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日夜,遥望着蓝天。”一条条天路的打通,打通的不仅仅是藏族同胞和内地的纽带,也是一条条连接生命与希望的通道。全国各地的医务志愿者们正是沿着这条通道为藏区人民除病去患,同时也架起了民族团结的桥梁。最近《慈善公益报》记者跟随着志愿者们的脚步,踏上了这条通往西藏的医路,去领略这一路的风采。
一台手术还孩子一个梦想
进手术室前,德吉卓嘎告诉记者:“我不怕手术,治好病又可以唱歌跳舞了。”来自工布江达县巴河镇朗色村的德吉卓嘎,是个11岁的小姑娘,梦想成为歌唱家,然而花一样的年龄不幸染上了包虫病。包虫病是藏区常见的多发疾病,严重危害藏区人民的健康。而手术治疗包虫病是有效的治疗手段。
今天,德吉卓嘎个是幸运儿,因为来自北京的肝胆外科医疗专家团通过前期筛查,并对患者病情进行深入了解及细致观察,确诊德吉卓嘎等其他5名为肝包虫病且病情相对严重患者,专家团决定为这5名患者免费进行手术,林芝市人民医院普外科主任阿多带领的团队全程跟进学习。
手术由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执行院长董家鸿带队,3名外科医生,2名护士,2名麻醉师,1名B超医生共同组成。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记者焦急地守护在手术室门外,静候着消息。终于,在长达十几个小时的等待后。看着董院长疲惫地从手术室出来,而脸上却挂着笑容:“这5位包虫病患者的手术进展顺利,手术很成功!就像我之前说的一样,我要还德吉卓嘎一个梦想。她又可以唱歌跳舞了。”
董家鸿院长还表示,通过此次手术,给林芝的同行们讲解手术的医理、药理以及如何能够做到精准肝切除,把包虫病的病灶彻底的清除掉,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林芝市市医院普外科主任阿多告诉记者:“精准肝切除手术是根治肝包虫病最好的手术,对我们医院来说,首都专家的言传身教,一对一帮扶,大大提高了我们治疗肝包虫病手术的技术,使我们受益匪浅。”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肝胆科主任朱继业说:“发挥我们的专长,为当地的人民群众治疗疾病、送医送药,架起民族团结的桥梁。我觉得能参加这项任务非常自豪。来到这里的都是医疗领域的中坚力量。在义诊过程中还对当地医疗卫生人员开展培训工作,对当地百姓开展健康科普教育,建立帮扶机制,提升基层卫生服务水平。”
外科老医师义诊的一天
7月的工布江达已经进入了汛季,阴暗的天空下着大雨,高原上透着阵阵寒意。而这天,县医院门口却人头攒动,挂号的队伍排起了长龙。这是从北京来的外科专家为藏区同胞免费看病来了。
在诊室里,华北电网北京电力医院普外科主任张宗明面对着排成长队的患者耐心细致地诊断,详细询问情况。
“我关节痛已经好几年了,一到下雨的时候连走路都艰难。不知道骨头有没有坏掉?”卓玛次仁大娘急切地询问张宗明主任。
“来,我看看你的关节,能不能抬起来,抬的起来的话,骨头就没有问题,经常用热毛巾敷一下关节,床不能太潮,平时多注意不要用冷水洗脚。我给你再开点药,回去按时服用,会有改善的。”张宗明主任的话,让卓玛次仁大娘吃了一颗定心丸,笑脸盈盈地拿着单子去取药了。
随着诊室里人越来越多,张宗明主任索性站着为大家伙儿诊断。一个上午过去了,老人家毕竟年岁已高,站得腰已经支不住了,加上轻微的高原反应,只好坐在走廊上休息。
“我是第一次到藏区来从事公益义诊活动,虽然路途遥远,但是我觉得非常有意义。这里的老百姓真的是迫切地需要有完善的医疗设施和医疗专家,生活条件的限制让他们有病却得不到有效的治疗。因为这里的气候关系,导致关节病,风湿等慢性疾病是常见的外科病,很多患者有了病不去看,就想着扛过去,其实这样是不行的,有病就要及时就医,这一点,还是需要从观念上去改变。”张宗明主任向记者说出了自己内心的感受。
看着老人家不顾高反和年迈的身驱,即将投入到下午的义诊,记者不禁感叹,这难道不正是医者仁心么。
300藏民挂上了“专家号”
北京到林芝距离3500公里,林芝巴宜区米瑞乡吉定村以及周边4个村子的村民,在这之前没想到,不用走出“村”,就能享受到首都医院的知名专家、主任医师的“专家门诊”。
44岁的村民次单拉姆,早就听说北京医生要“下来”免费检查身体,她早早起床,料理完家务,就赶到吉定村村委会办公室,等待着远方的医生。
“这里环境气候潮湿,再加上村民们长期劳作,患上腰背疾病的发病机率特别高,病人疼起来只能去乡镇卫生所使用红外线仪器烤一烤,缓解下疼痛,但终究治标不治本。”巴宜区卫生局派驻吉定村工作队队长张兴昌向记者介绍。
说话时,张队长一时语塞,一双粗糙的手不停的相互搓着,看似有些局促,实际上看到这么多专家到来,让这位朴实的基层工作者心里有些激动。
看到早早等候的藏民同胞们,医疗专家们下了车,也顾不上休息,摆开设备仪器就开诊了。“这里地处偏远,缺医少药,看到了他们因看病不便而延误了病情,明白了他们对医生的渴望,也体会到国家和当地政府对百姓的关爱。我们医务人员应责无旁贷,尽全力去帮助患者。”作为航天中心医院急诊科主任医师,王旭东充满了责任心。(泊 伟 张昊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