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公益 » 公益事业 » 正文

全球公益:社会组织在脱贫攻坚中编密织牢儿童保障网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01-24  来源:慈善公益报
核心提示: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效,贫困地区儿童健康、儿童教育、儿童保护、儿童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但是我国仍然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效,贫困地区儿童健康、儿童教育、儿童保护、儿童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但是我国仍然存在庞大的留守儿童数量,及数据背后的儿童监护人缺位而造成的诸多社会问题,对此,《慈善公益报》记者发现,社会组织发挥其专业优势,以项目为推手撬动社会资源助推扶贫攻坚工作是近年来的发展趋势。而随着我国扶贫工作的深入即由“提速”到“重质”方向的转化,更多社会组织扶贫项目的“阳光”精准地照在我国最穷、最偏、最需要的角落,并逐渐形成模式。

    根据2016年11月民政部发布的农村留守儿童摸底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不满16周岁的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达902万人。针对留守儿童相关的社会问题,我国众多社会组织常年战斗在保护留守儿童的精准扶贫主战场上。例如中华慈善总会在全国启动“为了明天——关爱儿童”长期慈善项目,通过在学校、社区等合适的场所设立“关爱儿童之家”,让孩子们通过学习、阅读、玩乐与交流分享等心灵关怀、亲情连线及素质培养等服务,重点解决当前存在的亲情失落、学习失教、心理失衡等问题;例如中国扶贫基金会“童伴妈妈”项目,致力于解决儿童福利问题包括儿童户籍、儿童大病救助、辍学儿童返校等25000余例,将国家对儿童的福利和保护政策零距离链接到每个留守儿童,满足其基本生活、教育、医疗、社会融入等方面的需求。

    云南和江西是我国贫困面较大的省份,尤其在罗霄山区、乌蒙山区等连片特困地区,由于地理和经济条件的原因,很多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造成了当地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多、分布广、与父母联系少等问题。自2015年10月项目启动以来,“童伴妈妈”项目陆续覆盖四川以及贵州两省,接下来项目即将推广至云南及江西的贫困地区。近日,项目宣布要深入罗霄山、乌蒙山片区。

    据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全年和2017年上半年,全国性基金会累计投入公益慈善资金和物资31.56亿元用于扶贫,体现了社会扶贫的力量。其中,教育扶贫投入最大,各基金会积极帮助贫困地区改善办学条件,发展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素质教育,守护困境儿童,解决农村贫困家庭幼儿、留守儿童面临的困难,共投入约14.86亿元。“在党和政府的重视关怀下,近几年,除了物资,很多社会组织带着专业的服务、技术和社会资源深入我省,直接或间接地改善当地困难群众的生活现状。”贵州省民政厅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据了解,近两年来,在四川省团委和贵州省民政厅的支持下,“童伴妈妈”项目累计筹集资金2300多万元。项目覆盖四川、贵州两省11市20县203村,包括91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受益儿童近10万人,累计收集并解决项目区儿童福利需求25000余例。参与童伴之家活动的儿童达41万余人次,家长达9.6万余人次。在地方合作伙伴的支持下,项目模式在四川、贵州复制到600个村。

    对于一个社会组织的公益项目而言,精准的扶贫成果是如何达成的呢?记者发现,首先离不开政策上的支持,例如,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发布的《关于广泛引导和动员社会组织参与脱贫攻坚的通知》,要求民政部拟开展健全协调工作机制、做好相关政策支持、推动扶贫项目对接等方面的工作;其次,还有自身具备的社会优势:比如,国务院扶贫办社会扶贫司巡视员曲天军认为,“社会组织一边联系政府、贫困群众,一边对接市场、社会爱心力量,在整合政府、市场、社会力量,促进贫困群众增收方面可以发挥独特作用。这个作用,有的时候政府的力量是达不到的。”

    重要的是,社会组织逐步探索出一套符合自身特长又利于脱贫对象的服务模式,诸如“童伴妈妈”,社会组织以项目为抓手,以县级横向联动机制为保障,建立村级留守儿童监护网络,建立起一支扎根基层、专业水平较高的社会工作者队伍。有了这样的队伍,接下来可以向更深度贫困地区复制项目模式,让更多服务对象受益;同时动员各方力量,有效配置资源,增强项目持续发展能力,让社会组织在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方面决战扶贫主战场的能力更大、更强。(权敬)

免责声明:本文若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刻删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全球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公益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公益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