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公益 » 公益事业 » 正文

全球公益:海上大“救援”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08-22  来源:中国青年网
核心提示:邱晨辉2017年08月22日08:16来源:中国青年网8月21日,参加海上救生训练的航天员通过救生吊篮“获救”。新华社记者 郭绪雷/摄欧洲

邱晨辉

2017年08月22日08:16  来源:中国青年网
 

8月21日,参加海上救生训练的航天员通过救生吊篮“获救”。新华社记者 郭绪雷/摄

欧洲航天员萨曼莎·克里斯托弗雷蒂(左)和马蒂亚斯·约瑟夫参加海上救生训练(8月14日摄)。新华社发

过去半个多月里,包括杨利伟在内的16名中国航天员和两名欧洲航天员,在烟台市附近海域开展海上救生训练任务。朱九通/摄

 

和中国航天员以往亮相的“地点”不同,这一次,他们既不在天上,也不在地上,而在海上。

刚刚过去的半个多月里,在山东烟台附近的海域,上演着一场海上大“救援”,其参演主角就是16名中国航天员和两名欧洲航天员。这其中就包括我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杨利伟,以及此前曾赴意大利参与洞穴训练的叶光富。

8月21日下午,伴随着刺耳的轰鸣声,海上直升机悬停在救援船附近,阵阵浪花泛起,不断拍打救援船。最后一组参与训练的中国航天员刘旺、陈冬和欧洲航天员萨曼莎·克里斯托弗雷蒂,在救生员的配合下一一“落地”救生船甲板。

至此,这个为期17天的海上救生训练任务圆满完成。这是我国航天员首次在真实海域开展救生训练,也是首次有外国航天员参与我国组织的大型训练任务。

此次海上救生训练,由中国航天员中心组织实施,交通运输部北海救助局提供训练保障,主要针对空间站载人飞行任务飞船应急返回溅落海上开展专项训练,旨在提高航天员海上自主出舱、生存和救援技能,磨练航天员意志品质,增强团队协作和实战能力。

中国航天员中心副总设计师黄伟芬说,中国航天员以往也做过“涉水”训练,不过都是在水池或水库进行,这一次选择在海上进行,无论是科目的设置、训练的内容,还是实施的规模,相比以往更为复杂。此外,海上浪涌大,加之天气变化莫测,风险也更大。

根据2017年度航天员训练计划,中国航天员中心组织18名航天员来山东烟台开展训练。18名航天员按照3人乘组模式编为6个乘组,两名欧洲航天员被编入不同组别,与中国航天员共同完成训练。

训练包括理论培训、单项操作训练和综合训练3个部分。其中单项操作训练包括个人救生装备使用、穿脱舱内航天服、救援船和直升机保障装备使用、救生吊篮使用、陆上直升机空中悬吊营救等,综合训练则包括海上自主出舱、海上生存、海上搜救吊篮营救、海上直升机空中悬吊营救等。

黄伟芬说,在训练过程中,中欧航天员都表现出坚韧的意志品质和良好的精神风貌,展现出优秀的个人素质和技术水平。通过训练,进一步验证了航天员海上救生训练方案、海上营救方式、航天员海上自主出舱方法与程序设计的合理可行性、训练方法的科学有效性,为空间站任务应急搜救奠定了坚实基础。

她同时表示,此次训练为载人航天领域开展国际合作探索出了行之有效的组织实施模式,为开展国际合作积累了宝贵经验。

据了解,2015年5月,中欧双方签署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与欧洲空间局关于在载人航天领域开展合作的长远目标和实施步骤》,明确了2015年至2017年为技术交流阶段,中欧双方参与对方的航天员训练活动。

2016年6月至7月,中国航天员叶光富赴意大利撒丁岛,参加了欧洲航天员中心组织的洞穴训练。该训练就是在此框架下达成的。

这一次参加国内的海上训练,叶光富遇到了新“考验”,他说,“飞船降落在海上,会随着不同的海浪涌动,不断摇晃,加上人工造浪,我们在飞船里面会受到前庭功能的刺激。这会导致一定的不适应。”

如今任务完成,救援船以及18位航天员陆续离开这里。海天之间的浪涛依旧翻滚。

本报山东烟台8月21日电


免责声明:本文若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刻删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全球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公益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公益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公益慈善栏目 赞助本站可以扫描支付 | 免费推广计划 | 全球资源网顾问团 | 帮助中心 | 企业文化 | 关于我们 | 全球信息中心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本站对所有发布的信息不承担任何责任,用户应决定是否采用并承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