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中央和地方不断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取得了明显进展,但也存在着针对性不强、内容泛化、方式单一等问题。因此提高教师专业发展个性化需求的满足度,提升培训课程内容与一线教育教学实际的关联度,进一步增强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面提升教师培训工作质量的重要任务。
日前,教育部印发《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课程指导标准(义务教育语文、数学、化学学科教学)》(以下简称《指导标准》。此次的《指导标准》,只涵盖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数学、化学学科教学教师培训课程指导标准,其他领域标准将陆续研制出台。今后,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教学能力如何衡量和培训有了标准。
《指导标准》的主要内容
据《慈善公益报》记者了解,《指导标准》涵盖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师德修养、班级管理、学习与发展、学科教学等15个学科领域18项标准,以及学前教育阶段教师的幼儿研究与支持、幼儿保育与教育等4个学科领域4项标准,共计22项标准。
《指导标准》采用相同体例,分为四个主要模块:培训目标、能力诊断、课程内容、实施要求等。其中,培训目标是对教师工作能力要求的理想状态;能力诊断用于确定当前教师工作能力的实际状态;课程内容帮助教师解决实际问题,提升能力素质;实施要求重在为缩短差距提供有效的方式方法,推动各地创新培训模式,增强培训实效性,为教师培训“找路子”。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负责人称,通过出台《指导标准》,进一步规范和指导各地分类、分科、分层实施五年一周期的教师全员培训;引导各地对教师教育教学能力进行科学诊断,设置针对性培训课程,确保按需施训;促进各地按照教师专业成长规律,系统设计培训课程内容,持续提升教师专业能力与整体素质;推动各地遵循教师培训工作特点,创新培训模式,提升培训实效;探索建立教师培训学分结构体系,为推行教师培训学分管理奠定基础。
《指导标准》的三大特色
《指导意见》的三大特色分别为:
一是建立分学科的教学能力标准体系。《指导标准》的框架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相对应,实质是将学生的课程目标,转换为教师的教学能力标准。根据课程的教学任务,结合教师日常工作内容和活动划分来设计其“核心能力项”,使培训和工作紧密结合,充分体现实践性。按照核心能力项的具体表现,确定教师专业发展的能力指标体系,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任务目标。
二是研发教师自我诊断的“能力表现级差表”。教师培训需求的实质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需求,源于教师对自身的教学能力现状与理想培训目标的“差距”认知。目的是帮助教师对照“能力表现级差表”进行自我诊断,从而直观地衡量自身的现有水平,激发其主动参与培训的内在需求。
三是设置“按需施训”的培训课程。在教师培训课程中推行主题式研修。为培训提供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的研修主题,真正实现以诊断为基础设置课程、实施培训,增强培训的针对性。
北京师范大学的王磊教授称,通过制定《化学教师培训课标》,科学诊断教师教育教学能力,设置针对性培训课程,增强培训实效,持续提升教师专业能力与整体素质,建立初中化学教师培训学分结构体系,对有效提高教师培训质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王希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