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由KAB全国推广办公室、北京爸爸的选择科技有限公司和零号湾全球创新创业集聚区共同举办的“2018年大学生公益创业大讲堂”活动在上海交通大学举办。多名90后公益创业达人所作的分享令台下的观众“瞪大了眼睛”。
“本来以为做公益创业的都很穷、靠政府补贴过日子,没想到也能拿到投资、能自我造血。”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的一名学生说。
KAB全国推广办公室有关负责人介绍,10年前,见过一些来自全国各地的公益创业者,在对这些创业者进行扶持、交流的过程中,他发现“用商业模式解决社会问题”才是公益创业的本质。他介绍,根据中国青年报社、KAB办公室发布的《中国青年公益创业调查报告》,公益创业者最关心的核心问题就是“能否自我造血”。
上述报告显示,近六成公益创业者可“自己造血”,但公益创业面临着社会公众认知不准确、政策支持力度小、融资困难等问题。
该负责人说,国家鼓励创新创业多年来,“自我造血”和“政策扶持”问题一直是阻碍公益创业积极发展的软肋,这使得公益创业者数量明显不如普通创业者。但社会亟需一大批可以解决社会问题的公益创业项目,公益创业目前还是一片蓝海。
零号湾全球创新创业集聚区总经理张志刚认为,由于公益创业“容易走偏”,因此亟需一个机构或者组织来对公益创业这个单项进行引导,“很多项目本身不错,可以解决社会矛盾。但要么一根筋非要做公益,没钱倒闭了;要么突然转成了商业企业,失去了初心”。
90后创业者、渔书创始人尚晓辉告诉记者,新时代“捐款做慈善”早就无法支撑起公益的本质了,“真正的公益是要解决一些社会问题”。
尚晓辉创办的“渔书”是一个二手书置换、购买平台。目前已经拿到了融资。“一本250页的书籍要消耗15斤水、1斤木材和125克煤炭。”尚晓辉说,我国目前98%的书籍已经成了一次性用品,与此同时,中国人的年均阅读量位于以色列、日本、韩国之后,每年每个中国人平均只读4.7本书,而相同的数据在以色列为64本、日本40本、韩国11本,“试想,二手书流通起来后,书籍价格变得很可亲,会不会买书的人多一些?看书的人多一些?纸张浪费少一些?”
尚晓辉鼓励大学生,尽量朝着公益创业方向多发展。“不要今天看AI很火做AI,明天看区块链很火做区块链,盲目跟着社会潮流,只能让自己变被动。”尚晓辉说,那些目前看来已经在AI、区块链领域发力的企业,其实早在五六年前或者十几年前已经开始了相关项目的研究和布局,新办企业根本跟不上节奏,“中国创业企业的平均寿命2.9年,你去跟潮流,公司都倒闭了,项目还没搞出来”。
相反,公益创业是一个特别适合大学生的“蓝海”。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研究生王娜娜如今在做的就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事儿。尽管这件事儿看上去并没有太多商业利用空间,但她却一股脑儿投身进去,最终发现,自己这种满腔热情做好事的劲儿,竟然也值得被投资人“投资一把”。
王娜娜现在是诺百爱(杭州)科技有限责任公司CEO,她的创业初衷只是为了帮助聋哑人打电话。这是一个看上去几乎不可能挣钱的项目,运用了人工智能、生物电信号等高大上的技术,做一件为聋人谋福利的好事,却挣不着钱。但王娜娜的项目,却得到了饿了么、腾讯等公司的青睐。
春节前后,饿了么相关负责人主动找到王娜娜,想让这个计算机专业女生带领的在校学生团队给他们订制一款聋人送外卖软件。原来,饿了么公司有很多聋人外卖小哥,在送餐过程中,他们不能接听客户电话、送餐上门不能与客户交流,工作不便。通过王娜娜的小软件,聋人外卖小哥只要输入文字,就可以自动生成语音并打电话给客户,通知客户“外卖到了”。
投资人更看重的是这项技术更加广泛的应用。基于肌肉运动分析出一种手势或者动作的意思,听上去“尖端、前沿”。比如,这项技术是否可能应用在VR或者无人机的控制上等。
令王娜娜高兴的是,她的“龙语”软件能用且非常好用。她的聋人朋友安装了“龙语”后,频繁给身边朋友、家人打电话,甚至放弃网络订票而直接打电话给12306订火车票,“公益创业不需要刻意为之,你觉得你可以为朋友做些什么,就去做做看,趁着年轻”。(记者 王烨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