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慈善博物馆位于江苏南通市,2016年9月1日正式开馆。博物馆自开馆以来,积极拓展社会服务功能,努力发挥自身优势和特色,探索公共文化服务的策略,着力打造综合性社会教育基地。
融入学校德育教育
慈善文化与德育教育中所包含的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集体主义教育、人道主义教育存在着密不分株的关系。作为以慈善为专题的博物馆,中华慈善博物馆拓展思路,与学校紧密绑定,打造成为学生德育教育的新平台。
“博物馆通过深入挖掘相关展览内容及背后的故事,主动融入学校德育教育。”中华慈善博物馆副馆长胡达告诉《慈善公益报》记者。譬如,春秋时期,秦国和晋国在敌对状态下,秦国不计前嫌,仗义恤邻,对受灾的晋国进行了大规模粮食援助,史称“泛舟之役”。这一援助事例和理念的解读为人道主义教育提供了鲜活的历史素材。此外,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建立慈善机构范氏义庄;乞丐武训行乞近30年,建成3所义学;状元张謇长年卖字筹集善款,并将慈善作为实现国家自强的手段之一;京剧大师梅兰芳为赈灾多次义演,并毅然拒绝为日本人演出等,都是博物馆的重要展项。博物馆通过相关展品和辅助讲解呈现上述内容,努力传递他们身上的宝贵精神和高尚情操,为配合学校的德育教育开辟了“第二课堂”。
目前博物馆已与南通市实验小学、南通大学附属中学、南通职业大学等全市各类大、中、小学校开展了结对共建,为学生了解传统慈善文化提供载体,为学生德育教育提供平台。此外,博物馆还定期组织“慈善文化使者”走进校园,以传统典籍为素材开设慈善文化专题讲座,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反响。
结合党员党性教育
慈善是人性的体现,其本质是助人利他。博物馆根据自身展陈特色,努力在人性和党性融合方面做文章,积极发挥党性教育作用。
博物馆展示了两张1992年“希望工程”的捐款收据,署名为“一位老共产党员”“一位老党员”。经过当时工作人员的多方查证,确认捐款者都是邓小平。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将这些钱捐助给邓小平曾经战斗过的广西百色地区的失学孩子。另外,博物馆展示了一些知名慈善人物,如深圳歌手丛飞、南通磨刀老人吴锦泉等党员同志,他们牢记党的宗旨,致力于慈善助人活动。博物馆有意识的挖掘、呈现这些展览内容,为党性教育提供了新的素材。
2016年10月,中共中央组织部有关领导参观后表示:“中华慈善博物馆开辟了党性教育的新视角,参观展览对增强党员干部的公仆意识和奉献精神具有重要作用。”
目前,南通市委组织部已在博物馆挂牌“党性教育基地”。
强化公民社会责任教育
行善是个人的选择,依靠的是个人道德层面的自觉自愿。因此,慈善文化的引导和社会环境的熏陶对个人从事慈善活动至关重要。博物馆努力强化公民社会责任观念,激活大众内心固有的善念,从而形成行动自觉。
不局限于仅展示枯燥的慈善历史,而是通过提取、转化传统慈善历史文化中的亮点,站在普通观众的角度,考虑观众的关注点和兴趣点,提供有针对性的公共文化服务,是中华慈善博物馆的布展视角和思路。《慈善公益报》记者了解到,针对目前人们关注较多的“暴力慈善”问题,博物馆通过展示传统慈善文化中倡导施授平等,照顾受助者的尊严,从而让古今形成对比,引人思考。而针对社会关注的慈善公信力问题,馆中慈善组织征信录的展示,则体现了传统慈善文化对倡导慈善活动公开透明的引领作用,更利于人们深入正确地认识慈善。
南通市民政局副局长、中华慈善博物馆馆长陈坚告诉记者:“专题博物馆虽以某一特定领域为展示对象,但绝不能囿于行业内部。中华慈善博物馆积极探索和实践,并将为之不懈努力,希望借此能够有效、充分发挥专题博物馆的功能和作用。”
记者 权 敬 通讯员 陶徐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