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央视、央广等媒体接连发文,对“人人公益”“善心汇”等网络平台以慈善之名,行传销之实进行了跟踪报道,由此掀起行业冰山的一角。
央视报道称,“短短一个月不到,卷入‘人人公益’平台的商家达到了5267户,涉及的消费者达到了48505人。从去年12月1日正式开启项目到月底全线崩盘,短短一个月吸纳的金额就达到了10个亿。”对涉嫌“新型传销”的“人人公益”,广州、顺德两地警方经缜密调查摸排取证之后,进行了执法查处。
央广则对“善心汇”作了如下报道:“该企业打着‘慈善’的名号,疑似为传销组织。公司销售的不是产品,而是‘慈善’。”在此之前,山东、四川、湖南等多地政府已通过文件、公众号等方式发布预警声明,指出“善心汇”以慈善扶贫名义收取投资,涉嫌非法集资及网络传销。
传销之类五花八门,手法包装各具千秋,但其根本却只有一个,就是蒙骗。上骗下、左骗右、里骗外、亲骗戚,常以自己为圆心,以骗术为半径,将“下线”诳入其中,用后续会员缴纳的资金来填充之前会员的利益回报。这种近乎“空手套白狼”的方式,正是庞氏骗局的基本运作模式。
如今这样简单直接的方式已然不能满足传销的“文化诉求”与“哲学理念”,于是便有了“慈善公益”“扶贫济困”等等旗号,成了他们新的外套与装潢。
凡慈善等,实乃君子之为,道德所系。而中国自古便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一说。君子取财用之慈善自然不谬,所谓“要看财的去向”;但也不能仅仅如此,因为还要看“财的来路”。二者合一,才可称为完整、透明的慈善。正如道德之义,既有关爱他人,也含珍惜自己,爱人爱己方为道德一样,断不可顾此失彼,或重此轻彼,以至以此代彼。
尽管“人人公益”与“善心汇”一直都在以“全返型消费平台”“共享经济结构”“前沿商业模式”之类概念标榜自己,坚称其营销哲学的“先进”“科学”。但拂去面纱或尘土,人们看到的分明就是传销,其一招一式尽是以“拉人头”发展下线的把戏。与过高的回报承诺及几何式膨胀发展相比,“人人公益”与“善心汇”严重缺乏与之相应的实物经济与实际效益支撑,一旦资金链断裂,情况不言自明。
凡任何一种营销模式,不仅要闻其言、参其理,还要观其行。在理念与操作之间常存在着现实或人为的差距——理念天花乱坠,实操逆道乱常,结果红紫乱朱。因为一切终归不是吹,而是做出来的。
通常而言,所谓经验之类固然不能作为判定人与事的完全条件,但也不妨作为一份指南,引领着人们去剔除非分之想,修正执迷心态——世间真理往往简单,而骗局则常披着华丽的外衣,营造出繁复的印象,其目的无非就是迷惑神智,蛊惑人心。近些年类似事件频发,无一不是以“高息回报”“自主创业”“积德行善”等为饵,骗来诈去,拉亲杀熟,令其血本无归。凡此“馅饼”之下的陷阱,“理想”之下的深渊,竟有多少人坠落其中,在给“上线”点钱的同时,也将第三只手伸向了“下线”的腰包。
公益与慈善,重在初衷与目的的一致,手段与过程的统一。其所持有的本质只应是公平透明,并无其他。慈善之事,存乎于心,显现于行。她们从来不是一只空筐,抑或一种招幌,可以将经营牟利之物投入取出,装盛或盛装起来。
中国已步入法治时代,依法经营、依法行善乃是必由之举。规范金融行为有《金融法》,规范慈善行为有《慈善法》。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标志着相应行为的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凡事也是一样,当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由此,“人人公益”与“善心汇”的运营与对它们的质疑都应放到光明之下,接受社会与法律的监督,使事实最终水落石出。这或许就是媒体之于社会的一种过滤功能,慈善之于社会的一种自洁功能吧。(李济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