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能发挥自身优势,体现服务价值,又能切实帮助服务对象,这是很多支教志愿者的理想。支教年年有,但并非每一次支教服务都能得到服务对象及全社会的认同。问题出在哪呢?应该说先满足“切实帮助服务对象”,而后“体现自身价值”。大学生支教到底该秉持什么样的原则呢?按需支教无疑是正解。
今年暑期,河北省赞皇县大山里的阳光小学刚刚送走一批大学生支教志愿者。“学校每年都有支教活动,今年尤其成功!”阳光小学校长曹增利对石家庄铁道大学的支教团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山里的孩子度过了安全快乐的暑假,支教大学生也是收获满满。”
这得益于学校对支教队伍的精心选择和支教活动开始前双方的精心谋划。曹增利告诉《慈善公益报》记者,阳光小学是赞皇县大山里的一所寄宿制留守学校,目前全校130多名学生中的67人是留守儿童,5个孤儿,18个特困孩子。每到假期,这些孩子的假期安全与教育最令人牵挂。近几年,学校为这些孩子提供了免费托管,并通过引进假期大学生支教队伍解决师资不足等困难。
基于以上学校的特点,曹增利根据学校实际制定了一份阳光小学支教协议书,决定对数家支教团队实行“招标”。“今年2月份刚开学,我就接到很多大学和社团联系暑期支教的电话,通过沟通支教社团对院校情况进行了深入了解。”直到4月份,阳光小学才和石家庄铁道大学大学生支教团签订了今年暑假的支教协议。
毋庸置疑,这次“双赢”的结果是以充分的前期准备和策划为基础。
“去之前做需求调研是必需的,不然服务的质量就会大打折扣,因为不了解就会主观性太强。”成都绿之叶公益发展促进中心理事长、中国大学生乡村支教发展论坛发起人张杨告诉《慈善公益报》记者,目前大学生支教存在的共性问题是没有按需服务。很多山区地域、环境等情况相对复杂,所以要在了解的基础上,在安全应急和医疗应急方面的设计做充分准备,反之则导致服务对象所在地对其认同率的大大降低。而且目前,我国大学生支教团队在支教前期设计、中期实施和结束总结等方面都缺乏专业的监督和指导。
此外,我国大学生支教其实还存在乡村的需求和大学生双方信息不对等的问题,所以经常出现有的地方没人去、有的地方扎堆儿去的现象。
因此,打开“按需支教”的渠道也显得至关重要。张杨强调,一定要提前对去开展支教地区的服务对象做前期调研,然后根据调研设计支教项目,以解决问题和提供服务为目的,应避免因为设计和实施经验不足制造新的问题。
此外,记者调查发现,很多支教团队的效果评估也存在一些误解,例如通常将服务的时长、服务的规模,以及有多少媒体报道等作为评估效果的因素,而实际上,支教服务的评估效果应该从服务对象上着手,比如服务对象在支教服务期间发生了哪些变化,积极的变化有哪些方面,最终将细化后的数据作为评估效果。(权 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