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在经济发展的浪潮下,农村不富裕的家庭就会选择外出务工,把孩子留在老家,让长辈来监护孩子。但是老年人的文化知识有限、精力也有限,如果把辅助学校教育的职责和担子压在老年人身上,显然满足不了儿童求知的需求。更有甚者,由于代际沟通的障碍,使孩子们精神的匮乏更甚于物质匮乏。
近日,央视一则关于留守儿童的专题报道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报道内容是贵州省铜仁市的一个山村小学。这所小学有个特别的名字,叫“酸汤小学”。据酸汤小学校长黎源讲述,该小学最高峰的时候有700多个学生。2007年以前还有四五百人,而现在小学部6个年级只有93人了,另把学前班36人加在一起也只相当于10年前的1/4。
据《慈善公益报》记者了解,上述现象的原因有许多,首先,国家近年对留守儿童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民政部每年都出台关于留守儿童的保护意见。因此,留守儿童的家长对孩子教育方面的问题,在认识上都有很大提高。外出务工的家长们清楚地知道,他们外出挣钱也是为了孩子的未来着想。
而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农村家庭放弃了到远方去挣钱的机会,选择就近务工,这样既能解决收入问题,也能在孩子身边监督孩子健康成长。而选择外出务工的家庭,只要一有条件也陆续地把孩子带到务工所在地共同生活。
另外,现在农村人口逐步城镇化,有很多农村外出务工挣到钱的家庭,就在离自己村子最近的城镇购房,这样小孩也就跟随着房子到城里边去上学了。
综上原因就造成了农村小学的生源逐渐减少。那些跟着父母去务工的孩子是幸运的,那些离开村子去附近城镇上学的孩子是幸福的,而那些留下的孩子就真正成为了留守儿童,那么他们的世界里又是怎样情景呢?
开头讲到的央视报道中,酸汤小学一位叫赵雪慧的老师说:“我之前一直在铜仁市里边,那些孩子完全不一样。我刚开始来的时候,孩子们坐着就坐着,他不会说像城里的孩子会到处跑啊,你得说很多遍不要跑了。这里的孩子他就是坐着,然后你问他什么,你跟他互动,他完全就是一脸茫然地看着你,感觉他什么都不知道。”
“留守的孩子不喜欢跑动,静静地坐着,一脸茫然地看着你。”赵雪慧老师说的这句话深深地刺痛了我们的心。实际上,心理问题才是农村留守儿童最值得关注的问题。由于长期远离父母,使留守儿童无法像其他孩子那样得到父母的关爱,家长也不能随时了解孩子的心理、思想变化。这种亲情的缺失使孩子变得孤僻、抑郁,甚至有一种被遗弃的感觉,严重地影响到了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孩子们存在的这些心理方面的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疏解,更容易受社会上反面现象的影响,养成一些不良行为,如叛逆、不听话。
2016年一份“关于空巢老人与留守儿童调查报告”显示,有40.5%的留守儿童觉得自己是被遗弃、受到歧视、不如别人的想法。在刑事犯罪事件中,青少年犯罪中的留守儿童所占比例高达20%,上述中的比例并不是一个小数目,这还只是某省份的调查,如果从全国来看,这或许是个更庞大的数字。
节目中的赵雪慧老师不理解,为什么这里的孩子在最活泼好动的年纪只会呆呆地坐着?为什么不愿意和人说话?为什么好像不太懂得如何与人交流,更不懂怎么倾诉自己的情感?于是她和另一位老师一家一家地去孩子们家里家访,寻找答案。
通过家访,赵雪慧老师发现,很多孩子都是跟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的。爷爷奶奶每天早上吃完饭后上山务农,孩子则来学校上学。而小于六岁的孩子就只能每天在家里玩,如果周围有玩伴还好,如果周围没有小孩,就只能整天在家里和狗做伴儿了。晚上,爷爷奶奶从山上回来之后,忙了一天很累啊,吃完晚饭很早就上床睡觉了,几乎不跟孩子聊一聊,或听孩子心声。
赵雪慧老师还发现,因为大人觉得经常打电话花钱太多,因此孩子们也很少有机会跟外出的父母通话。在城市里很普及的智能手机、视频聊天软件,这些山村里的留守家庭大多没有机会接触到。因此这里的孩子对外部世界的了解,就像是被周围的大山重重阻隔了一样。每天和孩子们的接触,让赵雪慧老师觉得,对这些山村留守儿童来说,比起物质上,更严重的是他们精神世界的匮乏。(张迎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