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级卫生城市、首批“中国爱心城市”殊荣获得者、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市、中国城市竞争力100强……,这些令人瞩目的荣誉概括了榆林的历史辉煌与现代成就。
与此相匹,榆林慈善事业的形成与发展得益于其淳朴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欣欣向荣的现代精神。乐善好施、守护相望的民族基因与锐意进取、勇于担当的时代气质在榆林慈善事业中相映成辉,相得益彰,业已成为陕西以至中国慈善版图上的一颗璀璨珠玉。
今年是榆林市慈善协会的换届之年,8月中旬,榆林市慈善协会第四次会员大会暨四届一次理事会隆重召开,审议通过了协会第三届理事会工作报告及财务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新修订的《榆林市慈善协会章程》,选举产生了新一届理事会与监事会,第三届理事会会长刘洪续任会长,为榆林慈善事业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回顾往届工作,榆林市慈善协会在刘洪会长的带领下,积极探索慈善事业发展之路,结合自身实际,大力倡导慈善理念,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多方筹募慈善款物,全面拓展志愿服务,在扶贫济困、扶孤助老、助学助医、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成为榆林市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中一支不可替代的力量。
据《慈善公益报》记者了解,6年间,榆林市慈善协会共募集款物8323万余元,实施慈善项目支出6173万余元,受益者达70余万人次。
广开渠道 多方募资
近几年,在榆林市经济运行渐缓的情况下,市慈善协会不断创新方式、拓展资源,开展了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慈善募资活动,其间涌现了一大批心系慈善事业,胸怀社会责任的企业家、慈善家。陕西众源绿能天然气公司董事长方长青、陕西兴茂侏罗纪煤业镁电(集团)公司董事长高乃则、府谷县煤化工集团董事长石磊、陕西紫靖城餐饮集团董事长贺军、陕西盛天鑫工贸公司总经理兰喜茗、榆林恒丰汽贸集团公司总经理杨万利等分别捐资50万元至200万元。陕西山叠纪矿业公司董事长方光玉、榆林市通达路桥建设集团公司总经理余亚云、横山社会福利总公司总经理臧明山、定边县利德油井技术服务公司总经理冯建军、榆林普惠酒业集团总经理李瑜、榆林市慈善文化传媒公司总经理李海波等企业家分别设立了20万元至1000万元的定向慈善冠名基金,为榆林慈善事业注入了强大活力。
榆林市慈善协会通过在社会各界及协会理事中开展宣传动员活动,共捐资设立小额冠名基金40多万元。此外还通过在榆林城区公共窗口单位设立60多个慈善募捐箱,共募集善款4万多元。
榆林市慈善协会得到了政府部门及上级组织的大力支持,榆林市财政为协会注入慈善永久基金500万元,市民政局为协会安排福彩公益金842万元,用于慈善项目及活动。中华慈善总会向协会捐赠了价值57万元的4台血液透析机,陕西省慈善协会资助项目经费1335万元,中慈国际交流中心捐赠了价值380万元的声光电医疗设备及100辆轮椅,美国LDS慈善协会捐赠了价值99.2万元的1350辆轮椅及850个助行器,韩国依恋集团共资助助学项目资金495万元及价值64万元的学生服装……
慈善若水,不以浩瀚为大,不以溪流为小。社会各界爱心人士也主动捐资,助力榆林慈善。如深圳海关原工作人员黄林高每年捐资1万元设立奖学金,连续资助10年。退休教师胡守奋连续8年个人捐资4.5万元,资助8名贫困大学生。天天向上文化公司经理刘瑛女士每年出资1万元,连续3年资助2名贫困中学生。还有一些不愿留名的爱心人士共捐资5万多元,支持榆林慈善事业。
落实项目 打造精品
落实与推进慈善项目是慈善工作的重中之重。只有打造出更多更好、更受受助群体欢迎的救助项目,解决困难群众最迫切、最现实的需求,以至形成口碑,成为精品,才能更受社会关注,吸引更多的爱心人士为慈善事业做出贡献。
6年来,榆林市慈善协会以此为宗旨,共组织实施了五大类、数十个慈善项目,得到了社会民众的普遍认同及赞誉。
“三大节日”的慰问活动是榆林市慈善协会的“规定动作”,6年来,在“春节送温暖”活动中共慰问城乡特困户26526户;“六一”儿童节慰问留守及贫困儿童17302人;重阳节期间慰问贫困老人11346人。
在慈善助学方面,共资助优秀贫困大学新生1636名;资助贫困高中生1915人。协会还对51所中、小学进行了扩建改造,建立了图书室,购置了教学仪器设备;资助25所幼儿园购置了价值86万元的教学设备及师资培训;资助县区20所留守儿童较为集中的寄宿制学校,极大改善了学生食宿条件。
在敬老扶老方面,榆林市慈善协会与旭永眼科医院合作,为全市600名抗战老兵和贫困老人免费实施了白内障手术。动员26家爱心企业开展“一元关爱”敬老活动,为城区7358名贫困老人提供免费早餐。帮助榆阳区金海村留守老人开办“敬老灶”,为城区300名贫困老人做了健康体检,向全市1071名老人赠送了看戏机,丰富了他们的晚年文化生活。
在助残助医方面,榆林市慈善协会向县区医院捐赠了4台血液透析机,10台心脑血管治疗仪;向残疾人发放了1350辆轮椅和850个助行器;慰问聋哑儿童、自闭症患儿和脑瘫患儿409人。市慈善协会还积极开展“微笑列车”“神华爱心行动”“仁欣健康工程”等项目,为201名唇腭裂患者免费实施矫治手术,救治109名先心病患者和9名血友病患者,为其减免医疗费170多万元。
在扶贫助困方面,共修建“慈安桥”13座;资助米脂县57户农民因地制宜,养殖白绒山羊,并在榆林地区贫困村滚动发展;资助米脂县建设“富硒香谷”生产基地,帮助农民脱贫致富;为佳县贫困农村打水井87口,为城乡500户群众免费安装使用净水器,解决了群众健康饮水问题;投入250万元,创办慈善超市,为榆林城区5148户贫困户提供了生活资助。市慈善协会还与横山社会福利总公司合作,慰问环卫工人2998人;慰问国企下岗特困职工180人。
志愿扶助 蔚然成风
爱心志愿服务是格外宝贵的慈善资源,6年来,榆林市慈善协会通过不断努力,组织起了一支数以万计的慈善志愿者队伍。他们深入社区,走入农户,开展结对帮扶孤寡老人和特困户的工作,给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以物质上救助与精神上的慰藉。
目前,榆林市城区共有注册志愿者1.3万人,市直机关单位志愿者分会85个,市慈善志愿者总会有直属服务队26个,开展了30多个服务项目,累计服务时间达400多万小时,提供服务10余万人次。通过慈善志愿者牵线搭桥,共向困难群众捐款捐物达600多万元,义务植树15万多株,无偿献血62.5万毫升。
为了解决志愿服务常态化问题,总会提出以各传统节日为契机,以加强日常服务为宗旨,开展了“春节送温暖”“端午送粽子”“中秋送月饼”“重阳送关爱”“平时送关心”的要求,引导志愿者将服务向各结对帮扶对象的日常生活起居延伸。
榆林市慈善协会坚持对慈善志愿者组织每年进行一次考评表彰,树立了“金秋春光慈善志愿者服务队”“蓝玫瑰慈善志愿者服务队”等一批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效应。
人人向善 润物无声
慈善文化的普及与传播是提升全民慈善意识,形成知善、行善风尚的重要途径,唯此才能使人心向善,社会和谐。
6年来,榆林市慈善协会利用多种渠道,大力宣传各类慈心善举及正面典型,引导社会公众关注慈善、支持慈善、参与慈善,为发展榆林慈善事业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自2009年始,市慈善协会便在榆林第10中学开展了“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设立了600万元“方光玉品德教育慈善冠名基金”。2011年,活动延伸至2所大学、6所中学、3所小学。市慈善协会共向县区33所中小学发放《慈善读本》及电子教学资料57000多册。按照慈善文化教育与学校教学工作相结合、与全市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与家庭教育相结合的要求,市慈善协会开展了以一本书(《慈善读本》)、一堂课、一元捐、一次爱心活动、一篇慈善文章、一场爱心歌曲演唱会、一批先进人物评选表彰为基本内容的“七个一”活动,在学生教育中取得了显著成果。2014年,在全国慈善宣传工作会议上,榆林市慈善协会作为唯一的市级慈善协会作了经验介绍。2016年被陕西省教育厅、省慈善协会评为“慈善教育先进单位”。
为了适应慈善事业新的发展需要,榆林市慈善协会建立完善了榆林慈善网,开通了微信公众平台,建立了“榆林慈善展厅”,先后共接待了市中小学生及各界人士达5000多人次。慈善展厅被授予榆林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实践基地”及“中小学生爱心教育实践基地”称号。
协会不断加强与各新闻媒体的合作,协力打造榆林慈善品牌。其中发表在《慈善公益报》《榆林日报》、榆林电视台等媒体的慈善稿件及图片达500余篇(幅)。
自《慈善法》颁布实施以来,榆林市慈善协会要求全体工作人员反复学习,组织了《慈善法》有奖答题竞赛。为迎接首个“中华慈善日”,由榆林市及各区民政局主办,市、区慈善协会承办,举行了大型宣传庆祝活动,共有15家爱心企业及爱心人士为推进榆林慈善事业捐善款1700多万元。
在《慈善法》正式实施一周年纪念日即将到来之际,市慈善协会安排了丰富多彩的活动计划,以此展示榆林慈善事业的发展成果。
上善若水 永泽永续
慈善是一个付出与回报相互往复的过程,是一个聚拢人心、感召良知的强大磁场。
当年青海玉树、四川雅安发生地震时,榆林市慈善协会动员爱心企业家及社会各界共为地震灾区捐资170多万元。而当榆林市子洲、绥德发生“7.26”特大暴雨洪灾后,同样得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鼎力支援。
在陕西省慈善协会的号召下,全省各级慈善组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广泛动员爱心企业及爱心人士捐资捐物,紧急筹措了300多万元,拨付榆林市慈善协会抢险救灾。饮用水、食品、救生衣、帐篷、发电机、泥浆泵、垃圾桶、消毒液等等救灾物资源源不断送往灾区,展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感人态势。
北京罗麦科技集团,启明公益基金会,神华神东煤炭集团,北京韦加无人机科技公司等爱心企业,以及全国各地志愿者纷纷加入到救灾队列之中。他们风尘仆仆赶到灾区,顾不得喘息,即刻投入救灾行动,使灾区得到了最快速、最及时的支援。
水火无情,人间有爱;天灾无常,天道存善。榆林人将感念全国同胞的心手援助,榆林慈善也终将以此作为新的基点,向着未来目标不断前行,不断开拓,以至高远。(刘振华 李济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