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多年聚焦“三农”,今年也不例外。近日,题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的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今年的“一号文件”将主旨定为“乡村振兴”,将2018年定为“脱贫攻坚作风建设年”,其中的深意与针对性格外显著。
《意见》指出,乡村振兴“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不搞层层加码,不搞一刀切,不搞形式主义”。《意见》提出要“集中力量解决突出作风问题。科学确定脱贫摘帽时间,对弄虚作假、搞数字脱贫的严肃查处。除党中央、国务院统一部署外,各部门一律不准再组织其他检查考评”,就是要对精准扶贫中较为突出的形式主义进行根治。
扶贫过程中,形式主义常有表现:一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二是繁文缛节,文山会海;三是“样板工程”,纸面文章;四是空喊口号,雷重雨小;五是弄虚作假,“数字脱贫”。记者在采访中常能遇到这样的反馈:扶贫干部希望能将更多时间与精力放在基层,用于做实事;贫困群众则希望少摁些手印,多得些实惠。总之,都希望少做些“样板”,多创些收成。
以往,人们常把形式主义理解为人浮于事,尸位素餐,做“表面文章”。其实不尽然,一些地方,不是开动脑筋,引导扶贫脱贫,而是事无巨细,肩扛背驮,将贫困户“挂”在身上,“捆”在手上。其不可谓不“努力拼搏”,实是将精准扶贫搞成了“疲劳扶贫”、越“俎”代“扶”。这种不讲实效,不讲功效,只讲“疲劳”与“苦劳”的做法,也该算是一种“认认真真”“任劳任怨”的形式主义了。
做着精准扶贫,却不能做到精准定位与精准发力,不用所长倒取所短,不知己强倒行己弱,如此也就失去了“精准”的本义。形式主义是实事求是的宿敌,也是较难克服的障碍之一。越是到了基层便越是容易层层加码,层层繁复,使事情渐渐失去本义及原貌,于是不堪重负之下,只得走上形式主义的旧途。
实际上,越是走到基层,便越要减负去繁,倡导实干。精准扶贫尤其应该如此。不要让扶贫工作成为扶贫工作者渐重的负担,而应成为他们持续的动力。将好钢用在刀刃上,将力气用在实事上,是做好工作、收获善果的不二法门。而不是尚未“开镰”便已卷刃的“样子货”;或者钢是好钢,刃也是好刃,却仅仅是用来展出的“样品”,最终连秫秸麦秆也沾不得一下。(李济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