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公益 » 公益要闻 » 正文

全球公益:把作品融入现代生活 非物质文化遗产要良性循环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07-27  来源:新华网
核心提示:2017年07月27日 15:39:03来源:新华网6月中旬,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结业答辩,几位来自全国各地的非遗传承人
2017年07月27日 15:39:03 来源: 新华网

    6月中旬,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结业答辩,几位来自全国各地的非遗传承人经过在“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计划”第六期研习班(下文简称“非遗研习班”)的学习,终于迎来了“交成绩单”的时刻。在答辩前夕,新华网记者走进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对非遗研习班的几位有代表性的非遗传承人学员进行采访。首先采访到的是来自河南禹州的任氏钧瓷世家第八代传人任英歌和官瓷烧制技艺传承人李鸣。

    图为“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计划”第六期研习班学员任英歌和李鸣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接受新华网记者采访。姜程 摄

    任英歌,1975年出生于河南省禹州市神后镇,她生于钧瓷世家,是任氏钧瓷世家第八代传人,其父为钧瓷烧制技艺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任星航,使她从小便在耳濡目染中爱上了陶瓷艺术,比较全面地继承了任氏家族祖传钧瓷技术精华。

    为了提高创作水平,任英歌始终坚持进修学习,力求不断突破自我。2009年至2011年,任英歌研修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艺术设计系。2011年6月结业于中国工艺美术国家级培训项目“禹州陶瓷高级研修班”。2016年结业于景德镇陶瓷大学“禹州市钧瓷行业技术人才培训班”。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任英歌的艺术设计理念和创作功力又有了质的飞跃。这次,她又再次受邀进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非遗研习班,她说,她收获最大的是,明确了一条艺术创作方向——“把作品融入到现代生活中,将传统技艺和现代生活结合起来。”

    官窑为五大名窑之一,它最大的难点就是配釉和烧制。官瓷烧制技艺传承人李鸣从小出生在一个艺术之家,2014年正式开始随父亲李剑煜学习官瓷制作技艺,她的父亲师承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任星航大师,也正是她的“同学”任英歌的父亲。2015年李鸣随父亲主持了柴烧官瓷复仿的研发工作,项目利用柴窑传统工艺与开封文化、开封的水土相结合,成功复仿柴烧官瓷,研发出弦纹瓶、官窑簋式炉等数十种产品。通过工艺创新建成了目前全国最先进的环保柴烧官瓷窑。

    作为钧瓷、官窑的非遗继承人,70后的任英歌似蒲苇般坚韧,80后的李鸣清新如一股春风,采访的过程中记者感受到她们身上瓷一般的温润而独特的气质,采访话题先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谈起——

    记者:你们的“非物质遗产文化”独特在哪?

图为宋代双乳状柴烧钧瓷窑炉(仿)

    任英歌: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是说烧制技艺,用柴做燃料,然后烧制。宋代是钧窑的鼎盛时期,由于战乱,元明时期钧窑出现了断层,直到六七十年代的全国工艺美术的恢复,才把宋代的柴窑的烧制技艺提上日程。我的父亲任星航不仅复原了宋代双火膛结构钧瓷窑炉,而且恢复了钧瓷柴烧这一久已失传的传统技艺。这个遗址是宋代的窑炉的残垣,一直在这里被保护着。从唐代开始的烧制技艺我父亲也十分了解,因此他是国家的非遗传承人。用宋代的柴窑的烧制技艺烧出的作品是非常好看的,它跟用煤窑烧制出的作品是不一样的风格。把我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实主要保护的是宋代的柴窑烧制技艺,它所传承的是柴窑的烧制技艺。

图为正在烧的官窑

     李鸣:官瓷是北宋时期宋徽宗引入汝窑及开封东窑等窑口制作精华创制的青瓷巅峰之作。同时,北宋官瓷作为一种尊贵和权势的象征,是中国历史上唯一没在市场上流通的瓷器,其出身皇室,只供朝廷专用,故北宋官瓷有“识得官瓷面,江山坐一半”之说。而官窑它最大的难点就是配釉和烧制,如果胎釉结合得不好烧制出来的釉色就不一样。豆青釉色官瓷是在重还原气氛中和高温条件下烧成的,月白釉色官瓷是在中等还原气氛中和稍低温度条件下烧成的,粉青釉色官瓷在轻还原氛中和低温度条件下烧成的。

     记者:作为非遗传承人,你们是怎么一步步走到这个“非遗研习班”的。

  图为“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计划”第六期研习班学员任英歌和李鸣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接受新华网记者采访。姜程 摄

    任英歌:我是从拉坯,直到烧制成工艺品,整个流程其实都涉及,现在主要做陶瓷设计,刚刚进入这个门槛的时候,就觉得我做的应该是个力气活。我必须从第一道工序做起,那其实是一个很累的体力活,总是和泥打交道,不会那么的干净。

    这期间也有过思想的摇动,当我还不能认识到这个东西的好,父亲会严厉批评我,然后纠正我的行为,引导我从偏了的路上再回来,就是这样磨合过很多次。随着“熟能生巧”、“得心应手”,慢慢的我就热爱这门手艺了。之后就会用心做了。

    2000年的时候,韩美林老师带着他的学生们去我们那里采风,在我们家应该呆了一个月左右,他们仿佛给我打开了一扇窗,我看到了其实陶瓷可以有更新、更好玩、更好看的东西呈现,他们的状态不是工人做东西,而是艺术家在创作,这其实是对自己一个提升,对我来说是一个起点。

    后来有机会我来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陶瓷系待了三年,这时候我就觉得,应该是很确切地找到了自己,不用模仿别人,自己也能生出来很多东西,我觉得那个时候好像一下通了。老师带着我们走遍全国多个陶瓷产区,我就会清楚认识到自己的产区和其他陶瓷产区的区别,更明白自己的风格是什么,自己定位在哪里。

    那这次出来参加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组织的“非遗研习班”,我觉得其实是又一次刷新或者是激活。

    李鸣:2014年,我正式开始随我的父亲学习官瓷制作技艺。在家主要是是我父亲在做这个,父亲主要是受到了等于是我奶奶的影响,在我们那边官瓷的发展一直堪忧,老一辈人就是觉得手艺是可以吃一辈子的东西,我奶奶擅长汴绣,也是国家级的传承人。她害怕这样下去以后这些手艺就失传了,就逼着我爸去学传统技艺。父亲师承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任星航大师,从刚开始起步到现在,我父亲的官瓷烧制技艺水平已经到了一个比较平稳的状态。

 记者:在非遗研习班学习之后,又如何理解“传承”?

图为任氏钧瓷世家第八代传人任英歌

    任英歌:这次老师其实说的最多的,我觉得是时尚,就是把作品融入在现代生活里。在非遗研修班学习之前,我做的作品其实就是我个人喜欢的,以及和我相似的一拨人喜欢的,比较小众。那这次我觉得考虑最多的是,除了有你自己坚守的那份之外,应该和大众生活融入在一起。“坚守”和“融合到现在生活中”其实也不矛盾,他其实是更丰富了自己的内涵。

    非遗产品如果做到最后没受到认可也是很可怜的,譬如需要人们救助、保护等等。要是能够和大众融合在一起走得很好,自己可以保护自己,就可以把“非遗”发展得更持续,更久远。

    “传承”传的是一种精神。比如说,我受父亲影响的最多的是他对这份事业的执着和热爱。传承就是“渔”,这种内核不仅仅就是纯粹的传这个“鱼”,那就小了。

    “传承”传的也是一种记忆。对陶瓷来说包括用料,包括烧制工艺,这些东西其实传承的是一种记忆,但是设计不是。随着不同的时代,会有不同的设计师,这和你的工艺不相冲突,是相互提升、相互依托的。你可以是服务于他,他也可以服务于你。

    一个是传承你对这份事业的精神上的追求,另外就是传承的这份记忆,那这个记忆在任何时候,都会找到合适的表现形式来适应当下的时代。就好比紫砂壶,它依托于设计师、文人和院校等,将紫砂瓷器设计成日常使用的茶壶,广受欢迎,所以我认为传统的制作工艺与贴近现代生活的设计相结合才能将“非遗”继续传承下去。

图为官瓷烧制技艺传承人李鸣。姜程 摄

    李鸣:在做陶瓷的时候需要心能够静下来,特别是拉坯,是制陶人在和陶泥沟通,只有自己心平气和,才能掌控泥。陶瓷不仅是泥的艺术还是火的艺术,烧窑的时候必须把自己沉下来然后去体会它,才能把它掌握的炉火纯青。所以从起步阶段开始,到后期的设计器型,对于我而言甚至是我的父亲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虽然父亲师承任星航大师,但是系统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的是不一样的。而我们目前最大的困难是想要寻求创新,但又比较迷茫,通过在非遗研习班这几天的学习解决了我很多的困惑,打开了我的思维。比方说,要想发展必须不能单靠自己,假如我想和市场相结合的话,其实每个行业他都需要高端人才,那我就可以请到专业的设计师,分工很明确,他擅长设计,我有这个手艺,把大家综合在一起。这其实也是“传承”。

    父亲的窑炉也在不断的创新。现代的窑炉,精髓你必须还要保留,但是有更先进的东西你也可以引进,应该是一个不断更新的这程,最终经典的作品总会沉淀下来。

    记者:一个合格的传承人应该具备哪些素质?

     任英歌:第一必须要热爱传统艺术;第二品行是否端正;第三必须要稳重,能踏踏实实的来学这份手艺,最起码你是一个技艺的传承。然后第四个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要创新,能够跟上时代前行的步伐。每个人心理都有一套传承人的标准,如果让父辈他们说,他们要求会更高。

    李鸣:传承人可以是社会上的任何人,没有任何标准,但是我认为他应该是必须要具备一些比如他必须对这个行业热爱,这是它的最基本的标准,也是最重要的。第二,他必须扎根于这件事或者这个事业,这种手艺。第三他必须对着手艺有责任感的或者使命感。

    在访谈的最后,二位老师跟记者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需要更多的年轻人参与进来,只有年轻人把“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视起来,才能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播出去。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应该不断的学习,提升自己,多去外面看看,才会有更多的灵感。

    “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计划”是文化部在2015年启动,由清华大学、中央美术学院、上海大学等57所高等院校及职业技术学校联合承办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进行研修和普及培训,旨在促进传统工艺融入当代生活,激发传统文化自身活力。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马赛曾表示,希望传承人彼此充分交流切磋,同时与学院师生联动创新,在传统工艺发展的大好形势下,促进非遗的活态传承,让中华文化更有自信。(高海英 曹斯然)

免责声明:本文若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刻删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全球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公益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公益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公益慈善栏目 赞助本站可以扫描支付 | 免费推广计划 | 全球资源网顾问团 | 帮助中心 | 企业文化 | 关于我们 | 全球信息中心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本站对所有发布的信息不承担任何责任,用户应决定是否采用并承担风险。
English  | 简体  | 繁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