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院老年护养中心工作9年余,袁晓燕一直坚守在临终关怀护理第一线,自创出一套独特的临终关怀护理服务规范,共服务2600多名长期重病、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用真诚和微笑,陪伴334名孤寡老人走过生命中的最后里程,被誉为“临终关怀师”。
在湖北省荣军医院老年护养中心,建有湖北省唯一免费收治孤寡老人的临终关怀机构。住进这里的老人,都是无儿无女、无人照料、无人送终的“三无老人”,在生命的最后一站,老人的所有送行都由护士完成。
42岁的袁晓燕是唯一一位从中心创办之初坚守至今的护士。8年多来,一个信念始终支撑着她:用自己的善良与奉献,送老人有尊严地离去。
随时坚强面对生命逝去
对袁晓燕来说,每一天都可能要面对一个生命的逝去。
齐春芳从黄梅的一家福利院被送到这里“等待临终”。老人患严重的肺心病,刚送来时,吐得满身都是,当地的福利院的人断言她活不过3天。
接下齐春芳老人后,袁晓燕开始麻利地给老人脱衣服,清洗全身。老人不能动,就半边半边地擦洗,洗完后换上一身干净衣服。“首先要让老人情绪平静,再进行喂食和治疗。”在袁晓燕和同事的精心照料下,12天过去了,老人不仅活着,情况还好转了不少。
自2006年12月护养中心建成至今,这里先后收治了周边城市和地区近2000名临终老人。送来的时候,他们大多被医生判了“死刑”——生命被预期不超过6个月。2007年4月2日,袁晓燕成为中心首批聘用护士之一,也是唯一留守至今的一名护士。
面对身患重病、生命垂危、无法自理的老人,分泌物、排泄物伴随着恶臭,已让护理工作非常艰难;更难的是老人痛苦的脸和呻吟声,是死亡接踵而至的阴云,是老人面对死亡的无助眼神……
压抑和恐惧像石头一样压在袁晓燕心上,但她凭着顽强和韧劲坚持了下来。她说,作为医务工作者,应比常人更能接受死亡,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如果能帮他们放慢离去的脚步,或者在他们离去前给予心灵的抚慰,让他们在离去前有限的时光里感受到安详、舒适和尊严,对老人和社会来说意义深远。
像老人的儿女一样尽孝
2014年1月19日早上7点15分,来自孝感的张言老人离世。他是袁晓燕7年里送走的第322位孤寡老人。
洗净了全身,换上干净衣裳,化好了妆,老人看上去双颊红润,面色平静安详。袁晓燕和同事们伫立床头,默哀一分钟。
三天后,殡仪馆焚尸炉前,袁晓燕默默向老人作最后的告别。沉重的气氛中,她有一丝宽慰:尽管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张爹爹饱受前列腺癌的折磨,但终究是平静地告别了世界,没有留下遗憾。
刚到中心时,张爹爹不许任何人帮他洗脸、洗脚、洗衣服,似乎总怕受到伤害。一天晚上,袁晓燕想帮他脱下外套,扶他上床睡觉,被他一脚踢在肚子上,她疼得在椅子上坐了一会,待疼痛消失,她又起身,硬是哄着老人脱下外套,安静地睡着了。
来自蔡甸的王庆福老人中过风,又患有糖尿病,脚趾几乎全部溃烂坏死。送到中心时,脚上爬满苍蝇,还老用土话骂人。
但袁晓燕从不生气,无论被骂得多惨,她依旧自顾自地给老人喂水、换尿片。慢慢地,老人的目光开始变得柔和。临终前的几天,他甚至主动将袁晓燕当成自己的女儿,和她谈起心来。
有些老人临终之际会提出一些让人意想不到的要求。有一年冬天,73岁的周庆祥老人向袁晓燕提出要吃冰棍的心愿。老人当时高烧41℃,又是冬天,医学上是不建议吃冰凉东西的,但面对这样近乎卑微的心愿,袁晓燕无法拒绝。
她买来一盒奶油冰激凌送到老人床前。但老人只轻轻地舔了一口,便摇摇头,再也不吃第二口。袁晓燕猜想,老人可能是想吃当年的老味道。于是,她又跑了四五家超市,终于买到支最原始的老冰棒。捧着冰棍,老人张开干瘪的嘴,眯缝着眼睛,贪婪地吮吸……满足的表情难以言状。
在袁晓燕看来,这些老人独自一人过了一辈子,现在又被病痛折磨,心里苦是难免的。她在心里下定决心:要把他们当自己家的老人,要像他们的儿女一样践行孝道,让他们临终时内心平静,不留遗憾。每次这样想了,再大的委屈她也就不觉得什么了。
化妆让老人走得有尊严
2007年一个秋风瑟瑟的凌晨,袁晓燕到殡仪馆为刚刚逝去的张庆春爹爹办理后事。
此时的袁晓燕入职不久。每次去殡仪馆,那里的气氛总会让她心情沉重、压抑。拉开冰柜,袁晓燕看到老人最后的样子:面色灰黄中透着乌青,表情淡漠,口唇微张,身体干瘦。
殡仪馆大院里,鞭炮震天,青烟缭绕,哭声撕心裂肺,那是送别的人们在为自己亲人的逝去而悲痛。相比之下,张爹爹身旁却是如此冷清,他终身未娶,无儿无女,甚至没有一个人为他哭泣,生命的消失竟是悄无声息。想到这里,袁晓燕的眼泪夺眶而出。
回到中心,她主动提出要为逝去的老人化妆,让老人走也安详。在她看来,虽然给老人化了妆没人看,但却能让老人走得更有尊严,让自己作为送行的人更加问心无愧。
从此,袁晓燕开始自学为遗体化妆。她不仅把老人的脸整理得清清爽爽,而且把老人身上溃烂的伤口也全部处理得干干净净。在她的带领下,其他护士甚至护工都学会了化妆。
白色的病床前,对逝去的老人都有一个简短的告别仪式。“像他们的子女那样,送一送。”这是袁晓燕的习惯,也慢慢成为大家的习惯。
除了做好本职工作,袁晓燕还是一位职业精神的示范者。对于“80后”“90后”的入行新人而言,袁晓燕无微不至的护理工作,本身就是一种榜样和示范。她像个任劳任怨的“老兵”一样,发挥着“传帮带”的作用:年轻护士不愿做、不敢做的事,她带头;年轻护士有了畏难、打退堂鼓的情绪时,她热情鼓励。在四个人的小团队当中,她是主力,也是后盾。她传递的不仅是善良和孝心,也在向年轻的同事们传递着作为医护人员应有的专业精神技能、态度与节操。
呼唤社会关注“临终关怀”
2008年10月,袁晓燕的婆婆感觉身体不适去看病,被确诊为脑瘤。在同济医院住了一个月的院。虽然很忙,袁晓燕还是尽量抽空去照料婆婆。公公见她两头照料老人实在忙不过来,就主动承担起了照料婆婆的重任。后来婆婆突然“走”了,等她接到电话赶到的时候,婆婆已经闭上了双眼。多年来,这也成为袁晓燕内心的最大遗憾:自己照顾了这么多老人,却没有照顾好最亲的老人,甚至在婆婆手术时没有陪伴在旁,至今仍深深自责。
作为弥补,她对护养中心的老人更加上心。自从住进中心,来自黄梅80岁的吴益元爹爹就一直念叨着想去长江大桥和黄鹤楼看一看。老人的心愿,袁晓燕一直记在心里。去年三八妇女节,也正巧是袁晓燕的生日,但当天本来轮休的她看天气不错,和丈夫姚胜凯一商量,决定由姚胜凯当“车夫”,开私家车帮老人完成心愿。她说,帮老人完成最后的心愿,是“临终关怀”的应有之义。
事实上,袁晓燕的丈夫开公司创业,袁晓燕完全可以在家做全职太太。但她却全身心地投入到又脏又累的“临终关怀”事业中。在她心里,不求名利,只是盼望着一份世人对自己职业的理解和对临终老人尊严的关注。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尚重生这样评价袁晓燕:袁晓燕了不起,做了别人不愿意做的事,填补了我国老年人临终关怀工作的一个空白点。随着老龄化社会到来,无论从人的尊严、产业链的对接、国际形象上来说,都需要推进老年人临终关怀机构和体制的建立。在这一方面,袁晓燕多年积累下来的经验,便成为一笔巨大的宝贵财富,无论是对于研究老年人的临终需求,还是为建立健全临终关怀机构搭建产业链、培养人才、消除偏见,她都有足够的经验可以提供,也是后来者的榜样。
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教授梅志罡认为,临终关怀是时代的课题。因此,袁晓燕的工作可以说重构了生命价值尊严的意义。她通过细致的工作,让老人在生命走向尽头时能够获得自我认同,让生命得到应有的尊重。可以说,袁晓燕是重构生命价值的开拓者,让人的尊严得到最后的体现。学习袁晓燕的精神,不应止于对她工作经验的分享更要学习她的陪护经验、护理技术。但更重要的是,应该让袁晓燕走上公民论坛,向普通公民分享自己所践行的“大孝道”。因为在袁晓燕的身上,孝道被赋予了更丰富的内涵,这是一种对生命的敬畏感。
在袁晓燕精神的影响下,湖北省荣军医院于2014年3月在她所在的科室挂牌成立了“晓燕护理组”,更多医护工作者加入到临终关怀的工作中,服务对象由孤寡老人增加到社会老人。2015年3月,洪山区委宣传部、区团委在医院成立“晓燕志愿服务队”,参与的有大学生、医生护士护工、社区工作人员等等,目前已发展有3个分队,服务队走进福利院、社区、学校,开展义诊,送药送物品、普及急救知识等。2016年4月,医院为想奉献爱心的人士设立了“晓燕爱心超市”,超市物品全部是无偿捐赠物品,并无偿捐赠给有需要的困难群体,定期送发到各个福利院。
“用情和爱去体验生命,生命才会变得美丽。”在袁晓燕的影响下,用爱和尊重灌注的医护理念,有了令人赞叹的辐射效应,越来越多的人秉承着这份理念,让爱温暖生命。(钟 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