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5·12汶川地震发生后,地震重灾区的一批儿童因此成为孤儿。在震后的举国救援中,由全国妇联、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和日照钢铁集团共同发起设立的安康家园,第一时间转移安置了712名孤困儿童,在北京、日照的安康家园生活了一年。这些孩子中有一部分后来陆陆续续找到了父母,最终,672名孩子于2009年8月回到成都双流的安康家园,在这里生活、长大。
如今,在“安康妈妈”们的细心呵护下,双流安康家园已先后有624名孩子高中毕业,其中282人考上大学,342人高中毕业后就业或参军。
在5·12汶川大地震发生10周年之际,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四川省妇联、日照钢铁集团以及成都市妇联、双流区人民政府等举行“安康家园”公益项目十周年纪念活动,全国妇联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邓丽,四川省委副书记邓小刚等出席活动。活动中,已经长大成人离开家园的孩子们和“安康妈妈”再次相聚,有欢声也有泪水,更有说不完的心里话,以及无数感人泪下的故事。
“这些孩子就像我亲生的一样”
安康家园的甬道旁,10年前栽种的树苗如今已是绿荫掩映,静静伫立在道路两旁,默默地见证着一切。
小林回忆起10年前的那一幕,依然记忆犹新。
汶川地震,让11岁的小林失去了父母,他和姐姐来到了安康家园继续生活。“当我走进房间,一位阿姨过来抱着我,慢慢地我知道我没有爸爸妈妈了,但是有了一位‘安康妈妈’,她是那个在我最痛苦的日子里没日没夜照顾我的人。”
在当时的“安康家园”里,最大的孩子19岁,最小的只有4岁。
李向南是日照安康家园里众多妈妈之一,当时她照顾的6个孩子都只有4、5岁。“这些孩子刚来的时候一直哭,我就抱在怀里哄着,很心疼他们。”李向南说。
“喂孩子们吃饭,教他们上洗手间,牵他们的手睡觉,这都是每天的必修课。”久而久之,李向南成为了孩子们哭闹时的情绪镇静剂。令李向南印象深刻的是一次自己感冒发烧,几个孩子围在身边,有的用小手揉她肚子,有的用额头贴着她的额头。那一刻,李向南的心里满是温暖。
一年后,李向南所带的孩子们离开日照,转去四川成都双流的安康家园生活。“相处时间长了,这些孩子就像我亲生的一样。分别时把他们抱到别人手里,真的非常不舍。有一个孩子边哭边抱着我的脖子,就是不肯撒手。”李向南说。这次从日照千里迢迢来到成都,看见9年前还要自己抱在怀里的孩子现在已经长成大小伙子,李向南笑得合不拢嘴。
“这些孩子就像我亲生的一样……”这几乎是每一位“安康妈妈”共同的心声。
“安康妈妈”王晨在双流安康家园成立时就来到这里工作,孩子们都习惯叫她“王妈”。王晨带的第一批孩子如今已长大成人。“孩子们特别重感情,离开家园后一直记着我,不能回来看望的孩子会经常打电话。”王晨说。
张爱莲曾经是日照安康家园的“安康妈妈”,一共带过18个孩子。9年前,张爱莲把12岁的小森和其他孩子从山东护送到双流安康家园。时隔9年再次相见,已经在铁路上工作长得高高大大的小森,在张爱莲怀里哭得像个孩子。
如今,在“安康妈妈”们的细心呵护下,双流安康家园已先后有624名孩子高中毕业,其中,282人考上大学,342人高中毕业后就业或参军。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对孩子们进行的心理状况评估报告表述道:“经天灾人逝双重惊骇过的灾区孤困儿童,在安康家园生活学习2至4年后,他们的心理康复创造了在短时间内心理障碍总检率、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患病率和儿童重症抑郁患病率低于国际平均水平的佳绩,达到普通人群的百分比,创造了康复的奇迹。”
“安康家园10年的成功实践,探索出一套政府支持、民间出资、公益组织监管的灾后孤儿紧急救助模式。后续我们将做好评估和经验总结工作,为国内、国际灾后儿童救助安置提供管理经验参考。”儿基会秘书长朱锡生说。
“不知不觉中孩子们就长大了……”
在双流“安康家园”宿舍楼前的墙柱上,贴着孩子们10年前和现在的对比照片,当年一个个幼稚羞涩的孩童,在10年的岁月光阴和安康家园的呵护照顾下,如今已经成长为老师、战士、工人……开始了自己新的五彩人生。
“不知不觉中孩子们就长大了……”一位“安康妈妈”感慨地说。
十年前的大地震后,丧失双亲的小玉、小琳姐妹俩被送进安康家园生活学习。如今,小玉已是一名中学教师,小琳也被保送读研。
地震那年,小玉13岁,读初一,妹妹小琳12岁,在念小学。
2008年5月12日,家住绵阳北川县桂溪镇的小玉,在桂溪中学上下午第一节课。突然,楼开始摇晃,桌子也在动,教室外面有人大喊“地震了”。当全校师生集中在操场上,小玉看到对面山上的石头不断滚落,一座房屋就在她面前坍塌了。
丧失双亲的姐妹俩被接到山东日照的安康家园,一年后回到成都双流的安康家园。小玉说,她用整整一年的时间,才让自己慢慢接受了现实。
小时候姐妹俩经常吵架、争玩具。地震之后,姐妹俩再也没有争吵过。
小玉如今大学毕业成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小琳也顺利考上厦门大学,今年被保送读研。小玉说,自己萌生当老师的念头,与当年借读在山东日照安康家园的经历有关。“那时学习成绩跟不上,心理压力很大。老师从未责怪我,而是经常鼓励我们这些安康家园的孩子。”
安康家园的生活,让两姐妹感到今后的道路并非她们最初想象得那样艰难。“因为安康家园是个很‘有爱’的地方,有很多人一直陪伴和关爱我们,在我们身后默默付出。”小玉说。
在日照和成都,各有两位“安康妈妈”带过小玉,至今她和山东的“安康妈妈”任阿姨仍保持联系。当年,任阿姨一人带6个孩子,每天睡在客厅,送孩子们上学,接孩子们放学,带孩子们去吃饭和参加各种活动。
“陪伴让我们找回了缺失的母爱,我们有烦恼都会跟她讲。”小玉记得,一次考试没考好,她心里很难受。任阿姨陪她坐在床边聊了很久,一直在鼓励、安慰她。
像小玉姐妹这样走出安康家园后开始幸福生活的孩子还有很多,立志把未来的生活过得更美好是他们最大的共同点。
10年前,地震发生时,藏族女孩小燕正在汶川县草坡乡的草坡小学上课。她和当时读三年级的妹妹在学校待了近一个月后,才知道自己成了孤儿。随后姐妹俩一起被接到安康家园,又重新拥有了大家庭。
10年后的今天,小燕已经是两个儿子的母亲,也成为一名熟练的塔吊司机,和丈夫是同事,日子过得和和美美。
“现在就想着夫妻两人要好好工作,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小孩抚养好,让小孩以后过上更好的生活。”小燕说。
14年的持久战和672名孩子
“第一次看到这些孩子时,感觉他们和外面的孩子没什么区别。他们阳光、开朗、有礼貌,但越是这样就越心疼他们。”双流安康家园园长胡源忠说。
2009年,胡源忠从民政局被派到双流安康家园当园长,成为了672个孩子共同的爸爸。
来安康家园之前的胡源忠是武警的格斗教官。“部队要求令行禁止。但是对家园里的孩子,则要根据年龄性别不停改变方法,刚开始压力很大。”胡源忠说。
为了更好地照顾家园里的孩子,他把4岁的儿子也接到了家园,让他与家园的孩子一起长大。
青春期的孩子难免调皮捣蛋。家园里的孩子跟人打架了,胡源忠会默默扔过去拳套、护具,说:“跟我打。”胡源忠鼓励孩子出拳,自己只是防守,不出拳或出虚拳。几分钟下来,胡源忠会告诉筋疲力尽的孩子什么是武德,打架解决不了任何事。
8岁就进入家园的小华,平时亲昵地叫胡源忠为“老汉儿”(四川方言中爸爸的意思)。他和很多男孩子喜欢向胡爸爸学习武术,还得过比赛的奖牌。“胡爸爸总说自己是个粗人,但对我们比自己儿子照顾得还要细心。”有一次小华和几个孩子练功时膝盖摔破了皮,“胡爸爸没有说安慰我们的话,却半夜去买了烧兔头挨个送过来。”
不止是小华,几乎园里小一点的孩子都会叫胡源忠“胡爸爸”、“干爹”。“每次孩子们叫我‘爸’,‘诶,来吧!’我一手一个扛肩上就走了。”胡源忠笑眯眯地说。
就这样,胡源忠领着这群孩子走过了9年的时光。和孩子们共处9年,胡源忠觉得自己的性格也变柔软了。有一次他带一帮孩子弹着吉他,温情脉脉地合唱起《老男孩》,让安康家园的阿姨听着听着就感动的哭了……
最近,胡源忠把当前很流行的歌曲《成都》重新填词改成《安康》,教给孩子们弹唱:“让我掉下眼泪的,不止毕业的愁……余路就要自己走,你向我挥挥手……和我在梦中的安康走一走,直到所有往事都模糊了,也不停留。”
胡源忠说第一段还得改一改。“安康家园的孩子们到底是愁毕业还是愁离家?我得再琢磨琢磨。”
如今,双流安康家园已先后有624名孩子考上大学和参加工作离开。
在胡源忠心里,走出家园的每一个孩子都让他觉得欣慰、骄傲。胡源忠说:“这些孩子受过创伤,会更敏感,需要时间愈合。但我们不能只是同情,而应努力让他们生活得跟其他孩子一样,面对现实,找到自信。”
“离开的孩子们在各行各业都努力勤奋,都是我的骄傲。”胡源忠说:“希望孩子们出去后平安平淡、乐乐呵呵就好。”
目前家园里还有48个孩子,最小的几个孩子在读初二。再过4年,他们也要高中毕业了。那时候,安康家园就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我现在一心一意在家园,打完这场14年的持久战。”胡源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