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公益 » 公益事业 » 正文

全球公益:可复制的创新公益更具影响力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10-10  来源:慈善公益报
核心提示:2017-10-10 09:28:49来源:慈善公益报对公益而言,创新的话题并不新鲜了,然而国务院参事、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副理事长汤敏先

2017-10-10 09:28:49 来源: 慈善公益报

 对公益而言,创新的话题并不新鲜了,然而国务院参事、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副理事长汤敏先生对此有更深的认识。他认为公益的创新并不是在公益领域做点和别人不一样的东西,它一定要专业。什么样的标准算是专业呢?

    在近日举办国际公益学院校友论坛上,汤敏告诉《慈善公益报》记者,创新公益要符合这么几个原则:

    首先,它一定是针对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而且这个领域里头要产生颠覆性的根本性的改变。其次,它需要能够大规模的推动,因为对改变世界来说,如果你不能大规模推广,也起不了作用。再次,它的复制的成本,一定要是可接受的。作为经济学家的汤敏先生认为,所有的成功都跟这一条有关,做公益也要关注复制成本。最后,这些项目最好能够跟政府和企业接轨,因为更大的影响一定是通过政府或者企业来参与的。

    只有具备了这些,他才认为是真正专业的创新行为。

    “但是回顾一下,我们现在公益界所做的事情,影响力是有限的。”他说,这个问题不仅是在中国的公益界是这样,除了比尔·盖茨等少数人具有影响力,其实全世界的公益界也都如此。

    那么这个瓶颈有没有可能被打破,进行一些变化呢?

    “我们做了一些试验。”汤敏介绍,举一个例子。4年前我们做了一个实验,针对教育不公的问题,我们认为要有一个低成本、可复制、可大规模推广的模式。我们就跟人大附中合作,把人大附中的课上到咱们国家最贫困的乡村学校去,他们每天直接可以听到人大附中的课。具体的办法是头一天我们把课拍下来放到网上,当天贫困山区的老师先看一遍要进行一些剪辑,过去我们做的都是直播,效果不好,因为认知存在差距,学生只要有10%-20%没听懂,这个直播课程就进行不了。而通过录像上课效果就不错,当人大附中老师开始提问人大附中的学生时,山区的老师就把声音给关掉,由学生来回答录像中老师的问题,然后由这个老师来判断学生答对没有,都答对就继续放,有部分没答对,这个老师就讲解几分钟。

    记者了解到,这个模式在全国20多个省的200多个乡村实验学校进行了试验,3年前刚入校的时候,试验班和对比班的成绩几乎一样,3年后到中考的时候,大家的成绩相差20分。

    这个教育创新模式到此为止了吗?“既然这种模式可以把一个人大附中的课拍下来送下去,那么就可以把各种各样的课复制着做。”汤敏告诉记者。

    “更有趣的是做了两年以后,我们发现,提高最大的是这个老师,等于天天跟着全国最好的老师培训,不但在听他的课,而且还要辅导学生。这又是一个非常好的几乎成本为零的教师培训计划。”

    据《慈善公益报》记者了解,目前这个模式正在向全国推广。汤敏介绍,当然我们也做得更深入了,跟清华大学投资的爱学堂公司合作,把语文、数学、英文等等全部做成卡通式的。效果非常好,我们还把音乐、美术、科学这些课也拍下来,送下去。

    3年以后,这个项目让团队觉得力不从心了,原因是基层的需求太大了。需要做的事情太多,汤敏发现一个基金会不可能去完全改变。“于是最近我们开始引入新的概念,这个概念是2011年由美国开始做的,叫作集合影响力。”

    汤敏认为,做公益就要扩大影响力,否则改变不了什么。这也是之前的经验告诉他的。

    所谓集合影响力,就是集合所有的资源,一起来推动同一件事情。是2011年由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开拓的新模式。据汤敏介绍,2011年,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在美国俄亥俄州进行试验,把俄亥俄州的400个专门做教育的公益组织全部集合起来,大家一起来设计,然后分工分头推动,最终因为400个NGO组织起来推动一件事情,而引起政府的关注,最终借力政府去推动。

    “我们现在也开始用集合影响力的方式进行试验。”汤敏认为,我国的公益界可以借鉴这个经验和模式,集合所有优秀资源,一起进行顶层设计,共同推动和分工,最终与政府和企业合作起来,让中国的公益走在全世界的前面,让创新公益发挥作用,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权 敬)


免责声明:本文若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刻删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全球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公益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公益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