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霞摄 |
几年前北京女孩王云霞去西藏旅游时拍摄的一张藏区小村庄的照片使她幸运地成为一项摄影工程的参与者。在工程的资助下,王云霞与其他50位摄影师深入到中国最具传统特色的100座古村落里尽情挥洒创作激情,用光与影写下了一首首“乡愁”的诗篇。
4月12日,这场名为《乡愁·中国》的主题摄影展在首都博物馆开展。同名图书也在展览上亮相。王云霞站在自己的5幅作品前,脸上浮现出明朗的微笑。
2015年,王云霞从网上得知北京出版集团正在招募一批摄影师,专门拍摄古村落,北京出版集团将承担拍摄费用并将作品结集出版。王云霞把去西藏旅游时拍摄的一张哲古小镇的照片寄给了评委会,没想到竟然入选了。后来王云霞才得知,北京地区有3000多人提交了作品,而最终入选的摄影师只有3人。更令王云霞意外的是她并非职业摄影师,作为一家通讯公司的财务人员,摄影只是她的业余爱好而已。不过,尽管是业余爱好,王云霞并不满足于做个普通的摄影发烧友,她自己花钱上了3个月的摄影培训课。“受过系统的训练和指导,还是大不一样,”王云霞说,自己的摄影技术提高了一大截。果然,这些技术在此后的拍摄中全用上了。
王云霞负责拍摄的两个古村落位于河北省,一个是张家口市的鸡鸣驿村,一个是蔚县的西古堡村。前者是一座古驿站,是中国2000多座古代驿站中仅存的一座;后者是一座古代军事要塞,也是晋商到“口外”经商的必经之地。
拍摄传统村落不能再像普通游客那样随便走走随便拍拍,而是带着明确的目的深入到村落的内部,全方位地观察和拍摄。王云霞说:“我们每到一座村落,都要考察周边的地理环境、建筑特色,包括一砖一瓦。每一块砖瓦都承载着历史文化,我们要用镜头把这一切呈现出来。”
但真正需要下功夫的是对村落的调研。按照要求,每一位摄影师都必须提交一份调查报告,对村落的历史沿革、文化特色、村民生活、风俗习惯、手工技艺等要有细致而精练的描述。“所以要在村里逛,要找村民聊天,对想拍的东西要提前踩点,确定角度,还要去了解背后是不是有什么故事。”王云霞说,这个过程尽管繁琐辛苦,却使她真正认识了古村,认识了生活在古村中的人,使她对古村之美和历史文化多了一份敬意。
在西古堡村,王云霞遇见了一位做豆腐的白师傅,白师傅每天5点起床磨豆子煮豆浆做豆腐,王云霞就起个大早守在豆腐房的门口拍摄。照片中,白师傅站在屋内,身边雾气腾腾,门口一盏老式灯泡投下暖暖的光线,一整块刚刚做好的豆腐被灯光染成了浅黄色……“我觉得这样的画面特别有生活的味道,让你觉得村子虽然古老,但依然活着。”王云霞说。
鸡鸣驿村和西古堡村的主体都始建于明清时期,能够比较完整地保留下来是极其幸运的,但拍摄过程使王云霞感到,这些古村终将难以完全把现代生活拒之门外,古村正在一点一点发生变化。
从2006年起,鸡鸣驿村开始大规模修复旧城并对外开放,一些对鸡鸣驿村历史熟悉的老人兼职做起了导游。新兴的旅游产业给仅有300多户以老年人为主的鸡鸣驿村带来了生机。而西古堡村在成为电影《鬼子来了》的主要取景地后声名远播,再加上“打树花”“剪纸”等特色民俗和手工艺,慕名前来的游客日益增加。
但经济的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随之而来。西古堡村所在地叫暖泉古镇,以泉水绕村、数九寒天仍不冻结为特色。十几年前,村里处处小桥流水,姑娘媳妇们在池边洗衣洗发,鱼儿撒欢,鸭子嬉闹,俨然一幅江南水乡的景致。但随着村外一座露天煤矿的开发,水脉断绝,村里的活泉大多枯竭。王云霞写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曾经让脉脉清泉滋润了西古堡村和人心。相信有一天那些温暖的泉水会再度汩汩流出,滋润这北方的风干物燥,让西古堡村的灵气如春天的绿芽一样满是生机。”王云霞说:“这大概就是乡愁吧。”
“其实,这正是我们举办这次摄影展的一个目的,很多古村落如果再不赶紧去拍恐怕就要变成绝版的了。”北京出版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乔玢说,这100座古村是乡愁的载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贵遗存,希望通过摄影展和图书,唤起读者对山水乡景的深深怀念,对家乡祖国的浓浓眷恋,从而使中国民风民俗中的优良传统得以延续。
《 人民日报 》( 2017年04月27日 19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