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经济学人》杂志4月16日文章,原题:美元的霸主地位掩盖了中国金融影响力的上升 在香港空空如也的机场,两台自动取款机相对而立。一台是汇丰银行的,这家英国银行是香港获取美元的主要渠道之一。另一台是中国银行的,负责发放港币和人民币。新冠肺炎疫情下,机场冷冷清清,取款机尤其显眼,折射出中国对金融影响力的审慎追求。报道如下:
美元仍然是货币之王。它支撑着全球4/5的供应链、约2/3的证券发行量和外汇储备。中国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金融影响力远远不及美国。不过,中国想迎头赶上,目前的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可能会加速其前进步伐。
乍一看,上个月全球抢购美元的热潮似乎表明情况并非如此。疫情的暴发预示着大范围的封锁和流动性紧缩。投资者们吓坏了,纷纷抛售所持有的资产。美元由此受到追捧。澳元兑美元汇率跌至2002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印度卢比跌至历史低点;甚至通常作为避险货币的日元和瑞士法郎也下跌了。资金市场也暗示着美元严重短缺。银行间同业拆借美元的成本飙升。问题是,疫情在提振美元需求的同时,也抑制了供应。
为缓解压力,美联储为一些富裕国家和新兴市场的央行设立互换额度。3月31日,美联储还建立了“回购”机制,允许其他央行暂时将其持有的美国国债换成美元。
康奈尔大学教授埃斯瓦尔·普拉萨德认为,这种“大度的”做法只会加剧对美元的依赖,因为各国央行会囤积更多的美国国债,作为下一次紧缩的缓冲。但对一些人来说,这一前景本身就是分散投资的理由。还有一些人可能认为,对关键货币的依赖可能会加大未来的冲击。而现在,许多经济体的命运与他们最好的贸易伙伴——中国的联系比与美国的联系更紧密。
中国现在还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人民币在国际收支和全球储备中仅占2%。但有三个因素预示北京经历此次危机后可能变得更强:中国政府债券的吸引力增加、中国作为债权国的地位以及中国的技术影响力。
先说债券。中国作为一个值得信赖的债务人赢得赞誉,这对人民币起到了支撑作用。即便其他市场冻结时,中国的政府债券市场也没有受到干扰。投资者希望买入和卖出的价格间的差距保持在低位,波动性也很低。中国债券市场还创下600亿元人民币的外资净流入。这种形势下,中国规模达13万亿美元的全球第二大债券市场成为新兴市场中的避风港。而且它是一个比富国债券更有利可图的选择。中国的五年期国债收益率为2.24%,而美国的国债收益率为0.35%。随着西方国家的利率维持在低位,这一差距将持续下去。
中国崛起的另一个因素是其作为债权大国的地位。随着世界从疫情中复苏,这可能带来战略利益和困境。中国显然愿意支持G20国家关于在今年剩余时间内暂停贫困国家的双边贷款偿还的协议——其中大部分贷款本应偿还给中国——这将有助于增进人们对中国的信贷进而对人民币的信心。
最后一个因素是技术,这或许也是中国的王牌。腾讯和蚂蚁金服这两家经营“数字钱包”的公司各自拥有逾10亿用户,他们也对亚洲各地的同行进行投资。中国最大的保险公司——平安集团旗下的金融科技服务公司金融壹账通,为16个国家的金融机构提供基于云计算的服务。疫情迫使资金和人员转到网上,将进一步推动这一领域的发展。
如果中国富有弹性的债券市场和先进技术产品吸引大量资金流入,中国政府官员可能会更有信心放松跨境管制。对于越来越多有理由抛弃美元的国家和企业来说,这将使中国成为一个更可行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