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阡县本庄镇凉山村曾受制交通闭塞、高寒干旱等,大多数村民不得不外出打工养家糊口,长期在人们眼里是“荒凉的凉山”,而今,凉山“热”了起来,从贫困村“出列”成为脱贫攻坚的红旗村。省劳动模范、村党支部书记李文安为了凉山发展与村民福祉殚精竭力,他被乡亲们誉为——“凉山好汉”李文安。
6月26日一大早,李文安从村里赶到石阡县城办完事已是中午12时,他简单吃点饭便冒雨驾车匆匆回赶,出城不久就哈欠连天,实在坚持不住的他请随行的妻子张廷芬代其驾车。顿时,他靠在后座鼾声回响……“这几年,他忙进忙出太苦太累了,坐下随时随地都能入睡。”贤惠的妻子聊起丈夫,不愿多说,可责怪中饱含理解、包容和支持。这已是李文安的一种常态。他一直奔波在路上……
2010年11月,生意做得风生水起的李文安面临人生抉择:是继续每年近百万元收入的生意?还是回家乡凉山担任村干部?10多年前,正是由于凉山高寒贫困,自己只好下山追寻美好生活,打拼后拉起100余人的建筑施工队伍,投资500多万元新办了矿泉水加工企业,举家团聚在本庄集镇和和美美,过着有楼房、有轿车、有收入的好日子,此时的故园只是一片记忆。到底回不回去竞选村干部?李文安陷入纠结,他面临年收入近百万元与村干部每月报酬900元的艰难抉择。彼时,镇村干部、长辈、发小等不断动员他返乡竞选村委会主任,特别是有个留守在村里的发小直接甩给他一句话:你一人发财致富可能不安心啊,乡亲们大多还在为温饱四处奔波!这句话击中了李文安的“命门”。
李文安的父母一辈子勤勤恳恳,一年四季都在土地上耕耘,只能勉强养家糊口。父母的状态是乡亲们的缩影,有的还食不果腹。1990年7月,初中毕业的李文安只好远赴异地他乡打工,后来结婚了返乡耕田种地,勤扒苦做只能勉强维持生计,甚至为了增加他不得不起早贪黑砍柴烧炭,重复着先辈的足迹。今后的日子怎么过?出路在哪?……土里刨食的艰辛,入不敷出的日子逼得李文安寝食难安。最终,他决定重新走出大山驻扎在本庄集镇上,与妻子贩运木材、粮食、农特产品、生猪等,尤其是生猪贩运更是红红火火,除与本省铜仁、遵义、都匀、贵阳等城市的客商合作外,还与湖南、重庆、四川、广东等省市形成了良好的供销关系,投资50多万元新建了生猪转运站,每年贩运生猪5万头左右。此后,他采购大型挖掘机组建建筑劳务施工队伍,新办了矿泉水加工企业,成为闻名乡里的致富带头人。
故园的呼唤,乡亲们的期待,组织的重托,成为这位致富能人重返凉山村的动力。高票当选村委会主任的李文安,第一次组织村干部、村民代表到遵义市湄潭县核桃坝参观学习,当地因种植生态茶带来好日子,引得凉山村此行人羡慕不已。从湄潭考察归来,李文安即垫资拓宽加固进入凉山的主干道,扩建和新建链接各村民组的公路,使之村里的主干道相连相通,硬化了全村的进村路、产业路、进组路,消弭了发展的“肠梗阻”。 同时,争取了9万元的补助资金,修建水池5口,安装引水管道3000余米,解决了该村90%以上的人畜饮水问题,在乡亲们的期盼中交出第一份答卷。李文安话语不多,可他有一个朴实的理念:既然大家信任选我当村干部,我就得好好干,带着大伙儿苦干实干过上好日子。李文安心头是这样想的,在实践中也是这样做的。为了集中精力干村里的事,他把年纯收入50余万元的庄乐水厂以每年23万元价格转包给姑父经营,每月花5000元请人管理建筑施工队,关闭了生猪转运站。每天,他一大早驾车从本庄集镇的新家出发赶到村里,忙碌到晚上七八点钟才从村里返回家中。
2012年,凉山村遭遇特大干旱,村民种植的玉米、水稻等农作物颗粒无收,李文安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彼时,石阡大力发展生态茶产业,他带头种植了30亩茶叶,当年,全村种植594亩茶叶。同年秋季,他结合抗旱改种先行试种了50亩脱毒马铃薯,最后亩产达1500公斤以上,他嗅到了这是村里产业发展的另一条出路。于是,他及时主动寻求镇党委、政府及县扶贫办大力支持,争取到了全县脱毒马铃薯扩繁项目落户凉山,为村民开辟了增收渠道。
凉山村进入发展的拐点,此后,该村因地制宜加快发展生态茶、脱毒马铃薯、养殖肉牛等,整合凉山的资源大刀阔斧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先后组建了生态茶叶、脱毒马铃薯、肉牛养殖等专业合作社,围绕大山做活了发展文章。这几年,凉山村通过能人引领大力进行产业调整尝到了甜头,逐步拔掉了穷根,顺利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目前,全村有生态茶园2300亩,年产干茶叶2500公斤,每年种植马铃薯3000余亩。400余户村民加入村合作社。2015年,当了解到县里有“精扶贷”政策,村里一边与镇信用社对接协调,一边做贫困户思想工作,帮助贫困户从信用社借到“精扶贷”入股合作社携手发展。同时,村里合作社优先使用贫困户劳动力务工赚钱。当年底,马铃薯专业合作社分红60万元。2016年,马铃薯、茶叶两个专业合作社分红180万元。
“在扶贫的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从2016年开始,凉山村马铃薯、茶叶两个合作社收益分配采取“6+2+1+0.5+0.5”模式,即从当年盈余中提取60%作为社员年终红利,20%用于扩大生产经营、滚动发展,10%用于合作社管理费用,5%用于村级集体经济发展,5%用于本村社会保障兜底人群的入股资金。2016年,全村20户社会保障兜底人员户均分到了4500元。为破解土地资源少的难题,凉山村打破区域局限,积极在邻村流转土地进行脱毒马铃薯大田推广,打造“飞地经济”。2016年,在黎坪村流转土地500亩,今年春季在沙沟、山口坳村流转1200亩土地种植脱毒马铃薯,目前采收马铃薯300余亩,销售20多万公斤。其中,支付相邻村1000余人劳动工资200余万元,辐射带动沙沟、黎坪等6个周边村寨村民就近打工增加收入。为了将种植养殖有机结合、循环发展,凉山村新建了标准化肉牛养殖场和生态肥发酵场,目前标准化圈舍有两栋已投入使用,养殖肉牛125头,利用荒地培植固定草场200亩、空闲轮作草场500亩。该村将采取“合作社+合作社”的抱团发展模式,走规模化种植道路,改变传统农业结构,积极延伸产业链条,构建循环产业经济。一条条宽敞的水泥公路四通八达,一排排青翠的茶园翠绿耀眼,一栋栋崭新的楼房拔地而起……据统计,凉山村三年来减少贫困人口114户、369人,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26.3%下降到2.8%,2016年实现贫困村“出列”。今年春节,全村59户贫困户顺利搬进了新房。而今,凉山村的山头更绿了,追求“百姓富、生态美”的脚步更铿锵有力,外出的乡亲们纷纷回乡创业就业开启了新生活。
“最美茶村·幸福凉山”正在从规划图上逐一落到地上变为现实,往昔“荒凉的凉山”逐步“热”了起来,从过去的贫困村、空壳村发展成为全县精准扶贫示范村、集体经济发展样板村。李文安的行动赢得了党员群众的认可与组织的肯定,他于2014年12月被评为全市劳动模范,2015年4月被评为全省劳动模范,2016年12月高票当选村党支部书记。从2010年底担任凉山村村委会主任,到2016年底当选村党支部书记,李文安竭力团结村里一班人在贫瘠的土地上创造了发展奇迹与“凉山模式”,被当地干部群众誉为“凉山好汉”。“ 作为一名村干部,不管村里的条件好与坏,都不能等、靠,要积极主动创造性地为村民办好事实事;要用好脱贫攻坚各项政策,带动贫困村民参与产业发展,共同过上好日子;要顺应市场变化,适时调整产业种类,走多元循环、良性互动发展路子。”李文安道出的心声,也是“凉山模式”的“秘籍”。
前不久,市委常委、石阡县委书记皮贵怀在凉山调研时对李文安为班长的村支两委及“凉山模式”给予高度肯定,并用凉山村干部这么尽力、整体发展这么快、生态产业这么好的“三个想不到”加以鼓舞鞭策,要求凉山村全力以赴争做创建铜仁“一区五地”的排头兵,奋力书写贵州百姓富、生态美的新诗篇。党组织的重托、领导的信任与群众的期待,已化为李文安不忘初心、砥砺前进的动力。眼下,凉山村正整合村合作社、春晖社、村级集体经济等,拟组建新公司进一步加快发展优势产业进军农旅一体化,旨在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发展,为更多村民带来福祉,创造山地新型农业发展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