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职妈妈小芬在爱心的驱使下,打算通过支付宝捐款1200元,但因操作失误,手滑将支付宝中的12.2万元余额全部捐出(详情请见本报昨日A06版)。昨日下午,小芬收到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退回的12万元钱。(02月03日湖北日报网)
任何人参加慈善公益活动,都必须以爱心为基础,以自愿为原则。然而,献爱心也有“头脑一热”,“手滑”的时候,尤其作为网络募捐,在爱心人士不是经过“深思熟虑”,一不小心的情况下,可能做出“心不由己”的事情,因此,为了保护用户的权益,作为公益平台,有责任为“手滑”的用户留出余地。
虽然法律规定不可以悔捐,但像全职妈妈小芬这种情况,因为“手滑”误捐,确实与“悔捐”不同,更何况她捐出去的是自己的全部家底,不仅不符合常规,也是我们献爱心所不应该倡导的。
一个网上支付客户端,不断向用户推送公益项目,平台不仅没有尽到任何审查监督义务,却要求用户自己分辨真伪;捐款操作不仅没有任何限制,操作十分方便,而且一旦“手滑”,就“追回莫及”,讨回误捐款项却要用户认认真真走“流程”。多强调对自己的免责条款,而淡化了对用户的保护义务,这样做真的对用户不太合理。
为了保护慈善人士的利益,为了将慈善事业发扬光大,公益平台不仅要为爱心人士把好关,对申请入驻机构的资质进行认真核查,去伪存真,包括公益机构名称、社会信用代码、慈善组织登记证书、公开募捐资格证书、募捐方案、支付账户、住址和联系方式等信息。不可以谁都可以借助平台随便“起灶”。也要为“手滑”留出余地,就像在自动柜员机(ATM)进行转款操作一样,对转入账户进行两次确认,并回答用户名,来防止“手滑”。更应该对大额捐款设定上限,避免明显不符合常规的捐款行为发生。这既是对爱心人士负责,对慈善事业负责,也是对平台自身负责。如果平台对“手滑”现象留出了余地,可能小芬的事情就不会发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