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十月底,广州白云区增槎路一个八楼居民家着火,家长不在家,房门又紧锁, 只有14岁的姐姐和7岁的弟弟在家中。火灾发生后,火势和烟气蔓延很快,小姐弟无法通过大门逃出。紧急关头,两人想起学校里所学的消防知识,姐弟俩先用湿毛巾捂住口鼻,采取自救措施,又将并不牢固的防盗窗掰出足够的空间后,小心地翻过窗户,爬到雨棚上,并背向烟火方向爬至旁边房间下方的位置避险,两人最终得救。姐弟俩因为记住了防灾知识而躲过一劫,是不幸中的万幸,体现了减灾教育对于中小学生的重要性。
近年来,国家和政府一直积极推动小学生防灾教育工作的发展。1996年,国家7部委联合发布,规定每年三月最后一个星期一为“全国中小学生减灾教育日”;2007年,教育部发布了《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公共减灾教育,培养中小学生的公共安全意识,提高面临突发安全事件自救自护的应变能力……在政府宏观政策方面,已经大体形成了从国家政府到县政府、从各类社会组织、专家学者到民间个人的自上而下的减灾教育网络体系。
在政府和公众日益重视儿童安全教育的背景下,学校和老师经常面临消防、防空、疾控、气象、地震、防洪等多项防灾减灾知识科普任务与要求,他们需要外部专家和专业力量来辅助他们开展各类科普和安全教育工作。
《2017中国小学生减灾教育现状基础调研报告》中指出,当下小学生减灾教育缺乏统一的国家教材,目前的教育实践课程使用自己学校研发的校本教材占47%,地方编教材占30.1%,自己编教材占13.3%,不用教材占9.6%。
而自汶川地震之后,众多社会组织和志愿者队伍凭借参与灾害救援的经验也积极参与了社区和学校防灾减灾教育工作。越来越多的社会组织和志愿队伍参与研发培训课程和软件,设计出有趣的防灾减灾互动游戏和道具,一定程度上支持了学校和老师工作,活跃了校园防灾减灾教育工作。
中国扶贫基金会近日在北京发布了《小学生防灾减灾教育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慈善公益报》记者了解到,《指南》以关注儿童防灾减灾教育为核心,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水平分学段,从低中高三个学段循序渐进设立知识大纲、能力目标,结合我国小学生教育基本情况,提出自主学习为主的教育教学建议,搜集国内外专业的案例、书籍、网络链接等资源作为知识延展。一共分为消防安全、交通安全、地震灾害教育、气象灾害教育、洪涝灾害教育以及应急救护六个部分。
该《指南》的推出将有效助力社会组织参与儿童防灾减灾教育实践的。规范化《指南》回答了小学生防灾减灾教育存在的三个问题:一是应该给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提供怎样的防灾减灾教育内容,既有效提高儿童能力,同时又可使儿童可以学会并能够理解;二是应该通过哪些方法、启动哪些资源为儿童们提供有趣的教学,让儿童能够更好地学习、理解和掌握内容;三是对于儿童来讲,最主要的意外伤害的威胁是哪些,如何尽量贴合儿童的实际需求。
《指南》将向社会免费发放。中国扶贫基金会秘书长助理王鹏告诉记者,希望通过发布和推广,让社会各界更多地关注和关心儿童防灾减灾工作,以期为社会组织和学校教师为主体的施教者更好地开展儿童教育,提升儿童减灾意识和知识技能,从而不断带动家庭、学校和社区综合减灾能力提升提供有效的参考和指导。(权 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