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公益 » 公益要闻 » 正文

全球公益:赵世珍,用企业家的视角做养老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07-04  来源:慈善公益报
核心提示:2017年07月04日 09:49:48来源:慈善公益报第一次见到赵世珍是6月的一个周五晚上,她带着3个年轻人到北京,利用周末休息时间参加
2017年07月04日 09:49:48 来源: 慈善公益报

    第一次见到赵世珍是6月的一个周五晚上,她带着3个年轻人到北京,利用周末休息时间参加一个关于老年人能力等级评估的培训。对于这个机会,她很看重,“这是公益性的,收费很低,而且可以听到很多权威的专家讲课。”

    华灯初上的王府井大街,在一个餐厅的门口,赵世珍停下来,掏出手机拍照:全明玻璃打造的后厨替代了传统的接待台,每一种食材、每位厨师的一举一动一目了然。“我们回去也可以建一个这样的厨房,老人们吃起饭来也放心。”

    赵世珍是湖南省怀化市沅陵县社会福利院的院长,这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但这两个小细节却让人不由对她起了敬佩之情:境界决定高度。

    搬掉5座山

    一栋被茅草和坟茔包围的普通木板房,60多位五保老人,每人每月仅仅9元钱的补贴,账上只有2000元现金……这就是1985年赵世珍走进沅陵县社会福利院所要面对的,而最紧急的是:冬天快来了,老人们的过冬棉衣还没有着落。

    回忆起那时,赵世珍依旧感觉“非常有压力”。“老人们吃不饱、穿不暖,我不能让老人感到一些基本的生活需求都无法满足。”即便在最困难的时候,到了夏天老人每天能吃到一块免费的西瓜,“如果收费,老人就会忍嘴,他一忍嘴,心里的舒适程度就不一样了。”这块西瓜的背后,既有对老人细致入微的体贴,也暗藏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焦虑。

    钱从哪来?为了给老人补充营养、改善生活,他们养猪、种菜,发展药材加工、缝纫、美容等第三产业。

    为了给福利院创收,赵世珍在日常发掘机遇。一天早晨,看到匆匆上学的儿子在学校门口商店里买面包当早餐时,她茅塞顿开,当天就请面包师傅连夜做出了香喷喷的小面包。第二天,天蒙蒙亮,她带着院里职工挑着面包到县城各个学校叫卖,但一个都没卖掉,原来人们担心福利院的面包不卫生。赵世珍让在县城二中教书的丈夫杨光军帮忙,请几个学生家长来福利院参观面包制作过程,家长们看后说:“赵院长,从明天起,我们就买你们做的面包。”此后她每天清晨5点就赶往福利院做面包,6点半带领职工叫卖,卖完后又赶回院里照顾老人。

    渐渐的,老人实现了温饱,接着就是改善住宿环境。20世纪90年代,为了给老人居住的红晚楼加层扩建,赵世珍组织全院职工到老城废墟的残垣断壁里拆砖捡瓦;在修建康乐园地时,光平整地基就得花费6万元,为了省下这笔钱,她又领着9名女职工一锄锄挖,一担担挑,硬是将一座比两层楼还高的山包搬掉了。

    1993年修建老人饮食综合楼,1995年修建老人住宅红晚楼,1997年修建老人住宅金秋楼、老人治疗康复楼,1999年修建生产经营楼……福利院四周是山,每搞一项建设就要掘平一座山包,十几年来,赵世珍带领职工迁走100多座坟墓,搬掉5座山!

    让老人活得有尊严

    “一辈子都在做养老,您最深的体会是什么?”面对记者的问题,赵世珍说:“从心眼儿里爱老人,让他们活得有尊严,就像对待自己的父母。”

    身处国家级贫困县,资金更倾向于投入产出比高的行业,养老自然排在后面,即便如今也有人质疑:在老人身上花那么多钱值吗?

    在老人们的眼里,赵世珍就是一位“孝女”。有一年秋天,孤寡老人杨巧云因患胆结石动手术,赵世珍不离左右,给老人送水、擦洗身子、接屎接尿,一连三天三夜没有合眼。不知情的病人都对老人说:“你老好福气,有这么个好闺女。”

    对每一位离世的孤寡老人,赵世珍都按传统习俗亲手为老人洗遗体、穿寿衣,直至送上山安葬;每年清明,她和同事们总要上山为老人扫墓。

    在赵世珍的眼里,让老人活得有尊严,不仅是在生前尽所能及帮老人完成心愿,在离去之后,还有一份真实的牵挂。

    但对自己的母亲,赵世珍却深藏着愧疚。她从小失去了父爱,是母亲卖油粑粑、炸灯盏窝把她养大成人,送她上学。1994年,70多岁的母亲因高血压并发脑溢血突然病故时,赵世珍正在长沙学习,当她匆匆赶回家时,母亲已化为黄土,她在坟前哭了整整一天一夜。说到此处,有些昏暗的灯光下,看不清赵世珍的眼角眉梢的变化,却从她的声音听出了哽咽。

    这种无法尽孝床前的遗憾,让她想为老人做得更多:在规划时,总是力求给老人最好的,遥控床的机芯是德国产的,医疗床上的垫子是防螨虫的;发挥中医专长,制定科学的食谱,以健康饮食和生活方式帮助老人延年益寿;成立“夕阳红”木兰队,设立图书室、琴棋书画娱乐室、音乐电视室,使他们“老有所乐”;每年的节庆日、每一位老人的生日,赵世珍总要在食堂开设丰盛的晚餐,与老人们共度佳节,为老人们祝寿……老人们的平均寿命已由原来的70岁增加到现在的90岁以上,100岁老人有2名,其中1位孤寡老人达到了110岁高龄。

    搞好福利院就得动脑子

    仅从外表看,你很难相信赵世珍今年已经64岁了,用她的话来说,“想搞好福利院,就得转换脑子、转换思想。”而这,也让她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福利院长。

    2000年,赵世珍参加清华继续教育学院在湖南的一个培训班,接触到了企业家圈子。这让在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了几十年的她对企业家、对经济效益有了新的认识:“企业家是做事业,不是讲排场、讲客气。”“企业会钱生钱,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得到了发展,人得到了服务。如果这个钱没生钱,证明这滩水是死的,证明我们的工作没发展。”

    这也让她更多地从另一个角度思考福利院的发展,“福利院机构住床率不到一半,为什么在市场中发展不起来?只能通过改革,走市场化。”

    2010年,国务院出台政策,推行全国养老试点项目。赵世珍拿出了账上的200多万元,成功入选。“我为什么跟进国务院政策?我在向企业家学习居安思危,怎么用现有的政策把福利院搞好,让老人能在福利院过好日子。”

    这200多万元是福利院经过几十年积累的资金,之前已经连续4年放在账上分文未动。“我一直在等,数今年国家的政策应该给养老什么,怎么样也要轮到我们。如果像其他福利院那样,钱早用完了。”

    集医疗、康复、康乐、疗养为一体的养护大楼总投资达3200万元,除了福利院的200万元、发改委拨付的630万元,赵世珍又借了500多万元,还有1800万元的缺口。“不少民营资金想进来,你外面欠着账,受不了就用民营资金做。”但赵世珍不同意,”我面临的是老年人群,既要做好市场效益,又要做好国家兜底五保老人和特困老人、高龄老人这块的服务,突出公益性质。民营有钱,我们有政策,我会做起来的。”最终,她凭着在社会上以及民政领域良好的口碑筹到了这笔钱。

    2016年,养护大楼正式启用,赵世珍又把目光投入到医养结合上。“我们和人民医院对接,他们提供技术力量支持,服务设施建设我们自己完成。”对赵世珍而言,这将是她职业生涯的一个句号,“这几年明显感觉身体跟不上了,做完医养结合我就退了,回福利院接着研究食疗,帮老人们延年益寿。”她依旧无法与自己奋斗了一辈子的养老事业分不开!(李 雪)

免责声明:本文若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刻删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全球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公益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公益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