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床啦。”清晨六点半,呼和浩特市一家普通的三居室内,56岁的景凤英轻手轻脚走进卧室,拍拍睡梦中的孩子。太阳慢慢升起,屋子里也渐渐有了生气。景凤英有条不紊地为家里的四个孩子穿衣洗漱,又一一照顾着吃了早饭,才把她们送出门。
孩子中最大的10岁,最小的6岁,都需要人照顾。折腾了一早上,孩子们都出了门,景凤英才终于得空在沙发上休息一下。从2009年底至今,8年里的每个早晨,景凤英都在这样的忙碌中度过。
像景凤英一样的“妈妈”,内蒙古呼和浩特儿童福利院有8位。
2009年12月,考虑到院里孩子的特殊需求,呼和浩特儿童福利院推出了“模拟家庭”的尝试,从周边居民中招聘了8对真实夫妻,由他们和孩子组成家庭,住在一起,像平常的一家人一样生活。
谈及组建“模拟家庭”的初衷,福利院社工张燕说:“天底下所有的孩子其实都是一样的,都渴望关爱的爱抚。爱是平等的。”
有了“家庭”的照顾,有些原本孤僻、敏感的孩子,感受到了健全家庭的温暖,开始愿意与人交流,也更阳光了。照顾孩子虽累,但感情的积累使得“妈妈们”已然和孩子们分不开了。“我喜欢孩子,也愿意照顾这些有特殊需求的孩子。我最开心的就是孩子们能叫我一声‘妈妈’。”说着这些,景凤英脸上洋溢着幸福。
得益于这一养育模式的成功,2014年后福利院集合优势资源,继续重点打造小家庭式养育模式:“爱心家园”、集体养育、“未来星之家”,确保每个孩子都能被妥善安排到合适的养育区域内。
除了为孩子们组建家庭,福利院也十分重视为孩子们增能。张燕办公室的台灯下,摆放着各色各样的小工艺品。这都是孩子们在“蓝精灵工作室”的课堂上制作的,在课上,有专门的老师带着孩子们学习绘画和制作工艺品,释放孩子们的创作潜能。
十九大结束后,福利院的党员干部职工第一时间学习了十九大精神。“十九大报告中提到的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对福利院的实际工作有很强的指导意义。”福利院党支部书记贺海学说,“全面奔小康,一个都不能掉队,孤残儿童也包含其中。福利院下一步的目标就是要让孩子们更加健康快乐地成长。”(王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