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刚刚,美国军方三次点名中国!世界格局巨变
2019年,是中美建交40周年。
人到不惑之年,很多事情都能明辨不疑,国家亦是如此。
中美第四十年,后者非常明确的把咱列为竞争对手。新防长沙纳汉上任第一天,就三次要求团队关注中国。也是他,才促进了《2018年美国国防战略》的出炉。
唐太宗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历史的规律固然重要,但也必须考虑。世界不再是曾经的世界、中国也不是从前的中国,而美国更不是20世纪末的那个美国....
第一个不同:世界大势已经改变
08年北奥会举行的时候,西方智库提出了一个说法:美中关系正向百年前的英德方向发展,即中国好比百年前的德国。
刚开始这个说法并无市场,但两年后却在美国政界炙手可热。
2010年是个转折年份,根据世界银行数据,中国正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1)。同时,中国制造业产值超越美国登鼎世界之巅,这是百年来从未有过的大事。
注(1):2008年中国GDP排名并没有得到世界的认可。
工业决定国家实力,而制造业又是所有工业门类中,生产力最大、产值最高的行业,中国制造业超越美国,则间接说明我国的生产力超越美国。所以在2010年后,两国关系从七分合作、三分对抗,走向五五开。我国周边形势的恶化,也是从那一年开始的。
亚太再平衡战略,就是中国生产力超越美国后,白宫的应对措施
美国为啥要把咱套入“德国”的形象呢?
我们都知道,两次世界大战都是德国发起的,它的大背景是新兴大国崛起后,为扩大生存空间对老牌帝国发起的挑战。
放在当下,谁是老牌帝国?美国!谁又是新兴大国?中国!
美国的阴谋很简单:
忽略现实的大背景,硬生生的将中国崛起套入为德国崛起,最后再配以“中国威胁论”,这样就会使大多数国家对中国的发展产生抵触情绪。即便他们的政府不相信,但无知的民众也会因此反对中国,并带偏整个社会的政治节奏。
说实话,这种说法简直漏洞百出,相信它的人完全就是脑残。
首先明确一点:军事是政治的延续,而政治为经济服务。一个国家发展的终极目标,是为了攫取更大的经济利益,不论是曾经的欧洲,还是今天的中美,都是如此。
1945年之前,大国冲突的本质,是对殖民地的争夺,这与国家基础有关。
欧洲是近代工业的起源地,而欧洲国家的基础具有天然的缺陷型:领土狭小,无法提供充足的工业原材料;人口稀少,无法为产品提供循环的造血功能,所以对外扩张是必然的选择(这也是美国殖民地少,却仍然快速崛起的原因)。
殖民地的作用有三个:
第一、为帝国主义提供工业生产所需的原材料。
第二、为帝国主义提供固定的产品倾销市场,比如印度是英国的殖民地,其他国家的产品再优秀也不能进入印度,因为他会影响英国赚钱。
第三、帝国主义通过对殖民地掠夺式的剥削,来壮大自身在世界的实力。比如英国在一战前通过霸占印度与中国这两个亚洲最富饶的地区,使霸主的地位更加牢固。
德国崛起时,世界富饶的殖民地基本被英法瓜分殆尽。德国要想更加强大,就必须获得更多的殖民地,但英法不想让出,唯一的结果就是诉诸战争。
同百年前相比,今天大国冲突的本质,主要是对产业链的争夺。
在现有国际体系的框架下,各项规则不断完善,国家通过正常贸易就可以获得发展所需的原材料。此外,由于现代制造业越做越精细,各国只需要提升自己的科技水平,就能为国家创造比剥削殖民地或向殖民地倾销产品还要丰厚的利益。
以汽车产品为例:
二战前生产一辆汽车,零件只有百八十个,从事生产的人群不到百人,这也就意味着参与该汽车利润分配的人群只有一百来个。如今生产一辆汽车,几大系统涉及的零部件超过上千个,下游还附带有汽车金融、维修产业,参与利润分配的人群接近千人。
除了汽车产业,基础科学的进步还催生出庞大的新兴产业。最典型的就是以电脑、手机为主的电子产业,这是中国目前最大的产业。
而美国最大的产业是知识密集型产业,以专利技术为主的知识产权每年为美国贡献6.6万亿美元的收入,占GDP的38.2%。
这些多门类产业的出现,为人类社会创造了不少经济价值。所以各国争夺的焦点,从殖民地转移到产业链与市场上面。当然,这种争夺必须要在规则内,超出这个范围就会引发国家间的非军事战争。
美国如今不断的破坏规则,就是因为它在产业与市场的竞争上,越来越走向颓势。
再则,现有的世界形势也不允许大国通过大规模战争进行对外扩张,尤其是大国对大国的战争!
第一、在“核平”即“和平”的环境下,大国对大国间有天然的克制性。
第二、产业链全球化的互融,使处于全球化体系中的大国形成高度的利益捆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不好打。
第三、大炮一响、黄金万两,大规模的现代战争没人能玩得起。
前两点大家应该都有过概念,我们着重讲第三点。
现代武器的威力虽大,但在战争领域的应用性,却远不如一二战。
原因很简单:太贵了!
科技进步在带动制造业精细化的同时,也让军事武器更精尖化。同样是生产一架战机,二战时期蚊式战机造价不过几万英镑,如今一架F22出厂价都要1.5亿美元。
不列颠之战,德军损失两千架战机,国家财政尚能承受。若放到现在,两千架战机就是三千多亿美元,再加上飞行员与导弹的损失,至少得四千亿。一场战役就烧掉4000亿,即便是财大气粗的美国也承受不了啊。
在阿富汗和伊拉克,美军十年烧掉几万亿,打得白宫财政精疲力尽。小国如此,更不用说跟大国打了。
不过美国现在有个计划,在东欧引爆俄欧战争,即挑拨离间,又能卖武器,坏得很!
第二个不同之处,是美国不再是曾经的美国。
1929年的大萧条,美国虽然损失惨重。但遥望山河内外,也唯有美国集中了天时、地利、人和的顶级优势。
“天时”,指的是当时的国际环境。
1929年~1939年,由于固有的殖民地无法提供新的经济增量,大国间的矛盾已然无法调和,他们需要通过战争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再加上没有核武器的限制,战争必然爆发。
“地利”,一是地缘位置,二是国内环境。
美国地处北美,两边都是浩瀚的大洋,周围也没有其他强国,其他大国的根本无法将战火烧到美国本土。有鉴于此,美国反而成为两边都需要拉拢的红人,而美国也靠着这个机会大发战争横财直至珍珠港战争。
国内环境方面,美国当时许多地方仍处于待开发状态。罗斯福执政后,开始大规模完善国家基础设施,包括著名的胡佛大坝,也是在大萧条时期修建的,而这一手段确实解决了不少就业问题。
“人和”,指的是美国国内政治环境。
美国作为大萧条的“始作俑者”,原本有很大可能性被“右翼化”,进而成为二战主要策源地。即在民粹势力高涨的情况下,要么是民粹派夺权,要么国家为转移矛盾对外发动掠夺战争。
但是,当年的美国人民是幸运的,他们既有伟大的罗斯福,也有孱弱的金融财团。
三十年代的美国,金融财团的势力并不庞大。而且在罗斯福的操作下,大萧条时期的美国诞生了不少国有企业,比如联邦作物保险公司、商品信贷公司、进出口银行、联邦存款保险公司。
因为这些国企的存在,白宫在经济方面的话语权增大。再加上罗斯福以天下民生为要挟、以不动铸币权为媾和,使美国政府第一次从金融资本手里夺回国家权力。
罗斯福正是靠着这种国家权力,一方面弹压金融资本对国民的剥削性;另一方面让政府介入市场,主导经济发展。在他八年的政治生涯里,国家经济被180°扭转,使美国成功避免一场战争危机。
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正是罗斯福对美国的真实写照。
特朗普也想成为罗斯福,但他却没有那么好的“命”。
首先,今天的美国,既没有像二战前期那样大发战争横财的机会,也不是七十年代西方经济危机中一家独大的霸主(指经济层面)。
美国在经济层面的话语权,很大程度上已被欧洲和中国稀释。最典型的例子,就是CIPS(人民币跨境结算系统),以及SPV(欧元跨境结算体系)在货币流通渠道上,对美元霸权造成的打击。
其次,美国当前的政治环境,比大萧条时期更恶劣。
如今的金融资本在美国一手遮天、独断乾坤,比罗斯福时代强大数百倍,其势力遍布世界各地。从现实意义上来讲,再工业化与策划美欧秘密战争,只是特朗普己方势力的防守反击的手段,远没达到罗斯福时代战略进攻的地步。
再则,特朗普公然宣称自己是“民主主义者”。他妄图以煽动民粹主义的方式,壮大自身实力的话语权,已经严重动摇到美国价值观的根基。
这对美国全球霸权而言,也是一种战略损失。
我很喜欢一句话:世界唯一不变的,是一切都在改变!40年过去了,美国不再是曾经如日中天的美利坚,中国也不是那个蹒跚学步的共和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