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公益 » 公益事业 » 正文

全球公益:“小皮球们”的启示(纵横)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04-27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核心提示:邱磊2017年04月27日10:57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随着电视剧《人民的名义》火遍全国,大众舆论的关注点从政治反腐渐渐扩散到社会

邱  磊

2017年04月27日10:57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随着电视剧《人民的名义》火遍全国,大众舆论的关注点从政治反腐渐渐扩散到社会生活、文化心理等诸多方面。这其中,以赚取同学“抄作业费”来代偿自己“踢球贿赂”的“小皮球”,道出了不少学校里不为人知的秘密。这些秘密竟然真的发生在现实中。据报道,北京的黄女士最近发现,她刚上一年级的儿子靠帮同学写作业每天“挣得”不少牛肉干、糖果;另一位吴女士则爆料,“零食贿赂”成了儿子在班干部改选中的“秘密武器”。

看来,各路“小皮球们”不断刷新着人们对常识的认知。写作业拿好处、用零食换班干部、恶意记名字互怼、课文检查“货币化”等,这类利益表达或利益交换之举,微缩着成人世界。“交易”这一商业概念,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很早就洞见其本质在于满足个人的私利。正是在不同私利的作祟与交互中,成人世界才会出现货币、权力、人性、道德的多重利益叠加乃至利益冲突。而这种冲突早已突破了商业的边界,需要社会、法律、政治等相互规范与制衡,进而达成默契。毫无疑问,教育也是其中一员。

但这一切在“小皮球们”的眼中是无法理解的,他们所效仿的是物质化、功利性的现行交易。比方说,他们公开的“劳动代偿”自有其逻辑:别人抄袭我的作业,难道不需要付出点代价吗?至于贿选班干部,那不过是彼此你情我愿,明码标价,又何错之有?我们发现,孩子们对商业逻辑有着天然的亲近感,加之天真无邪而显现的品质,如重诺、守信,更会推动这种倾向的发展。他们将自己对成人世界的解读,运用于校园生活中,自以为很成熟,从他们骄傲地向家长、朋友展示自己的战利品,或是因“贿选”失败而满腹牢骚等种种迹象中可见一斑。

于是,我们看到教育在高速发展的商业社会中所面临的新问题。从儿童心理学上看,未成年人的世界认知方式还主要停留在依象画形阶段,照样画葫芦的具象能力远超抽象思维能力。物质化、功利性的商业模式让没有钱财概念的孩子初尝甜头,作业的外包与分工让其坐享其成。更为重要的是,此时的他们尚没有鲜明的善恶是非观,以为“在商言商”并没有错,但教育不等于商业,作业不等于商品,孩子更不等于商人。如果学生为了私利而混乱两者的界限,且学校、老师任其自然,时间稍长,一旦行为固化,思维定势,那教育就真走到“满嘴主义,一心生意”的悬崖之边了。

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校和班级的传统管理已经到了需要反思和转型的分水岭了。对数据化考核的过度依赖,让教育本具有的人情味在标准化管理体系中慢慢消弭,抽象的道德说教、价值灌输对擅长具象思维的孩子来说,除了令其茫然,几乎劳而无功。货币化的轻慢之举只会使教育在精神上矮化、实践上俗化。如若忽视对孩子因势利导与差异教学,不承认他们的无限可能来自诱导与启发,那今天一个个的“小皮球”就真可能因货币化的“名义”,将自己的大好明天生生吞没。

(摘编自4月26日《中国教育报》,原题为《货币化的“名义”毁了孩子未来》)

免责声明:本文若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刻删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全球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公益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公益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