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7月底,美的集团创始人何享健公布了捐赠60亿元的慈善计划,这件事在2018年开年被多家机构列入2017年度公益十大事件。
入选的意义除了捐赠金额相对较高,更大的意义在于他的战略慈善模式具示范效应。比如捐赠方式包括股权捐赠和现金捐赠等多种方式,其捐赠股票成立慈善信托,捐赠现金则投入精准扶贫、教育、医疗、养老、创新创业、文化传承及支持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等多个领域,还推动两家新型慈善基金会发展等。多位专家一致认为,单单这种多元创新的战略慈善模式本身具有的示范意义就足以入选年度事件。
2017年,一些紧密关联“市场”“企业”“商业”与“公益慈善”的词汇仍热度不减,比如社会企业、社会价值投资、开发式扶贫等等。“企业+公益”到底该如何创新?应该规避那些问题?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企业家参与慈善项目趋同
企业深度参与的开发式扶贫,由最初提供资金,到后来提供服务,如今还提供发展的模式和方向。企业家投身慈善、回报社会是值得大力褒扬的事情,于社会的更大意义在于引领和创新,不但创新拓展慈善的领域和方式,也为其个人实现自我价值提供一个新途径。
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刘培峰认为,目前我们看到的企业参与的慈善项目高度趋同,大多集中在扶贫、教育和灾害救助领域,企业家应该开放更多新领域,使慈善事业有更多增长点和更多热点。
刘培峰告诉《慈善公益报》记者: “随着慈善法的制定和实施,慈善资源的社会化,需要企业家们也实现自身参与慈善的转变。如何实现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在慈善领域的最大化可能是一个可以探讨的问题。除了简单地捐赠,企业家们能形成某些共享的做法和共同参与的发展模式可能更为重要。弱势群体资金缺乏只是一方面,更多的是生活方式、社会关系等方面的贫困,共享发展的慈善方式可以将这些弱势群体带动起来,重建希望和信心,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用企业家精神拓展慈善领域
近几年,媒体及公益慈善界一直在呼吁创新,我国的公益创新发展也在大跨步向前。但刘培峰认为,创新的动力和机制仍然不足。因此需要利用现代慈善领域开放的特征,开辟慈善的新领域,开创慈善新方式,把企业家开拓市场的精神用到慈善领域的拓展上来,或许这样捐赠的非公募基金更具有优势。非公募基金可以相对自主设计项目,可以在某一个领域内精耕细作,发现问题,并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将企业家的精细精神和深耕精神引入慈善领域,同时,将市场领域的效率、有效治理引入慈善组织的管理,提高慈善组织的治理水平,回应监管机关和社会对于慈善组织治理的质疑。此外,追求创新的同时,慈善组织要努力提升自身的能力,还要不忘自己的初心。
刘培峰告诉《慈善公益报》记者:“慈善离不开市场,但在结合过程中的一些问题要值得注意。比如导向,市场化和效率化本来是为了化解慈善领域的行政化提出来的,但在运行过程中,市场化或者利益导向有遮盖价值导向的趋势。现在有些公益组织的能力建设变成了筹款能力培训,吸引高端、高净值的人群成为许多公益培训的重点领域。而如何让普通人群参与慈善才更应该引起人们的关注。”(权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