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济南1月18日新媒体专电 题:假信封装满真爱心:七旬环卫工工资“失而复得”
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席敏
近日,来自山东省无棣县的“帮助寻找七旬环卫工人装有3360元工资信封”的信息在微信朋友圈中疯转。仅过了两个小时,一个装着众多爱心人士捐赠的3360元的信封就被送到失主手里。
如果不是失主发现信封有疑点,这个善意的谎言也许就不会被发现。但正是这样一个“外表是谎言、内在却是一连串爱心接力”的信封,以及来自至少25个省区市网友对这位环卫工人的关心,让今年冬天显得格外温暖。
七旬环卫工人3360元工资“失而复得”
1月13日早晨,寒风刺骨,在无棣县城棣新二路经营一家小笼包子铺的赵平发现,平时总在这里歇脚的70岁环卫工人程延新一直低垂着头,一脸闷闷不乐。
赵平询问后得知,程延新老人在12日晚上骑三轮车回家途中,将一个装有3360元的信封不慎丢失。这是他刚刚领到的近三个月的工资,也是准备前置办年货的钱。
赵平一边宽慰焦虑的老人,一边琢磨如何帮助寻找信封。她突然想到在微信群里发布一个寻物启事,请朋友们帮助一起寻找。赵平描述了程延新的基本情况,留下自己的手机号码,连同老人的照片发布了出去。
随后发生的事情远远超出赵平的预料。这则信息发布是在13日8时53分。仅仅五分钟后,赵平就接到第一个询问的电话,紧接着是第二个、第三个……赵平的手机开始响个不停。
手机上的来电显示提醒着赵平,从无棣县到滨州市,再到山东省其他城市,随后是河北、四川、湖北,甚至新疆阿勒泰、西藏拉萨等地,越来越多的网友开始关注程延新丢失工资一事,很多网友表达了捐款的愿望。
据赵平不完全统计,至少有25个省区市的网友打来电话。为了能保持电话畅通,赵平停下手中的生意,边给手机充电边接电话。
更让赵平没有想到的是,仅仅过了两个小时,众人寻找的信封就“失而复得”。13日11时,有人找到赵平和程延新老人,当面递过来一个装有3360元的信封。赵平高兴地对老人说:“程叔,钱找到啦,你可以开心地过年啦!”
假信封内装着真爱心
“找回”丢失了一夜的工资,程延新十分高兴。然而,兴奋的心情并未持续多久,尽管视力不好,但他还是很快发现了这个信封的异常之处。
程延新告诉记者:“这个钱不是我的。丢了的信封上面我的名字是用圆珠笔写的,而这个是用黑粗笔写的。我的名字是程延新,这个写的却是程建新”。
原来,由于没听清楚“程叔”的名字,赵平在发布信息时误将“程延新”写成“程建新”。其实,送到程延新手里的3360元并非是他丢失的,而是位于山东无棣县海城生态科技集团副总经理刘德亭和他的朋友雷女士及其亲友捐赠的。
然而,这样一个“悉心伪造”的信封,一个小时内,经历了三次爱心的接力。
13日10时左右,正在滨州市区开会的刘德亭收到朋友雷女士发过来的微信,和一个3360元的转账信息。得知程延新丢钱遭遇的雷女士请刘德亭代为转交给老人。
忙于开会的刘德亭这才发现老家出现这样一件事情。他没有立刻接收雷女士的转账,而是自己转账3360元委托无棣县城的一位朋友,并叮嘱朋友找一个信封写上“程建新 3360元”,然后和钱一同送到老人手中。
“当时根据微信朋友圈里描述的情况,请朋友模仿了一下。本意是不让老人看出来是捐款,只是想让他觉得钱被好人捡到送回来了。”27岁的刘德亭不好意思地说,没想到还是被老人看出来了。在这3360元中,刘德亭最终捐出了1800元,雷女士及其亲友捐出1560元。
起初,程延新坚决不同意留下这份钱。经过赵平等人再三劝说,他才同意暂时留着。赵平说:“虽然信封是假的,但里面的爱心却是真的”。
爱心接力仍在延续
在将假信封和3360元交给程延新老人后,赵平和刘德亭就迅速在微信朋友圈里发布了老人工资“失而复得”的信息,但仍有源源不断的爱心汇聚。
由于赵平的手机在13日始终处于占线中,有近200名网友向赵平发出了加微信好友的申请。50元、100元、500元,一些网友直接通过转账的方式,将爱心捐款转给赵平,希望通过她转交程延新,但她并未接收。
此外,还有很多网友通过微信向赵平发送红包,她同样婉拒。记者了解到,在装有3360元的假信封送来之前,程延新只勉强收下了无棣县公安局杨真真等5名民警捐赠的600元。
赵平说:“程叔不愿意多拿不属于他的钱。平时在我这吃包子,我要是不收他的钱,他就不吃。为程叔发微信寻求帮助,我也只是动了一下手指,做了力所能及的。”
之前,程延新已在无棣县从事了十余年的环卫工作。无棣县民政局副局长王树春说,民政部门早就为其办理了低保,并多次邀请他到街道敬老院参与集中供养,但均被他以“自己身体还能干点活”为由婉拒。
程延新说:“钱已经够了,多余的钱我也不要。我还能干活,能挣钱养活自己。有这么多好心人关心我,我心里很暖和。”
如今,许多网友得知程延新老人工资“失而复得”的消息后感慨:“爱,让今年的冬天格外温暖”“这个冬天最温暖的一缕阳光”……
在无棣县经营一家馄饨餐厅的孟秀娟将程延新老人工资“失而复得”的过程告诉13岁的儿子后,儿子询问:“我也可以这样做吗?”孟秀娟说:“当然可以,一颗博爱的心就是你的原点,从小就要有一颗爱的种子,让它生根发芽,将来才会对社会有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