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路十八弯”是怎样一种体验,这次记者终于感受到了。深秋,汽车在贵州省大方县的山路上行驶着,这里的路依山而建、蜿蜒曲折,有的弯道离山崖边近在咫尺,一次次挑战着记者一行人恐惧的极限。
地处乌蒙山区的大方县属于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喀斯特地貌突出,生存环境差。全县贫困人口中,除老弱病残外,其余为缺乏技能出不去的青壮年,靠种地养畜维持简单生计,以及因病致贫、子女读书受贫的家庭。受制于自然、历史、文化、交通等因素,到2015年,大方县仍然有贫困乡镇24个、贫困村175个,110万人口中有18万贫困人口,成了最难啃的“硬骨头”。
入住幸福新村
不知道拐了多少弯,终于到了目的地——幸福二村。我走下车,一阵清风扑面而来,金灿灿的阳光透过绵软的白云,在蓝天的映衬下显得和煦又温暖。眼前的景象令我难以置信,绮丽的青山下,坐落着一个极富民族特色的联排别墅区,白墙灰瓦、前庭后院,草木葱翠、曲径通幽。三五成群的居民有的在小区中间的花园聊天,有的在健身器械上锻炼。这是怎样一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画面!难道这就是全国闻名的贫困县吗?
凤山乡副乡长韩雷为《慈善公益报》记者揭晓了谜底。幸福二村是恒大集团投资近3亿元结对帮扶大方县脱贫的首批10个新农村之一,规划占地21.67亩,搬迁农户42户160人。9月25日,首批贫困农户搬迁入住,开始新生活。
“刚搬进来的时候根本睡不着觉,做梦都没想到会住上这么好的房子,这一切都不可想象!”今年38岁的周小军激动地对记者说起了他入住幸福二村的感受。
周小军的母亲患有癌症,在治疗期间向亲戚朋友借了不少钱。周小军的父亲也患有疾病,需要经常打针吃药。屋漏偏逢连夜雨,2014年,周小军因车祸左手丧失劳动能力,他外出打工遭人嫌弃,一家5口只能靠妻子打零工维系。身体残疾加上不懂技术,使一家人走投无路。快3年了,周小军没有挣到一分钱,生活陷入了极度贫困之中。
记者在周小军新家里看到了他们以前的照片:丛山峻岭中的两间土坯房,阴冷、昏暗,早已朽坏的木头窗户摇摇欲坠。在贵州这样“天无三日晴”的山区,“屋外下大雨、屋里下小雨”的景象是常态。9月25日,周小军一家终于搬进幸福二村。新家是装修别致的二层小楼房,水电、厨卫设施、桌椅、床铺等早已置办妥当,“拎包入住”即可。一家人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拓宽收入渠道
原本以为有好房子住已经是老天极大的恩赐了,周小军没想到,更大的惊喜在等着他。当地政府为他们设计了多条收入渠道。每户配建两个蔬菜大棚,占地1亩地左右。为了避免农户之间劳动能力和技术水平的差异,保证农户们的收益,大棚由蔬菜专业合作社统一管理、统一经营,最后分红给农户。所有大棚及滴灌等配套设施都由恒大集团出资建设,进行育苗、供应生产资料、生产指导、保底收购等“一条龙服务”。每个大棚一年可以种3季,两季果类、一季叶菜,人均年收入在4600元左右,解决了农户的基本生活问题。韩雷认为,这种供产销一体化的蔬菜产业精准扶贫模式,有效解决了农户“不知道种什么、不知道种多少、不知道怎么种、不知道卖给谁”的问题,确保了贫困户持续增收、稳定脱贫。
除了蔬菜大棚的分红,村民还可以参加合作社的劳动,还可以利用新房做家庭客栈。韩雷说,房子在设计上就已经考虑到这项产业配套了,房子的一楼可以作为一家人的生活区域,楼上房间可以开家庭旅馆和民宿。如果一户人家拿出一间房做客栈,每年最低可收入3000元左右。
如今,周小军成了村里蔬菜合作社最活跃的理事之一,负责所有大棚的滴灌管控。能在家门口得到一份力所能及的工作,周小军感慨万千:“我们不用花一分钱就能住上比城里别墅还好的新房,而且还给我们配了蔬菜大棚,又安排我在大棚工作。”周小军的妻子也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在凤山小学做起了宿管员。现在,夫妻二人一年工作收入在3.5万元左右,加上蔬菜大棚能赚1万元,1年能有4万多元的收入。周小军妻子对《慈善公益报》记者说:“苦日子终于熬出头了,现在两个人的收入稳定,完全可以负担一家人的生活,再也不用为生计发愁了。真的太高兴了!”
朴素的村民没有华丽的语言,周小军妻子的泪光里透出了来之不易的幸福与感恩。记者也难掩平静,为周小军一家走出贫困的阴霾而由衷高兴,为政府部门和帮扶企业的精心谋划而拍手称赞。我们不禁思考,怎样才是有效的扶贫?一个企业能够拿出资金、派出人员,对口帮扶一个县,而且组织当地政府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制定整体规划,走出新的路子,精准扶贫到项目、到家庭,既有差异性,又有针对性,跟进发展、跟进帮助,使贫困农户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再致富,真正让贫困农户住上幸福村、种出幸福菜、过上幸福生活。(记者 王 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