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公益 » 公益观察 » 正文

全球公益:扶贫要放弃对“感恩”的幻想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11-18  来源:中国青年报
核心提示:工作方法对了,激励机制恰当了,就不会因个别情况否定官员的扶贫绩效,也难以让一些贫困户所谓的“我掐着你玩”的心态得逞。----

工作方法对了,激励机制恰当了,就不会因个别情况否定官员的扶贫绩效,也难以让一些贫困户所谓的“我掐着你玩”的心态得逞。

--------------------------------------------------------------

有“网红县委书记”之称的湖北巴东县委书记陈行甲,再度成为舆论焦点。11月4日,湖北省巴东县广播电视台在其微信公众号推送了《陈行甲:精准扶贫中 自强感恩教育要跟上》一文。陈行甲在文章中表示,有些贫困户不懂感恩,反而出现了无理取闹的心态:“我是穷人我怕谁”“我是小老百姓我怕谁”“我掐着你玩”。对此,他要求加强对群众的自强感恩教育。(澎湃新闻网11月8日)

陈行甲这封“如鲠在喉,不吐不快”的公开信,相信当是出自真心。信中所揭露的一些贫困户的心态与扶贫现象,或确实在当地存在。

但是,在现代政治理念中,政府扶贫,乃是基于基本的公共职责与公共服务的必然要求。扶贫不是对贫困户的施舍,贫困户脱贫、享有基本的生存生活条件,也是其自身的一项公民权利。若要求贫困户对政府扶贫有感恩之心,是不是意味着没有感恩之心就不配接受扶贫?显然不是。再说,若干部都怀着收获感恩的心态去扶贫,不仅是一种责任与权利关系的倒置,扶贫工作恐怕也难以精准化。

现实中确实不排除一些贫困户有“等靠要”的消极心态,但这正是扶贫要致力解决的真问题。陈行甲在公开信中也提到,“精准扶贫不仅是帮助贫困人口改善生存条件,让他们经济上翻身,精神上也要翻身”,但是显然,感恩是达不到这一目标的。须知,贫困户产生消极心态,固然与个体的精神状态有关,但与过去粗放式的扶贫方式也难逃干系。如大水漫灌式的扶贫,“授人以鱼”而非“授人以渔”,当然容易引发一些人产生惰性,并割裂政府脱贫帮扶与贫困户自主脱贫的联系。

有必要正视的一点是,政府扶贫本不该预设贫困户都具有高道德水平和上进心。而且,一些看似个体层面的消极心理之形成,与区域性的生存条件、权利状况息息相关。要纾解“精神贫困”本就非一夕之功,对贫困户“怒其不争”,并不解决问题。针对千差万别的贫困户状况,予以有效帮扶,也是扶贫工作的难点。

至于扶贫工作中出现一些干部比贫困户更着急的现象,也要反思扶贫的工作方式与干部的考核制度设计问题。工作方法对了,激励机制恰当了,就不会因个别情况否定官员的扶贫绩效,也难以让一些贫困户“我掐着你玩”的心态得逞。

扶贫进入攻坚阶段,剩下的都是“硬骨头”。艰难之一表现在,一些地区的贫困不是仅仅通过个体努力和地区的协同发展就能脱贫,而是必须有赖于外界从资源投入到权利赋予的精准满足。若仍过于强调贫困户自身原因,强调贫困户应有感恩心态,就有可能形成“贫困就是穷人的错”的治理幻觉。

如何调动和激发贫困户自身的脱贫积极性,确实考验着精准扶贫在现实中的实施智慧。只强调感恩,显然无法实现扶贫目标。


免责声明:本文若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刻删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全球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公益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公益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