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国家全面实施精准扶贫战略,锁定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分类施策、挂图作战,努力实现再减少1000万以上贫困人口,为“十三五”脱贫攻坚实现良好开局。“扶贫”成了2016年最热门的新闻词汇之一。
中央层面配套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重要政策举措分工方案、省级党委政府扶贫开发成效考核办法、建立贫困退出机制、支持贫困县整合涉农资金、保持贫困县党政正职稳定、建立重大涉贫事件处置反馈机制等重要文件。国务院各部门制定或研究制定本行业支持脱贫攻坚的政策措施。24个省区出台“1+N”扶贫政策举措。完善建档立卡,数据准确度进一步提高。全国选派驻村工作队12.8万个,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48万多人,基本实现了每个贫困村都有驻村工作队,每个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的目标。国家修改完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办法,建立了以结果为导向的财政扶贫资金分配机制。推动各省将扶贫项目审批权限下放到县。印发《关于支持贫困县开展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试点的意见》。健全扶贫资金项目公示公告制度,设立“12317”扶贫监督举报电话。对各省扶贫资金管理使用情况开展绩效评价,加强审计整改。在全国开展集中整治和预防扶贫领域职务犯罪专项工作。
易地搬迁 实现稳定脱贫
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全国“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计划5年内对近1000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着力解决居住在“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区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迁出区域范围涉及22个省的约1400个县。
《规划》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统领,坚持搬迁与脱贫“两手抓”,明确了“十三五”时期推进易地扶贫搬迁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资金来源、资金运作模式、保障措施等,是各地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行动纲领。在前期进村入户调查研究基础上,结合推进新型城镇化,按照群众自愿、应搬尽搬的原则,《规划》提出采取集中安置为主、集中安置与分散安置相结合的方式。集中安置人口占搬迁人口总规模的76.4%,分散安置人数占搬迁人口总规模的23.6%。
搬迁是手段,脱贫是目的。《规划》根据搬迁对象的实际情况,提出通过统筹整合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和相关涉农资金,支持发展特色农牧业、劳务经济、现代服务业等,探索资产收益扶贫等方式,确保贫困人口有业可就、实现稳定脱贫。
新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启动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已会同有关部门下达2016年易地扶贫搬迁任务249万人,193.6亿元中央预算内投资已下达到位,其他渠道资金已到位900多亿元。截至8月底,全国有1150个县已开工建设,开工项目约11900个,项目开工率达到85%以上。
设实验区 携手共赴小康
设立试验区是扶贫改革的重要举措。试验区设立以来,各地围绕扶贫改革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为全国扶贫事业树立了典范,积累了经验。实验区探索脱贫攻坚责任体系形成新模式,探索精准扶贫机制创新取得新突破,探索产业扶贫因地制宜取得新进步,探索金融扶贫创新取得新进展,探索区域发展与精准扶贫相促进积累新经验,探索解决集体经济空壳村取得新成果,探索统筹解决城乡贫困问题进行新尝试,探索资产收益扶贫呈现新亮点。
携手奔小康行动,是党中央、国务院的安排部署,是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新举措,是深化细化东西部扶贫协作的新方式。东部地区党委政府认真践行“两个大局”战略思想,积极承担帮扶任务,努力拓展帮扶范围,不断加大帮扶力度,西部地区主动开展工作对接。目前,共确定东部地区267个经济较发达县(市、区)与西部地区390个贫困县开展携手奔小康行动。双方科学编制帮扶规划,加强干部人才交流,积极开展产业合作,建立和完善劳务对接机制,广泛开展教育、文化、卫生、科技等方面的合作,不断拓展合作领域,努力开拓“优势互补、长期合作、聚焦扶贫、实现共赢”的新局面,支持西部地区贫困县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精准扶贫 优势产业助力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包括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解决“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的问题。
精准扶贫,施策为要。青海对贫困人口分类实施特色产业、转移就业、易地搬迁、资产收益、医疗保障救助、教育、生态保护、低保兜底“八个一批”等脱贫攻坚行动计划,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确保各项措施到户到人,“斩穷根”“脱穷境”。
精准扶贫,脱贫为本。“思路一变天地宽”,云南省政府挖掘怒江大峡谷的旅游资源,变困难为优势,化天堑为通途,启动怒江机场、高速公路等项目,力争通过产业脱贫,在未来5到10年,把怒江大峡谷打造成世界级的旅游胜地。
以往的扶贫开发偏重简单的“输血”,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造血”就上让贫困地区通过培养特色产业、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彻底解决贫困问题。
产业扶贫是给贫困地区“造血”的有效方式,它也成了现阶段脱贫攻坚战中的“主武器”。产业扶贫涉及对象最广、涵盖面最大,而且易地搬迁脱贫、生态保护脱贫等都离不开产业扶贫这个支撑。江西省根据贫困地区自然资源、生产条件和产业基础情况,遵循市场规律,发挥比较优势,培育“龙头”企业,让贫困农户获得稳定的增收致富项目。山西省许多贫困县区把产业扶贫和“一县一业”结合起来,依托地方特色发展产业,通过产业攻坚、连片开发、综合治理,支持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有效带动了贫困群众生产增收。
除了产业扶贫,各地区还勇于摸索,积极推进电商扶贫、光伏扶贫、旅游扶贫、生态扶贫等多种扶贫方式。尽管扶贫的方式有所不同,但其核心理念都是让贫困地区拥有“造血”能力,实现彻底脱贫。(记者 王 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