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公益 » 公益事业 » 正文

全球公益:八旬老人的“十三五”慈善规划 每天省13.5元把钱捐给需要的人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05-09  来源:大河网
核心提示:□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彭飞文图核心提示|50年前,他卖掉自己珍爱的永久牌自行车支援越南,50年后,他每天节省13.5元,攒够一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彭飞文图

核心提示|50年前,他卖掉自己珍爱的永久牌自行车支援越南,50年后,他每天节省13.5元,攒够一个月后捐给郑州慈善总会,还与老伴儿志愿捐献出遗体。这期间,不管是唐山大地震、汶川大地震,还是贫困户家里漏雨,他都会第一时间捐款。

郑州上街区83岁的老人赵水木坚持行善了半个世纪。“别人的困难解决了,我的心里也很高兴。”他说,他要继续坚持下去,直到走的那一刻。

讲述

“我给自己制定了‘十三五’规划”

走路虽然缓慢,但身体看起来硬朗,容光焕发,5月4日中午,记者见到赵水木时,他骑完自行车没多久。虽然年逾八十,但他依然坚持锻炼。还有一件事,他坚持了将近一辈子,用他的话说是“积德行善”。

2016年,国家发布了“十三五”规划,赵水木备受鼓舞。乐善好施的他受此启发,决定也给自己制定一个“十三五”规划。“我每天节省下来13.5元,每月就能省下400元,然后再通过慈善总会,把钱捐给贫困学生或者其他有需要的人,坚持5年。”他笑着说,“我这不也是‘十三五’嘛。”

记者在捐款证书上看到,从2016年5月11日到2018年4月,他每个月都没落下。把他所有的捐款收据铺开,几乎能占满他家客厅的一张桌面。他每次去银行汇款时,一进门工作人员就知道他来干啥了。

“‘十三五’结束后,我每个月再省14.5元,与国家保持同步。”赵水木说,只要他的身体允许,他愿意一直这样坚持下去。

赵水木的家里有一本看起来极具年代感的记事本,上面记录着近十年来他的捐赠支出,第一笔是2008年5月13日他向汶川县灾区寄去的1100元,邮政储蓄银行的汇款收据他留存至今。记者从记事本上注意到,从2013年开始,他每年春节捐出2000元给村委会帮助贫困家庭,并拿出200元左右给一个叫“三狗”的人。

5月3日下午,记者在老上街新村的一条路上见到了“三狗”,他一只腿残疾,在路口搭了一个简易房修车,看起来蓬头垢面。对于赵水木对他的帮助,他说,“我不太会说话,不知道怎么表达,但是心里对他还是很感谢的。”

过去

“吃苦过来的”

赵水木生于1936年,他八九岁时父亲就去世了。而在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闹灾荒,地里绝收,他的兄妹也饿死了。此后,他与母亲相依为命,生活艰辛。他记忆深刻的是,小时候过春节母亲带着他出去要饭,“因为过年要饭好要,大家多少会给点儿,要回来吃几天”。吃苦的经历让他对穷人有特别的同情心。

1953年,为了减轻母亲负担,初中上了一年他就去西安工作了,1957年被调到兰州煤炭局工程处当安装水暖的工人,直到1985年退休。

退休之后,赵水木回到上街,他非常关心社区事务。村里不管谁家需要安装水管、洗澡间,他都免费去做。自己编了很多提篮送给街坊邻居。这些从邻居口中得到了证实。此外,捐赠本上还记录着,他多次为社区公共建设、象棋比赛、文艺活动等捐款。

赵水木平时爱看报纸,他看到“姐姐卖剪纸救弟弟”的报道后,让女儿送去了1000元。他得知南阳社旗县一家贫困家庭房子漏雨后,捐了1.5万元,帮对方盖了新房子。

规划

他和老伴儿百年之后将双双捐献遗体

记者与赵水木交谈中得知,他和老伴儿两人都已经申请登记遗体捐献。村里很多人不理解,韩桂荣倒是看得很开,“走了以后,烧烧能咋着?这又能咋着?”

赵水木告诉记者,20多年前,他看到报纸关于遗体捐献的报道后,就有了这个想法。不过,遗体捐献登记表在他家放了两三年,今年才正式签字。

他说,自己的儿子对此并不赞成,不在上面签字,所以登记表一直在家放了两三年。今年4月份,他们二老带着女儿到红十字会签了字。

对于父母的这种行为,赵水木的女儿表示支持,“村里人或许不太理解,但是我非常理解他们这一代人的经历,他们到最后把自己的身体捐给公益事业,我很支持,这对后辈也是一种勉励。”


免责声明:本文若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刻删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全球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公益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公益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