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资讯首页 资讯分类 切换频道

全球报道:浙江义乌建立数据共享平台,半年取消270项证明

2018-12-11 09:251080腾讯网

原标题:浙江义乌建立数据共享平台,半年取消270项证明

11月26日,浙江省义乌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的档案室外,用于办事市民等待时休息的银色连排长凳上空无一人。市场监管局事务中心主任陈军说,“以前长凳上经常坐满了人,都是来查询企业档案的。”

据陈军介绍,2017年,仅义乌市场监管局的企业档案查询业务便有10万件,单日最高办件量600件。那时,档案室4个办事窗口全开还忙不过来。

2018年,义乌为让市民办事更加便捷,陆续取消了270项证明材料,市场监管局主管的企业档案便是270项之一。陈军说,此后到市场监管局办事的人员下降到原来的1/10,“现在只要开设两个窗口就足以受理全部业务了。”

义乌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的工作人员指导市民网上申办营业执照 。受访者供图

与其他城市梳理证明后或保留、或取消不同,义乌将各机构的270项证明分成了4类:有的直接取消,有的靠个人承诺替代证明,有的证明可在各机构间直接数据共享,有的则要通过部门间相互核查。

从2018年2月起的半年内,上述4类证明分4批分别取消。8月15日,义乌市政府宣布该市成为“无证明城市”。

义乌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下称“改革办”)副主任谢沁菲表示,证明材料繁多的原因之一是信息不共享。通过取消证明,义乌打通了各部门、各机构间的信息孤岛,加快了政府的数字化转型。

义乌虽是县级市,但本地户籍人口78万,在册外来人口144万,各类经济主体近45万。据改革办统计,被取消的270项证明材料,2017年办件量44.5万件。

100多个机构的270项证明

义乌市丹溪社区党委书记何志立记得曾经开过的那些奇葩证明:给中学生开的义务劳动证明,给已取得房产证的人开的房屋权属证明,给退休老人开的“我还活着”的证明……在何志立看来,这些证明既不必要、又无意义,还让居民们跑来跑去,劳心费神。

为了避免这样的奔波,2018年2月,义乌决定进行无证明改革。

此前的2017年,浙江在全省推行“最多跑一次”改革,通过“一窗受理、集成服务、一次办结”的服务模式创新,让企业和群众到政府办事时更加便利。义乌将无证明作为“最多跑一次”改革的一项措施,和减事项、减材料、网上申办各类业务同步推进。

减证明之前,先要搞清存在哪些证明、什么样的证明能减。

“所谓证明材料,是指那些市民或企业自身不掌握、需要政府部门开具并盖章的、有举证意义的材料。”谢沁菲说,2月开始,改革办和义乌市行政服务中心、市编制委员会办公室等综合部门,在全市收集不同类型的证明材料并进行梳理。

他们向每个部门、每个机构下发2张证明材料填报表,一张是该机构办理业务时收取的证明,另一张是开具的证明。每项证明后,都要写明收取或开具的部门、涉及办理的事项以及年办件量。

经过摸底,40余个市级政府机关和公共民生服务机构、68家金融机构以及14个镇街、113个社区(村),共梳理出270项证明材料。其中既有民政局收取的公民死亡证明、市场监管局收取的企业纳税情况证明这种大家耳熟能详的材料,也有教育局收取的教师思想品德证明、民政局收取的收养人子女情况证明等日常生活中鲜有接触的。

对于这些证明,收取方、开具方都要说明能否直接取消,或能否通过个人承诺、信息等方式间接取消。如果不能取消,则要写出具体理由。

“一般来说,无法起到实际作用或者能通过办事人现有的证件证明的,就直接取消了。”谢沁菲说,比如在校大学生向人社局申请创业担保贷款需要开具在校证明,现在直接取消了,“申请人的学生证就可以替代在校证明。”

2018年4月22日,义乌市政府公布了首批70项直接取消的证明材料,其中包括落户村同意迁入证明、骨灰安放证明、无业证明等等。

一名市民在网上平台查询并打印企业注册档案信息。新京报记者 程亚龙 摄

对于那些不能直接取消的证明,改革办会到收取和开具单位调研,了解具体原因。

比如申办教师资格证时,需要申办人的工作单位或户籍所在地的镇街开具思想品德证明。但现在人员流动性很大,街道或社区可能根本不了解申办人的品德情况。义乌市的一名领导认为这样的证明没有实质意义,完全可以取消。

不过,这项思想品德证明的要求出自国务院1995年颁布的《教师资格条例》,应予保留。谢沁菲说,对于这类法律、法规等规定的,办理某项事务时必须的证明材料,义乌不能直接取消,但可以改变对证明的具体要求。

义乌市教育局人事科的一名工作人员说,此前申办教师资格证,需要填写思想品德鉴定表,并由社区、街镇等单位盖章,“申办人往往要提前半个月就开始准备”。现在,申办人只需填写表格,无需再到社区、街镇盖章了。

用承诺替代证明

11月21日,浙江永康的丁先生到义乌市场监管局商事登记处注册企业营业执照。他事先了解了申报营业执照所需的材料,工作人员曾在电话中表示,只需要一张公民身份证。

在现场工作人员的指导下,丁先生在办事大厅的“证照通办自助服务区”完成了营业执照申请。工作人员核查了他的信息后,服务区内的一台设备便打印出了新申报的营业执照。整个过程,仅用了三四十分钟。

据义乌市场监管局行政审批科副科长陈群阳介绍,此前申办营业执照时,申请人需要提供租房协议和房屋产权证明,以证明企业所在地及企业合法拥有房屋使用权。现在,租房协议和产权证明都不需要了,只要丁先生对相关事项做出承诺即可。

这是义乌取消证明的第二步。对于那些办事单位可以事中、事后监管,并对承诺人形成有效约束的证明,义乌采用了间接取消的方式,用个人承诺书进行替代。

2018年5月31日,义乌公布的第二批57项被取消的证明全部属于这种情况,包括学籍证明、姓名更正证明等。

自从将租房协议和房屋产权证明改为个人承诺后,义乌市场监管局便加大了对新登记企业、变更营业场所企业的监管力度。陈群阳说,市场监管局采取对工作人员和新申办公司双向随机的抽查模式,一旦发现承诺信息与实际不符,不仅会对承诺人及公司的信用扣分,还会将该公司列入经营异常名录,情节严重的则会吊销营业执照。

11月21日丁先生申请营业执照时,还签署了一份“义乌市企业住所(经营场所)信息申报承诺书”。表上写着“申请人对住所已依法取得使用权,申请登记的住所信息与实际一致。……若违背以上承诺,相关法律后果及责任由承诺人或本企业承担,并自愿接受信用失信处理,自愿接受相关行政执法部门的约束和惩戒。”

义乌市公安局工作人员为市民讲解公安减证明、减材料情况 。受访者供图

在谢沁菲看来,义乌之所以能用个人承诺替代一部分证明,与其早已建立诚信体系密不可分。

据义乌市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下设信用中心负责人陈奇介绍,早在2006年,义乌便已着手建立信用体系,收集各政府机关对企业的奖惩信息,并为企业信用评分。10年后的《义乌市社会法人守信奖励和失信惩戒管理办法》又将企业信用分为5级,涉及金融、市场管理、招投标等领域的事务时,均会参考企业的信用等级。“至于个人的诚信体系,我们在2017年出台了相应的个人信用管理办法。”陈奇说。

陈奇认为,信用奖惩制度是减证明工作的一种支撑。目前,仅发现了几例企业的个人承诺与实际不符的情况,均已按照相关细则,对企业信用进行扣分。

把数据收上来再放出去

梳理出的270项证明中,除了直接取消的、用个人承诺代替的,几乎一半的证明得以保留。但保留下来的证明也不再需要市民自己跑、自己找,而是由行政机关、金融机构通过义乌市数据管理中心开发的“政务数据共享查询平台”查询或核查解决。

2017年12月,义乌便成立了数据管理中心,义乌市政务数据交换平台也早已成型,开始归集各政府部门的数据。

2018年2月义乌开始打造“无证明城市”后 ,数据中心需要接洽的部门、归集的数据更多了。市领导要求当年6月底之前,要将可网上办理事项所需的所有数据集纳起来,数据中心平均每周都要对接并细化一类数据。

在义乌市行政服务中心大楼5层的会议室里,靠近门口处的一块白色写字板上写着“数据归集时间表”,贴着数十张数据归集目录。表格中标注着对接各部门数据的具体时间,表格末尾的小红旗,代表着该项数据归集已经完成。

数据管理中心副主任楼跃进说,最初,一些部门对数据对接不积极,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对接到位。有的部门对接数据需要上一级直管单位同意,之后才能给出接口。

比如义乌市公安局,起初就是数据对接的难点之一。因为按照公安部的相关规定,地市级、县级公安机关无权将自己掌握的数据信息接入其他平台,只有省级以上才可以。为此,义乌市数据管理中心曾向浙江省数据管理中心申请对接,但未能如愿。

“后来,市(公安)局领导专门到省(公安)厅汇报数据对接的事情。义乌市数据管理中心申请接入我们的19项数据,最终都顺利对接了。”义乌市公安局信息服务大队副大队长鲍杭卫说。

为了让更多部门接入数据,2018年4月,义乌市领导要求各单位申报下一年的信息化建设费用时,需经数据中心审核同意。楼跃进说,如果不对接,数据中心就可以不批这部分经费,“这成为接入数据的一个有力措施。”

楼跃进说,数据中心现在已有效归集全市41个部门的288类数据信息,总计3亿多条。

义乌市数据管理中心贴出的数据归集任务单 。新京报记者 程亚龙 摄

收取数据难,对外分享数据以取代证明也难。金融机构就是这方面的典型。

改革办梳理证明时发现,银行业、保险业是证明材料收取大户。据统计,2017年义乌全市44.5万件证明办件量中,17.6万件涉及金融系统,占比约40%。

“银行等金融机构一般是垂直管理。而且涉及钱的问题,风险比较高,不收证明恐怕没这么容易。”谢沁菲说,调研时,银行方面担心取消证明后他们想要的数据能否通过其他途径顺利取得。“一开始,他们怕数据共享平台信息不全,核查信息不及时。后来数据管理中心把这些问题陆续都解决了。”

目前,数据中心向义乌全市68家银行及保险公司开放了公民户籍信息、居住证等13项常用数据,金融机构在数据中心累计查询信息3900余次。

据数据中心工作人员王井斌介绍,针对归集到的3亿多条信息被细化分成132项,各部门依据工作需要向数据中心申请相应的共享权限,数据中心对权限进行审批。每个需求单位只能看到权限范围内的数据,其他数据无法查询。此外,各需求单位及其工作人员还要签署保密协议,确保查询到的信息只用于工作用途。

“而且我们的数据共享查询平台的后台留有所有账户的记录。1425个账户,查询人的名字、单位、查询时间及查询事项等,都可以看到。”王井斌说,这些措施是为了保证数据安全。

无法共享的信息,部门间核查

如今,像出生证明、不动产权证这样的证明,需求单位可以直接通过“义乌市数据共享查询平台”获取,只要搜索一个关键词就能查到。但是也有一些信息,由于生成时间过早、未录入电子信息系统等原因,无法进行数据归集。

“比如1985年到1999年之前,身份证号码还是15位。那段时间留下的某些数据,根据现在的身份证号可能查询不到,像婚姻信息就查不到。”王井斌说。

针对这部分信息,数据查询平台开发了“部门核查”功能。需求单位可以向掌握信息的单位发出核查请求,后者进行内部核查或人工核查后给予反馈。

11月22日,民警高剑琴收到一条某银行发来的核查请求:一名父亲希望为失联的儿子偿还信用卡并代为注销,但儿子的户口与父亲不在一起,银行无法核实二人的亲属关系。

高剑琴是义乌市公安局人口管理分局行政审批处的窗口工作人员。收到核查请求后,她通过姓名、身份证号码查到了这对父子的历史户籍,证实了二人的直系亲属关系,并向某银行做出了回复。

“有时候需求单位发来的核查请求,我们在户籍档案、人口普查数据里也查不到,就只能联系社区。”高剑琴说,为了核查这样的信息,行政审批处建立了涵盖各社区党委书记、主任的花名册。一旦有需求,他们会向社区负责人电话核实,“总之不需要办事人再跑了。”

民警高剑琴收到的信息核查短信提醒。新京报记者 程亚龙 摄

2018年6月22日,义乌公布了第三批被取消的证明,包括无犯罪记录证明、身份信息变更证明等共59项。这些证明,均可在数据管理中心搭建的政务数据共享查询平台发起核查获得。

25天后,义乌公布最后一批取消的84项证明,需求单位可在政务数据共享查询平台中直接获取。

为防止减掉的证明重新出现,义乌在全市14个镇街设立监督点,每月搜集镇街及各社区开出的证明材料,如果发现之前梳理时的漏网之鱼,则再进行了解以确定取消方式。

此外,义乌市法制办还联合了市行政服务中心,有针对性地梳理了此前的政府规范性文件。有的文件涉及的证明在此次改革中得以取消,这些文件也要随之修订,从根本上防止各种证明死灰复燃。

8月15日,经过对各部门在实际运用共享查询平台中反馈的问题进行完善,义乌市政府召开“无证明城市”新闻发布会,宣传率先实现市域无证明。

在“无证明”的影响下,义乌市各机关的工作人员也在改变工作方式,从之前的坐着收证明变成了现在的主动去核实。

比如依据义乌市《关于进一步深化殡葬改革工作的意见》,义乌市籍人员去世后,家属前往殡仪馆办理火化手续时,需携带镇、街开具的骨灰安放证明,以便民政部门掌握骨灰流向。如今,骨灰安放证明被取消,各镇街的殡葬管理人员要主动掌握辖区内的逝者信息,并对骨灰流向进行跟踪了解。

在义乌市副市长陈小忠看来,取消证明的背后是政府机关的流程再造和工作方法革新。改革让政府部门主动转变了工作模式,提升了治理水平。

义乌市丹溪社区党委书记何志立记得,2017年,社区开出的各类证明材料100余份。而2018年8月15日后,丹溪社区的证明用章只用了6次,且均非开证明所用。


举报
收藏 0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