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公益 » 公益事业 » 正文

全球公益:聚焦3000万卡车司机群体 《中国卡车司机调查报告No.1》在京发布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04-12  来源:新华网
核心提示:4月10日,《中国卡车司机调查报告No.1——卡车司机的群体特征与劳动过程》出版发布会在社科文献出版社蓝厅举办。传化慈善基金会

  4月10日,《中国卡车司机调查报告No.1——卡车司机的群体特征与劳动过程》出版发布会在社科文献出版社蓝厅举办。传化慈善基金会秘书长涂猛、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谢寿光出席会议并致辞,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传化慈善基金会公益研究院院长沈原,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卢晖临及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教授闻效仪出席会议并发言。发布会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副总编辑童根兴主持,课题组成员、全国总工会、中国职工发展基金会和新闻媒体等各界人士,以及卡车司机、卡嫂代表等50余人出席会议。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谢寿光发表致辞,他表示,2018年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会学出版中心推出“中国社会调查报告”系列,面向整个社会科学界征稿,希望借助该系列为理解变动的世界提供另一扇窗口,打开另一个视界。《中国卡车司机调查报告No.1》为该系列丛书的第一本,对于我们了解卡车司机群体身份、洞悉中国社会结构及研究中国社会变迁具有重要意义。

    传化慈善基金会秘书长涂猛致辞并介绍了“传化·安心驿站”项目。他表示,随着我国经济快速走向现代化和国际化,物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渐凸显。到2016年为止,我国的公路货运卡车已达1500万辆,卡车司机达到3000万人。公路货运业的发展状况业已引起广泛关注,相关研究成果频频涌现。但是,若对现存的研究成果稍作检视,就会发现如下特点:研究产业较多,研究卡车司机较少;在为数寥寥的关涉到卡车司机的作品中,则是媒体报导居多,而学术报告较少;由作品的媒体报导特点所决定,在上述对卡车司机的作品中,又是描述较多,概括和分析较少,特别是对卡车司机的劳动过程,鲜有全面的说明和系统的解释。在此背景下,传化慈善基金会公益研究院(筹)正式展开“2017中国卡车司机调查”,旨在全面和深入了解卡车司机的工作和生活状况以及他们面临的主要问题,并寻求有效的解决途径。

    新书发布后,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传化慈善基金会公益研究院院长沈原分享了报告调查结果和主要观点。他指出,因卡车司机的工作分散性大、流动性强,课题组依托“传化安心驿站”分布在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的217个站点和位于石家庄、淄博、沈阳和成都“传化物流公路港”发送、回收问卷和开展个案访谈。共获得来自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的有效电子问卷1779份;座谈、访谈130位各类人员,基于对这些调查资料和搜寻所得各类其他资料的分析,完成了本调查报告的撰写。

    《中国卡车司机调查报告No.1》较全面地勾勒出我国卡车司机群体基本的人口社会学特征,详细描述并五个方面分析了其劳动过程的基本特点:第一个方面揭示了“自雇体制”造成的卡车司机的基本身份特点;第二个方面以“在路上”为题,揭示卡车司机的流动性和原子化的劳动形态;第三个方面在“四海为家”的标题下,探讨了卡车司机生产与再生产、工作与生活彼此融合的特征;第四个方面讲述了以男性为主的卡车司机世界里滋长出的特殊的“男性气质”,作为文化符码伴随劳动过程始终;第五个方面则揭示了卡车司机特有的、最主要的团结形式,即“虚拟团结”。此外,报告还总结了影响和制约卡车司机群体工作的制度背景,并且面对卡车司机群体所面临的若干主要问题,进一步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建议。

    据悉,作为“传化·安心驿站”公益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针对卡车司机群体的调研将持续进行三年。课题组真诚地希望这些调研报告及其建议能够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促成有利于化解卡车司机群体面临困境的政策出台;同时也真诚地希望通过这些调研报告的讲述,使社会公众更加了解和关爱卡车司机群体,理解并尊重他们的劳动。

免责声明:本文若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刻删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全球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公益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公益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