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公益 » 公益要闻 » 正文

全球公益:张唯。愿做行业试错者,向公益同质化说不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08-01  来源:公益时报
核心提示:2017年08月01日 10:13:55来源:公益时报张唯在首届中国公益传播创新高峰论坛讲述自己的公益理念“通过一系列的尝试、创新,我希
2017年08月01日 10:13:55 来源: 公益时报


张唯在首届中国公益传播创新高峰论坛讲述自己的公益理念

“通过一系列的尝试、创新,我希望能够在公益行业进行更多探索,触碰尚不明晰的边界,让公益跟社会以及我们的生活更好地结合起来。对于创新者来说,孤独是一种常态,但即便付出一些代价也是值得的,至少能让大家知道此路不通,要换条路走。”

从金融行业从业者到互联网创业公司董事长,从一家成立仅有10个月的基金会执行委员会会长到国内首单股权慈善信托委托人……张唯希望把自身资源,特别是基于数据技术的专业核心能力,变为对公益行业的一种支持。

7月初,作为玛娜数据科技发展基金会(以下简称“玛娜基金会”)执委会会长,张唯参加了首届中国公益创新高峰论坛,这家新成立的基金会得以进入公众视野。正如基金会的名字,在张唯看来,将大数据理念引入公益行业已成为一种趋势,这不仅能够帮助公益机构更加综合全面地认识自己,也有利于打破公益行业边界,推动公益创新。近日,《公益时报》记者对张唯进行了采访,希望了解玛娜基金会正在做的事情以及他们对公益创新的一些设想。

利用核心能力做公益

《公益时报》:在公益行业,关注数据领域的机构很少。作为一家创业公司,为什么要成立这样一家基金会,是因为有企业方面的资源吗?

张唯:准确来说,成立这家基金会并不单纯是因为企业的资源,而是因为我们把公益当成了一个重要的使命和战略。我们从事的是互联网数据方面的工作,而数据要求真实透明。现在各行各业都在提数据,应该如何看待这种现象呢?不乏有一些机构把非法数据交易当成一个牟利的手段,个人数据遭泄露、买卖的现象比较严重,电信诈骗也比较猖獗。那么个人数据的价值究竟是什么?个人数据的归属权属于谁?这是基金会成立最重要的一个出发点,我们希望切实有效地维护个人数据权益,特别是在相应的研究、倡导以及实现途径方面。

另外,我们也接触到一些公益组织,相较商业机构而言,他们对数据的理解程度还是有一定的欠缺。而我们拥有数据技术优势,比如信用体系搭建、模型构建、算法等,而且在金融、风险控制方面我们也有一些经验。因此,我们希望把这些优势和公益结合起来,支持公益机构实现更好的发展。以前我们是给公益组织当帮手,做志愿者献献体力,现在我们很高兴能够通过企业的核心能力做一些事情。

《公益时报》:基金会开展工作需要很多专业人才,目前在人员设置上是如何安排的?

张唯:因为我们刚刚起步,对于公益项目的想法、产品的设计还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因此目前仅有一名专职人员。我们希望也鼓励大家把时间捐给基金会,企业方面也设计了相应的激励制度。因为公益是我们的核心战略之一,员工每一次调级、晋升也都和公益相关。同时我们也提出,企业在开展业务时要考虑对基金会进行支持,比如说品牌建设和筹款等。另外我们的员工都比较年轻,平均年龄在30岁以下,面临社会上种种诱惑,所以我也希望通过公益的方式和理念让员工得到更好的成长。

为公益行业提供数据支持

《公益时报》:在首届中国公益传播创新高峰论坛上,你提出了很多公益方面的设想。目前基金会有哪些落地的项目?

张唯:我们开发的“方舟平台”系统已经具备雏形,现在正处于内部测试阶段,有可能在近期推出2.0版本。这是我们和《南方周末》共同探索打造的一个互联网产品。因为媒体天然有监督的职能,我们希望把媒体的这种监督职能和公益以及我们在数据方面的经验优势结合起来。

对于公益行业来说,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各方能够看见彼此。那么公益诉求产生之后,如何才能将人财物和其他资源实现更好地匹配呢?我们希望在数据层面打通这些环节。通过“方舟平台”,我们可以帮助公益机构和公益资源在全网进行有效匹配,快速拓展。同时,该平台能够在后台帮助公益机构实现精准风险管理,从而让捐赠人和公益产品实现更加优化的匹配,让决策更加及时有效。

《公益时报》:基金会要做的事情就是针对公益行业不同的问题开发不同的互联网产品?

张唯:是的,我们希望将数据和公益结合起来。目前我们也正在开发另一款互联网产品——公益机构信用评分系统,即参照商业机构信用评级的方法,从多个维度对公益机构进行考量、评级。现在公益机构非常看重财务透明度,特别是在“郭美美事件”发生后,社会对公益机构透明度建设也特别关注。不过,以往对于公益机构的评判更多是从财务角度进行的,这对于公益行业的发展来说显然不够。

因此,玛娜基金会希望以此作为一个切入口,利用我们在数据特别是在风险控制方面的技术,帮助捐赠方以及社会各界对公益行业有一个更加全面及直接的认识。当然,我们做这一工作并不是为了去简单评判公益组织的“好坏”,而是希望帮助他们从结构设置、管理以及业务等各方面进行综合评估,让公益机构更好地认识自己,有意识地强化自己。

《公益时报》:你曾提出数据体系能够在扶贫领域发挥很大作用,这一点应该如何理解?

张唯:其实核心还是在信用层面,在现代社会信用就是资源,就是财富。比如说,如果农民拥有自己的信用体系,他就可以通过信用贷款做一些事情,提高家庭收入,改善生活水平。这当然涉及面非常广,也非常复杂,但由点到面,通过经过验证的模式、经验、工具和方法的复制、推广,我相信农村地区以及那些被忽略的群体的信用体系建设能够有所突破。

以前我们个人的数据都是孤岛般的存在,比较分散,我们希望通过信用体系的建设帮助大家把各种信息汇集起来。另外,就个人的消费行为、经济行为应如何纳入整体的信用体系,我们也希望和一些公益机构和电商平台进行合作探索,把信用体系纳入生活的各个环节。当然,这是一个长期的项目,我们也希望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支持。

《公益时报》:提到数据平台,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公益平台最近推出了中国公益领域首个大数据开放平台——网络公益大数据平台。你如何看待这一举措?

张唯:对于像阿里、腾讯这么大体量的企业来说,他们是有能力为公益行业的发展做出更多尝试的,我觉得这对于一些第三方机构或者小的公益机构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机会,也体现了公益的精准性。而且重要的是,数据要联通起来才会更有价值,阿里的这一做法将自身的核心能力与对数据的理解、网络产品的开发实现了完美的结合,值得学习。

做个“以身试法者”

《公益时报》:你在公益领域进行了很多尝试,比如国内首单股权慈善信托。另外你也提出了很多颇具前瞻性的公益设想,比如“公益信用金融新生态”。有没有担心过会失败?

张唯:你提到的那单股权慈善信托名为“国投泰康信托2017年真爱梦想2号教育慈善信托”,我前后花了一年的时间进行论证,今年4月份在北京市民政局完成备案,主要用于支持全国素养教育研究与推广项目。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尝试和创新,给公益行业带去更多的探索,不断去触碰那些似乎不明晰的边界,就像我经常自嘲的,我成了一个“以身试法”的人。

至于“公益信用金融新生态”,那也是我的一个设想。这件事做起来可能很难,但也是一个开放性的探索。因为有在商业领域从业的经验,所以我并不特别在意得失成败。对于创新者来说,孤独是一个常态,但即便有一些代价也是值得的,至少我的尝试可以告诉大家此路不通,换条路走。当然,法律法规要遵守,对公益的社会性、敏感性特别是它所代表的责任要有充分认知,在行为上要严谨、自律。同时,社会公众可能也要对公益的真实状况有更多的认知和了解,以更加平和的心态去看待它。

《公益时报》:可能会有人觉得你们的想法不切实际,你如何评价自己做的事情?

张唯:我觉得公益组织最大的力量在于其自身独特的影响力。如果说跟商业领域相比,公益组织的体量还差得很远,完全不在一个层级。但公益行业瞄准的是特定的社会问题,它们产生的影响力跟商业还是很不同的,能够发挥杠杆的作用。因为公益组织做出示范之后可能商业机构、政府部门都会加入进来,共同推动问题的解决。

另一方面,公益生态应该是更加多元的,我觉得公益应该更加开放,充分跟社会发展结合。就中国的社会体量来说,我们要做、能做的事情太多了。很多公益机构见证的是中国最贫穷最困难的一面,但是我们不能被这些局限,不能阻碍自身的成长和探索。爱当然是公益组织及公益行业从业者的行为基石,我们要善待公益、慈善所蕴含的力量,同时更以开放、创新之心,进行各种公益实践,并扎扎实实地做出来,进而对商业、社会领域进行积极引导。

免责声明:本文若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刻删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全球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公益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公益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