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北京市印发《关于进一步激发重点群体活力带动城乡居民增收的若干政策措施》,同时上海也出台了《上海市激发重点群体活力带动城乡居民增收实施方案》,引发社会广泛关注。目前全国已有陕西、浙江、青海、安徽等20多个省份纷纷出台了增收激励计划和方案。
梳理各地的增收方案可以发现,各地均列出了增收的七大重点群体,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激励计划。
据《慈善公益报》记者了解,这七大重点群体既是当前的重点也是当前的短板,七类群体代表了劳动者中的大多数和关键少数。技能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代表了广大工农,科研人员代表了创新人才,基层干部队伍代表了各级干部。
2017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社会政策要注重解决突出民生问题,积极主动回应群众关切,加强基本公共服务,加强基本民生保障,及时化解社会矛盾。
北京的这一政策,主要针对技能人才、新型职业农民、科研人员、小微创业者、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基层干部队伍、有劳动能力的困难群体等增收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七类群体;提出了技能人才工资增速可高于其他岗位、网络商户从业人员可享各项就业创业扶持政策等涉及8个方面27条差别化收入分配激励措施,以此促进城乡居民增收。
据了解,这七类重点群体中既有引领经济发展主力军的技能人员、科研人员、创业人员和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以及新型职业农民,也有基层的公务员和有劳动能力的困难群体。
而选择这七大类群体有多种考虑,既有经济上的,也有社会上的,还有政治上的,他们代表了劳动者中的大多数,这一群体选择体现了政策设计的整体性、系统性。
这七类重点群体涉及的人口数量很庞大。国家发改委原就业和收入分配司司长蒲宇飞表示,各地提出的激励计划面向的是广大城乡居民,联通二者的关键就是这七大群体的带动引领能力。从调研情况看,这些群体都具有较强带动能力。从数量看,这七大群体大致覆盖两三亿人口,带动效应发挥后,可能拉动的人数将是数倍。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342元,实际增长7.5%,比人均GDP增速快了1.2个百分点。此外,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已箭在弦上。国家发改委在2017年下半年组织召开了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部际联席会议,明确了未来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工作重点是低收入群体的增收。将通过加大资金支持力度提高兜底保障水平,并且完善低收入群体精准识别和帮扶机制。
当前突出的收入不平衡问题,就是指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群体之间收入的不平衡。把低收入群体带动起来,让他们也能更好地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减少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以及群体之间收入不平衡问题将是接下来我国的重要任务。当然,居民持续增收的背后,除了重点群体的增收激励计划陆续出台,还有一揽子促“民富”政策的密集出台,并及时督促地方加快落实相关政策。(艾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