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现代慈善应该容得下适度私心
毛建国
近日,有人向媒体报料了重庆“莎姐姐”的爱心故事。一名叫汤丽莎的女大学生家境困窘,在大学期间擦皮鞋、卖废纸、在培训学校做助教,先后做了十多份兼职,用近2万元的收入所得,资助重庆市大足区龙西中学的3个贫困生读完了初中。随后就有消息称,报料人是汤丽莎的父亲,也正是这一点引发了争议,有人认为,这是当事人在炒作。
据了解,汤丽莎正在准备即将到来的专升本考试,有人据此认为,“你的女儿要专升本了,这时候曝出来真让人觉得别有用心”。其实所谓“炒作说”,也就是认为当事人有点私心。现在,当事人否认了这一点,认为只是希望借助媒体、呼吁社会接力救助贫困生的一次“策划”。当事人有没有私心,暂且不讲,但有一个事实是,在现实中确实出现了一些有私心的慈善。
提到慈善,我们很容易想到各种各样的名言,很愿意贴上各种美好的标签。在人们看来,真正的慈善是源于心灵的需要,正所谓“怀有仁爱之心谓之慈,广行济困之举谓之善”。在现实中,很多人从事慈善,都是出于一种价值和伦理的选择,在这其中,并没有掺杂什么私下杂念。在他们看来,慈善是现代公民的一种爱心表达、一种社会责任、一种生活方式。这样的慈善观确实美好,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人性的温暖。
但也不能否认的是, 在现实生活中,一些慈善看起来并不是那么无私,甚至还有一点私心存在。比如现在一些慈善行为与商业行为的结合,很难说市场主体就没有一点利益考虑。有必要指出,虽然有一点私心存在,但从本质上讲,这种行为还是体现出了“利他性”,还是体现了对弱势群体的关爱。
对慈善纯洁性的追求,充分体现出在人们心中对真美良的坚持。但不可否认的是,慈善具有经济性的一面。一段时期以来,人们已经接受和支持通过慈善避税的做法。这种经济性何尝不是一种有私心的表现?正如人们公认的,如果我们一味强调慈善的无私性,不同意对慈善采取减免税收等政策鼓励,那就势必影响慈善的发展,会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得不到实实在在的帮助。这种慈善观是一种发展,是社会多元多样的表现。
有学者指出,基本完成工业化之后的国家,如果能够兴起广泛而持续的慈善运动,整个社会就会实现稳定的转型和提升。这决定了我们今天必须培育发展现代慈善观。这名叫汤丽莎的女大学生,家庭情况并不好,可她把勤工俭学所得拿出来捐助贫困初中生,这种行为难能可贵。即便存在一些人所说的炒作动机,有着私心的考虑,但也要看到当事人实实在在的爱心付出。难道我们非要那么苛刻,非要把私心和爱心对立起来,眼睁睁看着慈善降温?
在我看来,现代慈善应该容得下适度私心,我们应该容得下有点私心的慈善。应该理解人们高层次的道德追求,那些没有私心杂念、纯粹出于爱心的慈善,应该得到最真诚的点赞。但对那些看起来有点私心的慈善,也不必横眉冷对。爱心其实不怕私心,只要适度,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总体上还是给社会增温,其中的温暖也值得珍惜。具体到这一事件,当事人到底有没有私心,其实还值得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