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期的德国,被纳粹统治着,想像起来似乎很恐怖,但事实上却有一个特别的中国人,在德国一直过得不错,不仅每月配给大米数斤,还可以优先使用盟国军用交通工具回家。
作为学霸,他是当时德国一家医院的分院院长,连军队都得对他客客气气。
当年才26岁的他还娶了个18岁的德国中产阶级姑娘,用自己的面子硬救下了几十个犹太人,后来被德国政府授予了“联邦大十字勋章”。
他就是裘法祖。
裘法祖1914年出生于浙江杭州,18岁时考入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预科。一年后他的母亲因突然腹内剧痛,不久就离开了人世。
还在读医学预科的他能力有限,只知道母亲是死于阑尾炎。这个现在看来只需要做个小手术的病,在当时却是中国所谓不知名的害人散命的大病。这让裘法祖下定学医的决心,所有的课余时间全都泡在图书馆里,因此他被同学戏称为:图书馆长。
裘法祖后来说:其实年轻人哪有不爱玩的,我读大学时也喜欢娱乐活动,可为了实现小时候的理想,我逼着自己沉下心来学习。
1936年,裘法祖在同济大学医学医结业后,即在两个姐姐的资助下赴德国慕尼黑大学医学院学习,他在德国享受着友邦侨民待遇,不仅每月配给大米数斤,还可以优先使用盟国军用交通工具回家。
1939年,裘法祖以学霸的姿态获一等最优秀成绩,拿到了德国医学博士学位。这一年他25岁,之后他就在慕尼黑大学医学院所属医院任外科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在二战后期还在一所战地分院担任分院院长。
有一天,他正在做手术的时候,突然护士长紧张地跑进手术室大喊:“外面躺着好多集中营犯人!”裘法祖应了一声,做完手术就带着护士走出门外。
看到的是荷枪实弹的纳粹士兵,还有地上是40多名虚弱地瘫在地上的犹太人囚犯。裘法祖用流利的德语大声斥责:“您的囚犯患有伤寒,我们必须把他们带走!”
就这样,凭着这股气势,裘法祖对囚犯进行了治疗并让将他们藏进了地下室,他们后来全得救了。裘法祖被冯·魏茨泽克授予了德国“联邦大十字勋章”。
而我们的裘法祖在德国也可以说是事业、爱情二不误。
1940年,裘法祖在德国慕尼黑大学医学院邂逅了18岁的罗懿,两人一见钟情,罗懿出身于工程师家庭,典型的中产阶级,漂亮可爱。纳粹时期是禁止德国人与中国人结婚的,但他们俩偷偷的结婚了,并生下了儿子。
1946年底,二战结束后,裘法祖想回国的想法终于可以实行了。他卖掉车子、房子、不顾导师的再三挽留,带着妻子和儿子一起回到了祖国,受聘于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并先后担任武汉医学院副院长、院长;同济医科大学名誉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等。
回国后,他就率先将大外科分为普通外科、骨科、胸心外科、神经外科、泌尿外科、小儿外科等,被称为“中国外科之父”。
他在血吸虫病肆虐时期多次下乡,并施行了世界上首例证实脑血吸虫病开颅手术,改进了20余种手术操作方式。
他率先展开的了器官移植研究,被称为我国器官移植事业的奠基人。
他起草的了医学法律、编的了《外科学》教科书、领导的了“体外培育牛黄”研究、培养得了吴孟超、吴在德等大咖、促进得了中德友谊。
在抗美援朝时期,他还勇上前线,参加了医疗队。他的刀法更被称为外科的一把“宝刀”,同事称赞“他要划破两张纸,下面的第三张纸一定完好。”
他的弟子吴在德说:裘老甚至为了观察休克、少尿病人的小便,他会蹲在地上一滴一滴地数导尿管排出的尿。
而他的妻子罗懿更是始终陪伴在他的身边,到了中国后,还主动提出要加入中国籍,后来,经周恩来总理亲自签署,她成为了第一个加入新中国国籍的德国人。
在那场轰轰烈烈的运动中,很多外国人都离开了中国,而罗懿却始终跟着丈夫,还在后勤处劳动——裹医用棉签。
夫妻俩一直居住在一套不足70平方米的房子,直到2008年裘老过世。
“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学问要不知足。”
让我们记住裘法祖的话,缅怀先辈,鞭策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