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公益 » 公益要闻 » 正文

全球公益:互助平台月花几元得大病能获30万? 专家,缺乏保障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07-20  来源:广州日报
核心提示:2017年07月20日 09:50:46来源:广州日报“这个康×公社靠谱吗?”近日有读者向记者报料,发现一家大病互助平台称“0预缴,0收费
2017年07月20日 09:50:46 来源: 广州日报

“这个康×公社靠谱吗?”近日有读者向记者报料,发现一家大病互助平台称“0预缴,0收费,只有有人大病才需要分摊”,每月分摊不过几块钱,但生病后可获几十万元的互助金。不过记者进一步调查发现,这类互助计划并非保险,本身也没有保障责任承诺。

实际上,近年来已冒出不少类似的互助平台,也引起了监管层的重视。有社会保障专家认为,民间互助计划缺乏长效保障机制将难以为继,参加人员未来得不到保障。比起民间组织,有政府背书的工会互助保障计划更可靠。

市民报料

想给爸妈买重疾险 保费奇高选择少

有平台月花仅几元 救助金高门槛低

市民杜小姐近日正在犯愁,她想为已经超过60岁的父母买重疾险,结果发现可以选择的很少,即使有,保费也奇高。后来她发现有一个叫“康×公社”的互助平台,宣称“0预缴,0收费,只有有人生大病才需要分摊”,加入后每月分摊费用不过几元,当自己生病后最高可获得30万元的互助金。让杜小姐心动的是,年龄超过60岁的人也可以加入,甚至本身有慢性病的人也能加入。但她担心这个平台不靠谱,“万一卷钱走人怎么办?”

随后记者登录康×公社网站和公众号,公众号发布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上半年,已经有超过131万人加入,总筹款额超过1300万元。每个月分摊费用不一,以今年6月为例,未成年人分摊金额为2.07元,成年人(含身故)分摊金额为4.14元。

据悉,康×公社由最初的抗癌公社开始,至今已经有8个互助社,除了“抗癌”外,还有“中老年大病互助社”、“霍去病医疗互助”“爸妈互助”“宝宝先天大病”等几个互助社。其中一个“轻友互助社”更是允许已经生病(非癌症)的人加入,但保障针对的是癌症。

平台回应

不预收保费 筹款委托公益基金托管

无刚性赔付 最高30万元是筹款目标

“这个既不属于保险,也不属于基金,只是一个助人自助的平台,社员之间彼此可以通过这个平台达到大病时的互帮互助,公社本身不做刚性保障承诺,也不具备保障责任承诺的资格。” ——该项目社长张马丁

记者联系到该项目社长张马丁,其表示公社并没有预收费,没有形成资金池。筹款委托公益基金托管,直接转账到受助人账号,公社本身并不会沾一分钱。另一方面,公社所有的案例都是第三方审核,不存在公社虚拟案例套取互助金的行为;互助资金、公社团队公示、受助人等信息都有公示;此外,公社还有受助案例的探视团制度以及康×公社论坛,社员可以随时就自己怀疑的问题,寻求公社的解答。

“这个既不属于保险,也不属于基金,只是一个助人自助的平台,社员之间彼此可以通过这个平台达到大病时的互帮互助,公社本身不做刚性保障承诺,也不具备保障责任承诺的资格。同时公社和慈善基金也是不同的,慈善基金实际上是形成了资金的沉淀,而且是单向的捐助,没有形成资助人和受助人的良性互动,我们是双向互助的关系。”张马丁认为,“不预收保费”和“没有刚性赔付”是公社跟保险最大的区别,最高30万元的受助权利其实是“筹款目标”,并不是赔付承诺,“2013年我们发生第一起资助案例,当时人少,只筹集到几千元。”

张马丁强调公社的公益性,表示公社的运营经费主要来源于风投融资、基金出资,自身造血能力不够,会继续探索团购健康险等方式筹集资金。不过他认为现在最迫切的问题是修补规则漏洞,解决“带病入社”的问题;并通过精算预测制定规则来保证未来社员分摊都在可接受范围,让公社可持续发展。

运营模式

设置观察期 一年内不患病即可通过

加入者越多 受助人数分摊金额越多

记者在康×公社公众号发布的信息中了解到,目前已有百万人加入这一互助平台,资助人数尚不足百人。

以其中一个项目“抗癌公社”为例,出生28天~59周岁即可免费注册;发生互助时,全体分摊;互助额度最高25万元。

会员加入后,有一个观察期,又称为等待期或者免责期。为了防止参与互助社的社员明明知道或者可能知道已经确诊或者即将确诊癌症,而马上加入可以获得利益的行为,抗癌公社设置了一个365天的观察期。也就是说,如果在一年内不幸罹患癌症,就无法获得救助金,此前所交的分摊救助金就白交了。

公众号上对社员分摊费用予以了说明:为什么分摊越来多?因为之前公社有受助权利的社员少,概率表现不充分,当公社具有受助权利的社员越来越多,将越来越接近于社会平均的发病概率。所以,当具有受助权利的人越来越多,而参与分摊的人增长越来越慢,则分摊金额会大幅度上升。

如果社员认为分摊无法承受,公众号提出如下建议:1.减少亲友代管,因为每个代管可能都会增加分摊;2.减少参加项目的数量;3.确信有足够抵御风险的能力的前提下,退社。如果选择退社,此前所交的钱拿不回来。

市民疑问

互助计划=捐钱?

对于这种互助模式,有市民提出了疑问。市民张小姐表示,这种模式跟买保险不同,买保险钱还是自己的,退保也能拿回部分钱;但在互助平台,只要自己没生病,每月花的钱就等于捐了,如果互助平台以后每月分摊的救助金额越来越高,要退社的话,那么不但前期所交的钱都无法拿回,而且还无法获得救助,风险太大。

市民王先生则对互助平台的未来表示担忧。他说,根据平台的解释,新平台在前期的分摊一般比较低,因为度过等待期的具有受助权利的人少,而参与分摊的人多;当具有受助权利的人越来越多,而参与分摊的人增长越来越慢,则分摊金额会大幅上升。这就意味着,如果参与项目的人数增长趋缓,而发病人数增多的话,那么后期需要的资金和分摊的金额都会大幅增加,平台是否能继续运营令人担忧。

记者提醒

互助计划≠保险产品

实际上,近年来冒出不少类似的互助平台,其中有的平台需要预缴10元左右的费用,有的平台甚至涉及意外互助、车辆等财产风险领域。据记者不完全统计,目前有一定市场份额的互助平台有22家。

网上互助平台的发展已引起了监管层的重视。去年5月,中国保监会针对“夸克联盟”等互助计划有关情况答记者问时指出,互助计划并非保险产品。相关互助计划没有基于保险精算进行风险定价和费率厘定,没有科学提取责任准备金,同时也没有政府部门的严格监管,在财务稳定性和赔偿给付能力方面没有充分保证。

去年12月底,保监会再发布《关于开展以网络互助计划形式非法从事保险业务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明确网络互助平台出现的几种违规宣传和经营现象:

一是以互助计划名义通过多种形式向社会公众承诺赔偿给付责任,或诱导社会公众产生获取高额保障的刚性赔付预期,公开宣称足额赔付和提取准备金,违规开展保险运营活动。

二是违规使用保险术语,将互助计划与保险产品进行对比和挂钩,混淆保险产品与互助计划的区别。

三是打着“保险创新”、“互联网+保险”等名义进行虚假、误导宣传。

四是宣称互助计划及资金管理受到政府监管。

五是以互助计划名义收取保险费并非法建立资金池。

专业人士:资金风险、道德风险和经营风险难以管控

保监会指出,民间的互助共济行为一直存在,对于救助社会困难群体,发挥公益慈善作用具有积极意义。但部分网络互助平台以“互助共济”名义,公开宣称足额赔付和提取准备金,向公众收取费用并积累资金,将互助计划与保险产品进行挂钩和比较,发布误导或虚假宣传,有的甚至还宣称会员上百万,涉嫌向社会公众“承诺赔偿给付责任”。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副教授、精算中心主任宋世斌认为,这种民间行为不宜提倡。“互助计划缺乏长效保障机制,如造假骗钱、逆向选择难以避免,造成不同时期成员负担不均,最后公社人数过少而失去作用,因而参加人员未来得不到保障。”

他认为,若互助计划的补偿太少则价值不大,补偿多则分摊多、未来负担重,特别是当人数退出太多,剩下的年纪大身体差的人群时,就会维持不下去。

“工会组织互助基金更合规,保障效果好些,还能发动慈善捐款及政府保底救助。”宋世斌认为,网络互助平台也不一定便宜,也不能当成疾病资金保障,市民应该依靠社保和商业保险及社会救助。

不过杜小姐就认为,工会互助计划可选择的不多,且大多针对的是60周岁以下职工,工会的互助计划应更加丰富和贴合社会需求。有保险业内人士认为,网络互助平台并不具备保险经营资质及相应风险控制能力,其资金风险、道德风险和经营风险难以管控。不过,对于年纪较大的人士来说,若成本不高,又没有好的替代品,也许这是个无奈的选择。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何颖思


免责声明:本文若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刻删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全球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公益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公益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