设立的初衷到所有的战略结构都是为了精准解决中国“急救难”的社会痛点。
回顾“第一反应”这些年走过的历程,陆乐和他的团队正用不断的努力和不竭的动力去实现他们心中的愿景。
2015年,“第一反应”获得中国第一批社会企业认证。
2016年,“第一反应”成为中国内地第一家官方认证的Benefit Corporation(共益企业,以下简称B Corp)。认证B Corp的企业需以实现公共利益为目标,始于善意,也需要稳健的商业模式支撑善意继续前行。“第一反应”站在了世界舞台上,成为看得见的好公司。
2017年,“第一反应”获得了ISO在中国颁发的第一张可持续管理体系认证。
2018年,“第一反应”又得到了美国心脏协会AHA的认定,成为中国第一和唯一的金牌机构。
这些国际权威机构对“第一反应”的认可,肯定了“第一反应”与国际价值对接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2017年,“第一反应”获得行动者联盟“年度十大公益项目”。参加凤凰网行动者联盟2017公益盛典让陆乐感触良多,他从不放弃任何一个学习的机会,在陆乐看来,凤凰网践行媒体责任,用创新公益的模式,实现商业向善,解决社会问题。令他印象深刻的是,凤凰网联合创意机构、公益组织推出的“勇敢的娃娃”、“承诺胶带”等创新项目,与“第一反应”一样,这些公益项目的社会价值不容小觑。
“第一反应”获得行动者联盟“年度十大公益项目奖”
此外,继2016年,“第一反应”成为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案例——《数字经济时代的全民互助急救平台》,2017年,又成为哈佛肯尼迪学院的案例,题目叫做《创新解决中国急救难社会痛点》。
陆乐曾认真思考过,如果把“第一反应”做成一个慈善组织,可能会不可持续且低效。“如果我们知道最终的结局是不可持续的,那没意义。”陆乐和创始团队达成一致,“第一反应”不仅是一个提供赛事急救的组织,更要成为一个信用平台,在人与人互助时建立信任机制。“我们要做的不是说做生意时候的信任,而是我倒地上你敢救我,这需要信任担保。”
陆乐从不认为“第一反应”会一直是一家只有情怀的社会企业,“第一反应”追求的更多是让情怀真正落地,“我想的是我们这个事情怎么能够服务13亿中国人,怎么能服务60亿地球人。”
“他们说我满世界飞,一天一个城市,还要跑到戈壁无人区里趴着,或者跑到很冷很冷的地方,早上要很早起来等等,我说我特别喜欢这种生活,我就好这一口。”陆乐与人对话时,表情丰富,语言有着极强的感染力。
陆乐参与2016年CSEIF年会分论坛
在很多熟悉他的人看来,他现在的工作也就是他的生活,他乐于成为“空中飞人”,忙着去各个需要“第一反应”的地方,做培训、谈合作、做演讲等等。
“第一反应”创始人、CEO陆乐
这样的生活会不会很累?能不能一直坚守初心?
面对这样的提问,陆乐分享了穷和尚和富和尚的故事:两个和尚都想去南海取经,富和尚说,我盘缠不够,等筹两年钱再去;而穷和尚说,我没有盘缠也要去。一年后,穷和尚从南海取经归来,但富和尚还在筹钱。
“我就是那个穷和尚。”陆乐指了指自己的“光头”说。
在“第一反应”创立之初,陆乐削发明志。他知道,全民急救意识和技能的提升是个系统工程,急不得。2016年,第一反应制定了5年计划,5年内先让2000万中国人学会基本的急救知识和技能。
“未来的路还很长,期待有更多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志愿者加入我们,致力于共建社会互救互助体系,让我们的社会不再冷漠,让每一个人都能伸出援手,救助身边的生命。”陆乐说。
作为中国最早向公众普及推广AHA课程,组织实践公众急救的机构,2018年“第一反应”再度蝉联了美国心脏协会(AHA)中国培训点年度第一,是唯一获颁的金牌培训机构,并且“拯救心脏英雄奖”的获得者有2位是来自第一反应的导师和学员。历年9个“拯救英雄奖”,7个由“第一反应”获得。
谈及“第一反应”已经取得的成就,陆乐脸上泛起了极具感染力的“陆式微笑”,他说了这样一句话:
带心上路,一切俱足。
“第一反应”创始人、CEO陆乐接受凤凰网公益高级编辑马铭悦专访合影
采访:马铭悦
文字:马铭悦、王佳楠
图片:“第一反应”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