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公益 » 公益事业 » 正文

画家陆利兵先生先进事迹资料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11-18
核心提示:陆利兵,1980年生,中国公益网书画院院长。现为中国美术艺术家协会会员,安徽省书画研究会会员,中华书画名家网/安徽书画网签约
  陆利兵,1980年生,中国公益网书画院院长。现为中国美术艺术家协会会员,安徽省书画研究会会员,中华书画名家网/安徽书画网签约艺术家,合肥市美术家协会会员,翰墨书画院副院长,庐阳书画院高级书画师。
 
师从著名画家张仲平,在国画、油画、水彩画等方面都有创作,他的绘画题材广泛,花鸟、人物、山水皆能,作品构思独特,充满着生活气息,颇受书画爱好者喜爱。近年来多次参加国内外展赛并获奖,作品已流传至香港、澳门、台湾及东南亚等地区。
 
在我眼里,安徽实力派画家陆利兵,就像他家乡的白荡湖之水一样,表面是波涛澎湃,分力拍案,内心更是湍急奔涌,激情无限。
 
与他相对而坐,能够让人产生心胸旷阔、热血沸腾的感觉。 
 
平时,他话语不多,总是处于一种思索、沉默和安静的状态中,若是话题涉及到绘画、慈善等方面,他就会情不自禁,口若悬河,妙语连珠。
 
他的画和他的人一样,大气厚重,不修边幅,洒脱纯洁且散发着一股原始的朴拙率真的气息,总能给人一种精神的感召和情感的润泽力量。
 
这种情感和力量,让人渐渐感觉到,有股灵气正从你心中渐渐腾升起来,弥漫在你的整个世界里……
 
 
关于童年生活与个人成长,千百年来,一直都是人们关注的一个话题。
 
有人说,童年是一杯浓浓的咖啡,在你跋涉人生旅途时,一直温暖在你的心窝,又似一杯淡淡的茶,在你征程后歇息时,一直荡漾在你的胸怀;童年是那弯弯的小路,让你成长,又似那宽阔的天空,任你翱翔……
 
陆利兵的童年呢?
 
枞阳县团山村,地处白荡湖西岸,自古就是一片肥沃的土地。1980年正月初一,陆利兵就出生在这里。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由于交通不便,闭塞的团山村,还没有彻底摆脱贫困。这里的每一寸土地每一个村落每一户人家,都写满了一个个艰辛的故事,陆利兵家也不例外。
 
陆利兵姊妹六人,由于家大口阔,在那个年代,他家的生活同样也显得有些艰辛。好在一家人相亲相爱,虽然日子有些清苦,但他们的内心却无限充实。
 
尽管生活环境带给这里一种压抑的气息,但家乡的山水不仅孕育了陆利兵智慧和灵气,也给了他一颗纯朴、正直、善良的心。
 
自他记事时起,他就模仿能力强,对色彩有种天生的特殊敏感。小学一年级的时候,还没有学习图画,陆利兵就经常在课本上画画,用蜡笔涂上颜色,画得有板有眼,连老师都感到吃惊。
 
与生俱来的才情,丰富的情感和想象力,不知不觉中,让陆利兵对绘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时候,无论看到什么东西就有想画的冲动。这是陆利兵的一种天性,是他发自内心的一种爱好。到了四五年级的时候,老师在黑板上画什么,还没有画完,他就已经在图画本上画好了,并且画得比老师还要好。
 
每一次,他的图画作业都会获得老师的表扬,经常被老师当作范本让同学们传看。沉浸在这样的自豪感和成就感中,对于画画,他有了一种融入到骨子里的敬仰和喜爱。
 
从那以后,每天回家,他都自觉地画画。没有毛笔和色彩,他托人从县城里给他带回来;有时没有纸,他就在地上画,用水在桌上画……他画屋后的山、画门前的河、画村里的禽畜、画田野里的麦禾……
 
自从画了这些景致后,陆利兵突然间对家乡那漫山遍野的绿草小花、泥泞弯曲的田间小路、绿树成荫的农家小屋、鸡鸣狗叫的农庄小院,还有枝头鸟鸣、荷池蛙鸣等等觉得非常亲切起来,仿佛有种让心灵温暖而又宁静的感觉。
 
然而,这种感觉没让他陶醉多久,父母相继去逝,给这个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也给一直沉浸在美好遐想中的陆利兵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
 
他无心再去欣赏那些美丽的自然景色,更无心去画画。高中毕业后,为了给这个飘摇的家庭增加点收入,他毅然背起行囊,出门打工。
 
 
关于梦想,有位诗人这样写道,梦想是那钢琴演绎时指尖的弹跳,旋律在跳,我们在跳……事实上,作为人生之船起航的第一声鸣笛,梦想对于我们的人生,实在有着太多深刻的意义。
 
这段时间,陆利兵漫无目的地奔走在沿江一些大城市里。他摆过地摊、做个勤杂工、搬运工、发过传单、开过装饰公司……
 
这是一段刻骨铭心的疼痛岁月。对于一个只有十七八岁的刚出校门的学生来说,这种痛更是一生难以磨灭的记忆。
 
从江苏到上海,从上海到浙江……吃过多少苦,受过多少白眼,陆利兵记不得。其实,身体上的苦累并不算什么,主要是精神上的伤害让他无法承受。但无论有多苦,他都要忍受,因为在他的心里,就是要挣钱,为家里挣钱,为自己挣钱。
 
为家里挣钱,是因为家里还有亲人需要生活;为自己挣钱,是因为自己心底一直埋藏着一个秘密:他要画画!
 
有了钱后,他开始买纸笔墨砚,买水粉水彩。不管白天干什么,也不管有多累,晚上回家后,他就开始画画。那时候,没有师承,他就凭着自己的感觉,画心中的一切。
 
没有人知道这段日子陆利兵是怎样度过的。他曾无数次望着夜空,悄悄问自己,真的是“天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没有人回答他。不过,正是这种日子,让原来还很懵懂的少年突然之间变得成熟和坚强起来。
 
生活上的艰苦,学习上的艰巨,使陆利兵在这段时间里,不论是耐力、毅力、意志,都得到了磨练和锻炼。
 
因为对书画的执着和渴望,陆利兵将所有业余时间全部用在了绘画上。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在书店里偶遇《芥子园画谱》,喜不自胜。不问多少钱,就毫不犹豫买了下来。
 
《芥子园画谱》是一部中国传统绘画的经典课本。近代现代的一些画坛名家如黄宾虹、齐白石、潘天寿、傅抱石等,都把《芥子园画谱》作为进修的范本。
 
《画谱》系统地介绍了中国画的基本技法,浅显明了,宜于初学者习用,许多成名的艺术家,当初入门,皆得惠于此。
 
如同久旱的禾苗,陆利兵一头扑在在这里饥渴般吸收着民族文化艺术的乳汁,从此迈出了画家生涯的第一步。
 
从那以后,他的所有业余时间都全部浸润在画谱里。他跟着《画谱》,从用笔方法到具体景物的笔墨技法,从创作示范再到章法布局,都一丝不苟地用心去学。
 
陆利兵记忆力非常惊人,只要是他看见过的东西,就一定会熟记于心。对于《画谱》,刚开始的时候,他潜心于此,认真临摹,后来,他就丢《画谱》于一边,随便哪张画,他都能画出其神韵和风采来。
 
这一时期的陆利兵,虽然透出一种才气,虽然掌握了绘画的技巧,但却没有凸显出绘画的真正艺术来。对绘画,他更多的还是处于临摹阶段,对于艺术真谛,他还没有完全理解与感悟,俨然一粒酸涩的果子,他渴望着充分的阳光和营养。
 
 
建功立业,四海为家,乡关何处?虽然陆利兵在事业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可每当听人提起家乡时,他的心中便会生出些许不一样的感觉……
 
是家中亲人要改善生活?是家中亲人需要盖新房?……
 
陆利兵也曾这样想过,但最后,他对这些假设都一一否定了。那到底是什么呢?
 
有一天,当他走在铜陵街头,突然看到有关单位举办的“少年儿童公益活动”的时候,他心底莫名地一阵颤抖。他突然明白,原来自己内心深处一直潜藏着一个情结!
 
或许是自己贫穷过,他知道贫穷的滋味;或许因为自己渴望过,他才知道渴望的艰难……对那些渴望求学又生活艰辛的学生们,当年,自己不正是这样的吗?
 
幸运的是,他获得了家乡父老乡亲们的帮助。而他们呢?……从这一刻开始,陆利兵不由自主地走向了慈善公益事业。不管自己身上有没有钱,遇到需要帮助的,他都会毫不犹豫地将自己口袋里所有的钱掏出来……
 
在夫人的支持下,陆利兵一直默默无闻地做着慈善。虽然自己在事业上还是刚刚起步,但面对公益,他觉得自己有无限的力量!
 
自小受家庭环境的影响,陆利兵对物质从来没有要求。当年家里穷,父母没有读过书,可父母传承了祖辈良好的品德和做人准则,为人谦和,慈善为本,在对待子女的教育方面,他们以自己的言行深及到孩子们思想和品格。
 
所以,无论在哪里,陆利兵除了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外,就是习研中国画,沉浸在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里,或者,就是四处做公益,陶醉在一片大爱之中。
 
艺术和公益,已经成为了陆利兵的另一种生活方式。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就是开心和快乐!
 
干事果敢,沉稳霸气,这是陆利兵的行为处事方式。在铜陵几年时间里,他突然间觉得自己需要寻找另一种生活环境。就这样,他来到合肥。
 
刚来到合肥,四处新鲜,四处陌生。为了生存,他只好在华冲公园摆地摊,一边画画,一边卖画。整整三年,除了卖画,他就窝在二十平米的出租屋内,每天坚持画画,从来没有走出去过。
 
由于画风清新,贴近生活,陆利兵的画很受合肥人民欢迎。在他的画摊前,曾有过很多合肥画坛名家驻足观看,对于他的画,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有一天,有个人在他的画前站立很久,最后对他说:“你功底深厚,技术扎实。将来不可限量,一定要坚持下去。”
 
这个人就是当今著名国画家韦远柏先生。
 
通过攀谈,韦远柏了解到陆利兵坚持学画的经历后,深受感动,最后,在陆利兵的一再请求和坚持下,韦远柏决定收陆利兵为徒。
 
多年来,在安庆、在桐城,在岳西、在合肥……不论是抗洪救灾、扶危济困、还是助残帮弱、捐资教学,到处都能见到陆利兵的身影。
 
由于一直对公益事业的关注和支持,2014年11月10日,“情系学子,爱心永驻”省城书画名家枞阳公益行暨枞阳爱心公益联盟成立大会成功举行,陆利兵被推选为会长。同时,他还担任中国公益网书画院院长……
 
近年来,忙于公益,他没有时间画画;但为了公益,他又必须去画画。虽然自己对物质需求不高,但做公益需要更多的钱,因此,赚钱,成为陆利兵最为迫切的事情。
 
 
命运多舛,荣辱无声,胜不骄,败不馁,尽显英雄本色;
 
临危不惧,百折不饶,挫愈重,志弥坚,更见翘首英姿。
 
这就是陆利兵先生的人生基调和性格内涵。虽经历了诸多磨难,饱尝了人生冷暖,但却仍然以高风亮节而扬名于世。
 
这是德馨,亦是艺品;这是风骨,亦是格调。
 
可他身边的朋友不理解他。有的说,不能按常人的思维来看待他。
 
陆利兵有时可以大口抽烟,大口喝酒,有时却半天不说话,坐在那里,显得很深沉很孤独。
 
其实,艺术就是孤独的产物。他的脸上,总是凝重着对生命求索的坎坷和对艺术追求的孤独。 
 
如果说陆利兵是一位儒雅的艺术家,倒不如说他是一位崇高的独行者。
 
对艺术的感悟,他还没有深及,这是他最为纠结的事情。怎么办?
 
这段时间里,他去黄山书画院学习,还专门拜了新安画派张氏三代传人、著名画家张仲平为师。在恩师的耳提面授下,陆利兵的画路逐渐宽,在国画、油画、水彩画等方面都有涉猎。他的绘画题材也逐渐广泛起来,花鸟、人物、山水皆能,且作品构思独特,充满着生活气息。
 
陆利兵最大的喜好就是“静”。他虽身处闹事,但却心系家园。他常常回到家乡农村去,如诗如画的景象让他时常流连忘返,心醉神迷。他那颗敏锐浮躁的心,深深被触动,便自然地拿起自己那支饱含深情的画笔,真实的记录下这里的一切。
 
每走遍乡村一条田垄、一处山坡,每抚摸过这里一棵树木、一株花朵,每倾听过这里一声鸟鸣、一阵风声……陆利兵的心就一次次颤动。在乡村,他画了近千张速写和草图,创作了几百幅描写乡村生活的水彩画。
 
旖旎多姿的自然风光,不仅开阔了他的视野,也使得他那颗永不满足的心实现了心灵与自然的沟通,实现了情感与风景的永恒契合。
 
艺术创作,是艺术家心灵宣泄的过程,在陆利兵眼中,他的创作,除了对个人艺术感知的释放外,更深的意义在于,他用饱含激情的笔触,将所捕捉到自然山水的情韵,展示给人们,给我们带来一种无尽的美的享受。
 
很多时候,他用笔时不用眼光看,而完全是凭感觉在画。他画山川、树木、花鸟,都是在画心。他的每一幅画,都是在诉说着一个故事。
 
他从时代审美的需求和对艺术规律的认同上,去求取一种时代的主流气息,从内涵上深入挖掘传统文化深度,在艺术语言、以及表现形式上追求全新的画貌、强烈的时代感等。秉承着这样一种强烈的创新意识,陆利兵“以心写物”、“以神写意”,自由地运用点、线、面、色彩等组合画面,将一种新的情调与意境,融于中国画所表现的灵感与悟性中去,从而完成对江山、对自然的笔意再造,流露出他对生命、对自然的深沉思考。
 
娴熟精细的绘画技巧,厚实扎实的造型功力,巧妙细腻的新颖构图,清雅秀丽的灵透色彩——这些因素,让陆利兵自由地抒发着自己独具个性的思想与才情,让他的作品形成了取向鲜活、灵动,品位高雅、大气,意境悠远、隽永等艺术特质。
 
他擅长用线造型,善于在交错中皴擦、重叠、纵横变化,去展示岩石的情感与形式,去营造山峦的空灵与诡异,去体现山川的含蓄与经典。纵观他的作品,用笔极为大胆泼辣,用墨随心所欲,想象力丰富,画面几乎全是黑白二极,甚少用色,但画面仍呈丰富多彩,立体感十分强烈,使笔下的山川充满生命气息
 
纵观他的山水画作品,他的山水并不是有迹可循的具象山水。不断地走进名山大川采风、考察,在他的心里,这自然山水早已在他的感悟、理解、综合和提炼下,变成了心象山水、意向山水,显得气韵生动、笔墨浑厚、意境深远。
 
读他的作品,不仅是视觉上的冲击,更是一种美和雅的享受,你总是能在一种愉悦的感觉中接受,并情不自禁地走进他要表现和传达的意境中去,在体悟中震撼,在震撼中思索。
 
这种穿透灵魂的气息,或许正是他作品的最高境界变现——雅俗共赏!
 
他的作品,能够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人心与自然、自然山水与时代精神的共震与和谐。它的魅力,将直穿时空隧道,诱惑我们去咀嚼,然后,逼迫着我们去反复回味!
 
近年来,陆利兵的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展赛并获奖,并已流传至香港、澳门、台湾及东南亚等地区。他的作品和他所从事的公益事业一样,必将受到社会和人们的高度关注!(综合)
免责声明:本文若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刻删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全球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公益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公益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公益慈善栏目 赞助本站可以扫描支付 | 免费推广计划 | 全球资源网顾问团 | 帮助中心 | 企业文化 | 关于我们 | 全球信息中心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本站对所有发布的信息不承担任何责任,用户应决定是否采用并承担风险。
English  | 简体  | 繁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