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1月17日 09:30:52 来源: 中国企业家
-
“人生苦旅踱步,终似一缕春风。”是他生前喜欢的一句诗。祝刘晓光一路走好。
原本,刘晓光关于自己退休生活有很多设想。他要做中国的城镇化项目;他和许嘉璐先生一起,联合企业界人士发起天地文化基金会;他还牵头成立阿拉善SEE环境产业联盟,希望把阿拉善内部做环保的会员企业联合起来,建立更好的合作机制和商业法则,以此带动全社会的环保组织。现在,这一切都开了头,成为未竟的事业。
2017年1月16日晚间传出消息:首创集团原董事长、阿拉善SEE生态协会创始会长刘晓光没有战胜病魔,永远离开了我们。
刘晓光享年62岁。2015年8月,刘晓光从首创集团董事长任上退休。他喜欢写诗,也享受在家写写诗作作画的闲暇时光。但他总是停不下来,一是邀请他做项目的人多;二是他身上的社会责任感使然。他曾说:“别人退休都会松一口气,我却不行,很多事情只有退休之后才能做,我得抓紧时间了。”退休后,他反而有了更多的社会职务和身份。
“我从心系首创变成心系中国了。”他说。
但最近几年,刘晓光的身体状况一直不理想。在2016年的亚布力论坛会上,刘晓光坚持完成和任志强的90分钟高强度对话,随后便突然出现了抽搐,被紧急送往医院救治。同年12月份,从地产圈传出消息,刘晓光一度陷入昏迷住院,并伴随严重的肝脏衰竭。
在刘晓光去世的消息得到确认后,刘晓光的好友、同行及媒体纷纷表示悼念:
他不仅是企业家也是诗人
这位首创集团的前任董事长生前曾拥有三重身份:国企的职业经理人、共产党的干部和曾经的官员。20年间,刘晓光带领首创集团走出惨淡经营局面,成为资产总值达1600亿元的新型国有投资控股集团公司,旗下拥有5家上市公司。
首创集团在1995年重组之初,一无周转资金、二无盈利产品、三无核心产业。刘晓光临危受命,这也成为刘晓光人生中的重要转折点。
创业过程中,最大的困难来源于如何塑造国企的体制和机制。中国的国有企业是从计划经济过渡过来的,它们既是市场经济的细胞,又是政企不分的载体。认清这一点之后,刘晓光着手建立企业经营者的股权机制,也就是收益权。他坚持市场化原则,旗下的企业哪家效率高就优先发展哪家,带动整个集团发展。
到2002年,北京所有的国有企业中,首创的利润排名第一。但焦虑感也与日俱增。他曾说:“每一天,企业都要赚到6000多万才能维持生存,其中包括了利润、要还给银行的利息、给员工发的工资以及各种各样的税等等。所以,每天他只要一睁眼,就开始琢磨怎样还两千万的利息,养活两万五千员工,还要保证分布在一百个多个城市的机构的正常运转”。
可以说,首创在很大程度上成就了刘晓光,但国有企业的体制也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他。他想要振翅高飞,却发现自己依旧身处“牢笼”。
2004年,刘晓光尝试对首创进行所有制改革,与美国KK2和黑石等国际大鳄合作谈判,但被证监会和国资委叫停,最终功亏一篑。他说,这是让中国企业迅速融入到世界经济一体化之中的重大举措。“如果当年做成了,一定是在中国改革史上最大的事件。”
浮沉商海之外,刘晓光还用业余时间撰写了大量诗篇,记录了自己的心绪情感。他不仅是有理想的企业家,更是有思想的诗人。
刘晓光写诗的兴趣源于他在新疆部队参军的经历,15岁的刘晓光在父亲的安排下奔赴新疆参军,在部队时由于宣传工作需要,他开始写诗,并把这个兴趣培养成为自己多年来的习惯。
在2012年参加《中国企业家》杂志主办的未来之星年会时,刘晓光还曾为未来之星们赋诗一首,原文如下:
谁都不甘心,
一辈子给别人打工,
但又有多少人,
能成为未来之星?
敢上天揽月的梦想者,
欲下洋捉鳖的挑战者,
天生跳跃式的思想者,
富有激情的寻路人。
瞬间的灵感,
超前的意识,
他们琢磨未来会发生啥?
比智力更宝贵的直觉,
敏锐的商业眼光,
闪耀着独创性的火花;
不拾人牙慧,
说干就干的雄心,
出奇的果敢胆大,
这就是未来之星的灵魂再现。
他们在惊险的一跃中,
执着地追寻,不达目的绝不罢休。
他们愿担负起自我和社会的责任,
在茫茫商海中求索,
在夹缝中渴望求生拼命搏杀。
他们为立足市场,
获得金钱和机会的奖章,
在奔波中献出青春年华,
在挤压下生存长大;
他们是社会的拓荒者,
在困境和冷嘲热讽中结果开花。
虽然一个痛苦接着一个痛苦,
跌倒了再往起爬,
但在幻想中,
他们找到豁然开朗的大道;
虽然每次站起来都带着伤痛,
但历练后飞得更高,做得更大。
要么被熊熊烈火烧焦,
要么涅槃成一只浴火的凤凰,
在燃烧的烈火中不断升华!
这就是画像中的彩虹,
这就是风雨中的未来之星!
在参加电视节目时,刘晓光也不忘给大家朗读他在“2004年最有激情的时候,在飞机场用五分钟写出的这首《一个投资银行家的自白》”。读完诗,他羞赧的笑笑说,“人生岁月就是有苦难的,也有甘甜。应该是一个幸福接着一个痛苦。”
SEE创始会长
阿拉善SEE生态协会是中国最大的企业家环保组织,它的发起成立,与创始会长刘晓光的努力密不可分。
冯仑曾对刘晓光说,“你干首创谁能记得住呢?你干阿拉善人们就记住你了。”
刘晓光的环保情怀,影响和带动了一大批除地产界以外更多公众的参与;在阿拉善SEE,刘晓光更成为所有会员最为敬重的“老大哥”。
2003年10月,时任首创集团董事长刘晓光等企业家第一次来到阿拉善月亮湖。穿过西夏王陵,翻越贺兰山,面对黄沙滔天,刘晓光跪在沙漠里,仰天闭目。
“从来没有想到沙漠那么美,也没想到中国的生态已经被毁坏到这种地步。”当时,九汉天成有限公司董事长宋军在阿拉善治沙,打造月亮湖生态度假基地,希望为企业家们带来生态启蒙。刘晓光当即表示,“没有想到中国还有宋军这样的人,一个人跟沙漠搏斗,我们得帮帮他。”他要找一批企业家,帮宋军一起治沙。
杨鹏曾参与阿拉善SEE生态协会前期筹备,并担任SEE第二届秘书长。他在《为公益而共和》一书中分析刘晓光此次沙漠之行:“这次旅游过程并没有讨论或提出与筹建阿拉善SEE生态协会有关的任何内容。但是,刘晓光对荒漠化的体会及在这个特殊环境下形成的特定人脉关系,成为后来SEE得以筹建的重要条件。”
彼时,北京正在筹备2008年奥运会,意大利政府承诺无偿提供资金,解决北京大气污染问题。刘晓光与时任北京市副市长访问意大利,刘晓光游说副市长:“光解决北京问题远远不够,我们已经找到了北京沙尘暴源头,希望能向意大利政府再申请一笔治沙资金。”
2003年年底,意大利政府同意在原有资助金基础上再追加1000万欧元,同时要求北京市政府配套出资1亿元。刘晓光觉得让北京市政府掏1亿元可能性不大,他想好了对策,“找100名企业家,连续10年每人年捐10万元”。
刘晓光前后打了100多个电话。很多企业家是这样被刘晓光拉进来的:“你必须参加,不参加以后别见我,大家别谈别的事儿了。”王石当场就说:“行,给你面子了。”他继而再“忽悠”其他企业家朋友。这批企业家后来成为了阿拉善SEE的创始会员。
刘晓光去世的消息传出后,阿拉善SEE生态协会副会长童书盟写道:“12年前你带领我们走进阿拉善,从此那片荒漠与我们结缘。每年你都拖着病躯,和年轻人一起去种梭梭,而今你种下的树已经枝繁叶茂,大地用绿色为你加冕!晓光大哥,一路走好。”
刘晓光生平
地产圈之外,很多人知道王石,却未必知道刘晓光。刘晓光于1955年2月生于河北定州,1970年12月参加工作,1974年2月入党。刘晓光不仅是京派开发商的代表人物,也是最具有时代标志的地产大佬之一。在风云变幻间,深耕楼市三十载。
在《商业人生》节目中,刘晓光讲述了他的人生经历,和任志强、潘石屹之间的故事,以及对于房地产市场的犀利点评。
在利益纷争的地产圈,刘晓光始终明哲保身。有一个场景令很多人记忆犹新。2004年的博鳌房地产论坛上,孙宏斌舌战群儒,惹得有些人不高兴了,还多亏了刘晓光这个“灭火器”。当时,任志强摆开架势欲“放炮”,刘晓光提醒他说,“咱们不是说好了不批评别人么。”这才让任志强随后的话语变得缓和,甚至颇感委屈地辩解,“我又没点他们的名字。”
在利益于人情并重的地产圈,眼明心亮的刘晓光很少公开批评某人或某事。或许正因为此,才能够被各种不服的任志强尊称为地产的大哥。但在他有感而发、不吐不快的诗句中,出现了多次毫不客气的批评和对体制的反思。
几十年来,刘晓光对地产的关注和忧思从未停止。退休以后,刘晓光也不愿停下来。在他的规划中,退休后要做的事情包括公益、文化、环保等等。
但这些规划还未来得及实现,年仅62岁的刘晓光就在病痛中离开了这个世界。
“人生苦旅踱步,终似一缕春风。”是他生前喜欢的一句诗。祝刘晓光一路走好。(文|田甜 刘冬思)
参考资料:
《刘晓光:压力最大时真想跳楼》中国新闻周刊 作者:刘禹彤
《刘晓光的光》作者:小外
综合参考新浪财经、每日经济新闻等
“人生苦旅踱步,终似一缕春风。”是他生前喜欢的一句诗。祝刘晓光一路走好。
原本,刘晓光关于自己退休生活有很多设想。他要做中国的城镇化项目;他和许嘉璐先生一起,联合企业界人士发起天地文化基金会;他还牵头成立阿拉善SEE环境产业联盟,希望把阿拉善内部做环保的会员企业联合起来,建立更好的合作机制和商业法则,以此带动全社会的环保组织。现在,这一切都开了头,成为未竟的事业。
2017年1月16日晚间传出消息:首创集团原董事长、阿拉善SEE生态协会创始会长刘晓光没有战胜病魔,永远离开了我们。
刘晓光享年62岁。2015年8月,刘晓光从首创集团董事长任上退休。他喜欢写诗,也享受在家写写诗作作画的闲暇时光。但他总是停不下来,一是邀请他做项目的人多;二是他身上的社会责任感使然。他曾说:“别人退休都会松一口气,我却不行,很多事情只有退休之后才能做,我得抓紧时间了。”退休后,他反而有了更多的社会职务和身份。
“我从心系首创变成心系中国了。”他说。
但最近几年,刘晓光的身体状况一直不理想。在2016年的亚布力论坛会上,刘晓光坚持完成和任志强的90分钟高强度对话,随后便突然出现了抽搐,被紧急送往医院救治。同年12月份,从地产圈传出消息,刘晓光一度陷入昏迷住院,并伴随严重的肝脏衰竭。
在刘晓光去世的消息得到确认后,刘晓光的好友、同行及媒体纷纷表示悼念:
他不仅是企业家也是诗人
这位首创集团的前任董事长生前曾拥有三重身份:国企的职业经理人、共产党的干部和曾经的官员。20年间,刘晓光带领首创集团走出惨淡经营局面,成为资产总值达1600亿元的新型国有投资控股集团公司,旗下拥有5家上市公司。
首创集团在1995年重组之初,一无周转资金、二无盈利产品、三无核心产业。刘晓光临危受命,这也成为刘晓光人生中的重要转折点。
创业过程中,最大的困难来源于如何塑造国企的体制和机制。中国的国有企业是从计划经济过渡过来的,它们既是市场经济的细胞,又是政企不分的载体。认清这一点之后,刘晓光着手建立企业经营者的股权机制,也就是收益权。他坚持市场化原则,旗下的企业哪家效率高就优先发展哪家,带动整个集团发展。
到2002年,北京所有的国有企业中,首创的利润排名第一。但焦虑感也与日俱增。他曾说:“每一天,企业都要赚到6000多万才能维持生存,其中包括了利润、要还给银行的利息、给员工发的工资以及各种各样的税等等。所以,每天他只要一睁眼,就开始琢磨怎样还两千万的利息,养活两万五千员工,还要保证分布在一百个多个城市的机构的正常运转”。
可以说,首创在很大程度上成就了刘晓光,但国有企业的体制也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他。他想要振翅高飞,却发现自己依旧身处“牢笼”。
2004年,刘晓光尝试对首创进行所有制改革,与美国KK2和黑石等国际大鳄合作谈判,但被证监会和国资委叫停,最终功亏一篑。他说,这是让中国企业迅速融入到世界经济一体化之中的重大举措。“如果当年做成了,一定是在中国改革史上最大的事件。”
浮沉商海之外,刘晓光还用业余时间撰写了大量诗篇,记录了自己的心绪情感。他不仅是有理想的企业家,更是有思想的诗人。
刘晓光写诗的兴趣源于他在新疆部队参军的经历,15岁的刘晓光在父亲的安排下奔赴新疆参军,在部队时由于宣传工作需要,他开始写诗,并把这个兴趣培养成为自己多年来的习惯。
在2012年参加《中国企业家》杂志主办的未来之星年会时,刘晓光还曾为未来之星们赋诗一首,原文如下:
谁都不甘心,
一辈子给别人打工,
但又有多少人,
能成为未来之星?
敢上天揽月的梦想者,
欲下洋捉鳖的挑战者,
天生跳跃式的思想者,
富有激情的寻路人。
瞬间的灵感,
超前的意识,
他们琢磨未来会发生啥?
比智力更宝贵的直觉,
敏锐的商业眼光,
闪耀着独创性的火花;
不拾人牙慧,
说干就干的雄心,
出奇的果敢胆大,
这就是未来之星的灵魂再现。
他们在惊险的一跃中,
执着地追寻,不达目的绝不罢休。
他们愿担负起自我和社会的责任,
在茫茫商海中求索,
在夹缝中渴望求生拼命搏杀。
他们为立足市场,
获得金钱和机会的奖章,
在奔波中献出青春年华,
在挤压下生存长大;
他们是社会的拓荒者,
在困境和冷嘲热讽中结果开花。
虽然一个痛苦接着一个痛苦,
跌倒了再往起爬,
但在幻想中,
他们找到豁然开朗的大道;
虽然每次站起来都带着伤痛,
但历练后飞得更高,做得更大。
要么被熊熊烈火烧焦,
要么涅槃成一只浴火的凤凰,
在燃烧的烈火中不断升华!
这就是画像中的彩虹,
这就是风雨中的未来之星!
在参加电视节目时,刘晓光也不忘给大家朗读他在“2004年最有激情的时候,在飞机场用五分钟写出的这首《一个投资银行家的自白》”。读完诗,他羞赧的笑笑说,“人生岁月就是有苦难的,也有甘甜。应该是一个幸福接着一个痛苦。”
SEE创始会长
阿拉善SEE生态协会是中国最大的企业家环保组织,它的发起成立,与创始会长刘晓光的努力密不可分。
冯仑曾对刘晓光说,“你干首创谁能记得住呢?你干阿拉善人们就记住你了。”
刘晓光的环保情怀,影响和带动了一大批除地产界以外更多公众的参与;在阿拉善SEE,刘晓光更成为所有会员最为敬重的“老大哥”。
2003年10月,时任首创集团董事长刘晓光等企业家第一次来到阿拉善月亮湖。穿过西夏王陵,翻越贺兰山,面对黄沙滔天,刘晓光跪在沙漠里,仰天闭目。
“从来没有想到沙漠那么美,也没想到中国的生态已经被毁坏到这种地步。”当时,九汉天成有限公司董事长宋军在阿拉善治沙,打造月亮湖生态度假基地,希望为企业家们带来生态启蒙。刘晓光当即表示,“没有想到中国还有宋军这样的人,一个人跟沙漠搏斗,我们得帮帮他。”他要找一批企业家,帮宋军一起治沙。
杨鹏曾参与阿拉善SEE生态协会前期筹备,并担任SEE第二届秘书长。他在《为公益而共和》一书中分析刘晓光此次沙漠之行:“这次旅游过程并没有讨论或提出与筹建阿拉善SEE生态协会有关的任何内容。但是,刘晓光对荒漠化的体会及在这个特殊环境下形成的特定人脉关系,成为后来SEE得以筹建的重要条件。”
彼时,北京正在筹备2008年奥运会,意大利政府承诺无偿提供资金,解决北京大气污染问题。刘晓光与时任北京市副市长访问意大利,刘晓光游说副市长:“光解决北京问题远远不够,我们已经找到了北京沙尘暴源头,希望能向意大利政府再申请一笔治沙资金。”
2003年年底,意大利政府同意在原有资助金基础上再追加1000万欧元,同时要求北京市政府配套出资1亿元。刘晓光觉得让北京市政府掏1亿元可能性不大,他想好了对策,“找100名企业家,连续10年每人年捐10万元”。
刘晓光前后打了100多个电话。很多企业家是这样被刘晓光拉进来的:“你必须参加,不参加以后别见我,大家别谈别的事儿了。”王石当场就说:“行,给你面子了。”他继而再“忽悠”其他企业家朋友。这批企业家后来成为了阿拉善SEE的创始会员。
刘晓光去世的消息传出后,阿拉善SEE生态协会副会长童书盟写道:“12年前你带领我们走进阿拉善,从此那片荒漠与我们结缘。每年你都拖着病躯,和年轻人一起去种梭梭,而今你种下的树已经枝繁叶茂,大地用绿色为你加冕!晓光大哥,一路走好。”
刘晓光生平
地产圈之外,很多人知道王石,却未必知道刘晓光。刘晓光于1955年2月生于河北定州,1970年12月参加工作,1974年2月入党。刘晓光不仅是京派开发商的代表人物,也是最具有时代标志的地产大佬之一。在风云变幻间,深耕楼市三十载。
在《商业人生》节目中,刘晓光讲述了他的人生经历,和任志强、潘石屹之间的故事,以及对于房地产市场的犀利点评。
在利益纷争的地产圈,刘晓光始终明哲保身。有一个场景令很多人记忆犹新。2004年的博鳌房地产论坛上,孙宏斌舌战群儒,惹得有些人不高兴了,还多亏了刘晓光这个“灭火器”。当时,任志强摆开架势欲“放炮”,刘晓光提醒他说,“咱们不是说好了不批评别人么。”这才让任志强随后的话语变得缓和,甚至颇感委屈地辩解,“我又没点他们的名字。”
在利益于人情并重的地产圈,眼明心亮的刘晓光很少公开批评某人或某事。或许正因为此,才能够被各种不服的任志强尊称为地产的大哥。但在他有感而发、不吐不快的诗句中,出现了多次毫不客气的批评和对体制的反思。
几十年来,刘晓光对地产的关注和忧思从未停止。退休以后,刘晓光也不愿停下来。在他的规划中,退休后要做的事情包括公益、文化、环保等等。
但这些规划还未来得及实现,年仅62岁的刘晓光就在病痛中离开了这个世界。
“人生苦旅踱步,终似一缕春风。”是他生前喜欢的一句诗。祝刘晓光一路走好。(文|田甜 刘冬思)
参考资料:
《刘晓光:压力最大时真想跳楼》中国新闻周刊 作者:刘禹彤
《刘晓光的光》作者:小外
综合参考新浪财经、每日经济新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