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邢台电(记者卢玉辉 通讯员任付珍)5月8日7时许,邢台县城计头乡磨盘峪村李先珍叫醒小孙子,拎起保温桶给住在老院里的婆婆送饭去,这也是她和三个妯娌们几年来一直重复行走的磨道活儿。
李先珍今年57岁,爱人在弟兄四个中排行老三,2001年去世,她凭山里妇女特有的坚强毅力把两个孩子拉扯成人。婆婆刘保枝今年已88岁,20世纪九十年代公公病故后,孩子们执意要她轮流居住,考虑到自己在老院方便清闲,就留在了老院,四个妯娌商议只能轮流给送饭了。
四个家庭居住得还特别分散,一开始用饭盆端饭,足有多半里路,送到老人家里就凉了,吃了容易拉肚子,四个妯娌又商议买上保温桶,搁上半天也是热乎乎的,于是都用上了保温桶。不论春夏秋冬和刮风下雨,都能按时送上可口的热饭菜。刘保枝逢人就夸儿媳妇个个孝顺得很,自己的身体硬朗,真是想多活几年呢。
像刘保枝这样安度晚年、吃穿不愁,孩子们轮流用保温桶送饭的高龄老人还有好几位,郑永核今年90高龄,曾经是位久经沙场的革命军人和老党员,自从不能好好行走后的十几年里,三个儿媳也是轮流用保温桶送饭。在磨盘峪村还有一位93岁的老妇人,至今仍然自己能做饭,经常去地里拾柴火,拾酸枣、橡壳等,而且眼不花耳不聋。孩子们要她轮流吃饭,他不愿意,“我现在能动弹,还是自己做方便,不能动了再让孩子们管吧。”
“孝敬老人在我们村是很平常的事情,这得益于村规民约的制定实施,得益于群众文化活动的深入开展。”磨盘峪村党支部书记郑永明说。磨盘峪村是邢台县基层组织建设和群众文化活动标杆村,建有一流的文化活动广场,今年又被确定为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广泛的宣传教育,严格的村规“小宪法”造就了良好的社会风尚,赌博、邻里不和、打架斗殴、偷盗在这个村不再出现。
“下一步,我们要继续把精神文明建设作为美丽乡村的主要抓手。”村主任郑军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