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 » 人力资源 » 正文

全球商学院:创业,压垮国内中年危机男人的最后一根稻草?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09-20  来源:国商会
核心提示:男人四十前后,往往被各种现实逼着创业。因为他们年轻时通常有着30岁实现财富自由的伟大梦想,到了四十,在公司中,被年轻人追赶

男人四十前后,往往被各种现实逼着创业。因为他们年轻时通常有着30岁实现财富自由的伟大梦想,到了四十,在公司中,被年轻人追赶得力不从心,惶惶然不可终日。然而创业失败是大概率。那么,像日本男人一样,四五十岁还乘坐地铁通勤,将会是常态。承认自己的平凡,比创业,更需要勇气!

两年前刚辞掉华为荣耀总裁职务时,刘江峰在长达半年的时间里总被人问道:“为什么离开华为?”昨天,他卸任酷派CEO,消息传出并证实后,圈里几乎没人再问:“为什么离开酷派?”

一切早有征兆。

乐视帝国风雨飘摇,酷派财报惨淡无光,显然,这位一年前被贾跃亭高调请来的前华为高管,未能实现当初“三到五年让酷派重回国产一线”的誓言,离开只是早晚之事。

这位在四川航空大院长大的理工男有“儒将”之称。他有文艺的一面:离开工作20年的华为时,他写过《时间未老,理想还在》,其中引用了米兰•昆德拉、哈佛校长、奥斯卡影帝等多位名人名言,回忆往事时也饱含深情,文笔细腻感人

他曾意义风发,想要大干一番事业,但离开那个相对封闭的集体后,他接连遭遇了外部世界的残酷——夭折的生鲜电商“多点生活”在前,回天无力的酷派在后。

此刻,45岁的刘江峰大概是多少有些沮丧的。


宣布卸任酷派CEO时,他只在朋友圈里转发了一篇COOL M7相关的新闻稿,配以“收山之作,敬请光临”。

相比两年前告别华为时的温情脉脉,这场离别显得有些残酷。

刘江峰是一个文艺型的技术男。那篇洋洋洒洒3427字的《时间未老,理想还在》让人看到他深情的一面,公开场所现身时,他也喜欢引用名言。2015年,他作为优秀校友代表回母校东南大学演讲时,就引用了罗马尼亚诗人索雷斯库的诗《雷雨》作为开篇。这或许是受家庭影响。刘江峰的父母都是清华毕业,他7岁前随爷爷奶奶在苏北农村生活,此后就回到父亲工作的四川内江航天大院,在配备了当地最好师资的大院学校里成长。儿时的乡野生活也在他的性格里留下烙印。他有股子野性,不爱被束缚,“管了就会有副作用”。他自认在华为属于异类,“既不怕犯错,也不怕担责任。当然,运气好没有搞砸过什么,所以活下来了。”1996年,华为以6000元的月薪把刘江峰招入麾下,当时多数人的月薪不过几百块,刘江峰也觉得,世界被颠覆了。但那就是九十年代的深圳:有野心的公司们,不惜用最好的待遇挖来最好的人。刘江峰在华为很顺利,他曾经在关键时刻做出重要决定:2013年6月,华为发布P6,试水中高端市场,量产之初没人敢下太大订单,从新加坡调回总部不久的刘江峰最后拍板:下300万订单,我为此负责。这款手机最终出货量超过400万部。第二年,刘江峰在华为的事业走向巅峰:他加入余承东的消费者业务团队,担任荣耀CEO。一年后,荣耀实现2000万部销量,销售额从1亿美元上升至20亿美元。 有业内人士称:荣耀本来是用来打红米的,结果直接用来打小米了。事实上,在2013年被调回华为总部以前,刘江峰想过离开。事后谈及那段犹豫期,他给出的理由是“想做点新鲜的事情”。他最终选择在荣耀高光时期转身。2015年4月,他在微博宣布离职消息。“我终究是想到新的空间去闯荡一下,趁着青春的尾巴,中流击水。等多年以后回想今天时,我不希望后悔我不曾尝试,错过了又一次浪潮的到来。”此前,在获悉刘江峰的离职意向时,正在欧洲出差的任正非紧急回国与之面谈,但终究没能留住这位“大将”。离开华为后,刘江峰曾向媒体坦承老东家的问题:“华为成功有其内在因素,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70%的运气和30%的努力。”华为的工作环境特点之一是封闭。十几万人的公司相当于一个小社会,身在其间的人,可以暂时不考虑外界的激烈竞争,只要像攻山头一样完成一个接一个的目标就可以。“(离开华为)更多是因为公司太大了,这种文化多少都有点不适应。我也四十多了,还是希望自己出来做点事情。在一个企业呆了二十年,总是想有点变化。”

刘江峰选择的变化是创业。

华为高管的创业,总有点财务自由后寻找人生意义的感觉。业内有说法:以华为的薪资待遇,高管完全没必要去创业。

离开华为前,刘江峰的年薪是八位数。他喜欢雪茄和玛莎拉蒂,四五辆高档车换着开;是HIFI发烧友,家里有上千个音响器材;爱摄影,莱卡、禄来、古董相机和最新款相机都有。

决定创业后,44岁的他成为“北漂”。第一件残酷的事情就是要暂别玛莎拉蒂和安逸的深圳生活。

“北京根本不欢迎我,既买不了房,也买不了车,交通那么拥堵,好天气还得掰着手指头数”。他一度吐槽。

创业一开始很顺利。

外面的世界先展现出温柔美好的一面——华为荣耀的光环让刘江峰在没有商业计划书、没有logo的情况下拿到了1亿美元的天使轮。

他租下南锣鼓巷的一套四合院作为办公室,创办了生鲜电商多点。

那是当年的风口。2015年,全国生鲜电商交易规模达到560亿,入局者既有天猫、京东、亚马逊、顺丰优选、一号店、我买网这些综合类电商无一缺席,本来生活、天天果园拿下数千万融资的消息,也频频为赛道加速。

多点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它有IDG等投资天团支持,依托物美,除刘江峰之外,高管团队颇为豪华,分别来自华为、京东、唯品会、物美,前景一度被看好。

图:刘江峰(居中)是多点五个联合创始人之一

在资本加持下,多点一度增长迅猛。根据公开数据,多点在上线四个月后拥有280万APP 注册用户,100万微信服务号用户。2015年8月底,仅北京地区日均订单已经突破15万。

然而,这是烧钱得出的成绩。

随着业务推进,多点内部的问题逐渐浮出水面。有媒体报道,由于复杂的股权结构和人员构成,到2015年年底,CEO刘江峰基本被架空,物美取得了对这家创业公司的实际控制权,一位投资人成为公司日常管理者。

影响随之而至。

据内部人士透露,刘江峰实际掌权时,多点的GMV(一定时期的成交总额)曾经拉升到5.5亿元/月,到2016年2月,这个数据已经下滑到3亿元/月。

风口也在逐渐消失,到2016年,资本方对O2O领域逐渐失去耐心。3月,有媒体曝光刘江峰和多位华为系合伙人撤出,公司启动超过50%的规模裁员。

刘江峰后来只保留了多点董事长的职位,鲜少公开露面站台。

这一年,他大概经历了在华为数年、甚至十几年才会有的起伏。2015年9月,他在为多点四处奔波时一度感慨:

“一天会议结束,说得肝儿颤,车轱辘话那个呼呼的。爬山登顶,西湖美景尽收眼底......时光不老,半年之间,两个世界,犹如硬币的正反面,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人生体验。好像锋利的光刀片,清晰地隔断过去与未来,过去是一面透明的墙,看得到,回不去。未来倒向脱轨的卫星,仿佛要重活一遍青春。”

他没有想到,这段在陌生领域奋战的时光将很快翻篇。一年后,在贾跃亭的盛邀之下,他接手酷派,走进了另一段滋味迥然不同的故事里。

2016年8月,在当时还叫乐视体育生态中心的五棵松体育馆里,刘江峰走进了乐视的梦。

刘江峰的出场很“网红”,他讲段子,调侃雷军的“Are U ok?”、VIVO发布会上的老板落水、甚至还有老东家华为“三年超三星五年超苹果”的狂言。

登场前他还发了一条推销Cool 1发布会的朋友圈,言语间颇有贾跃亭的风格:“性格青年来吧,一起改变世界!”

余承东毫不客气地留言:现在每个人动不动就说要改变世界。改变世界并不容易,还是改变自己吧。

刘江峰自然没当回事。凭借在华为19年的底气,他一头扎进了贾跃亭的生态里。

他一度很有信心,发出“三五年带领酷派重回一线”的豪言壮语。但酷派的复杂程度,远远超出了他过去20多年职业生涯的经验:

一方面,酷派作为曾经“中华酷联”一份子,背着老牌手机厂商的荣光,失去运营商补贴后,转型艰难举步维艰,而前酷派总裁李斌的失势,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人心涣散;另一方面,乐视本来也是家复杂的公司。

酷派复兴最大的门槛还是资金。

2016年11月,贾跃亭承认问题的内部信发出后,酷派股价一路下挫。此后几个月的日子,被刘江峰形容是“端着金饭碗讨饭”:很多银行拒绝贷款,董事会也同意卖地筹钱的提议。

而根据酷派集团在今年5月公布的数据,2016年酷派营收近乎腰斩,净亏损达42.1亿港元。

最近,酷派更是连续三次发布公告,以审计问题为由推迟发布财报。两周前,酷派被曝因业绩不好解约大批应届生。

刘江峰曾经表示不后悔接手酷派

“我当时人在局外,对乐视也确实看的不太明白,觉得这家公司非常激进,梦想和布局都很大。我也担心乐视资源能不能跟上,人员能不能跟上。但我觉得老贾很有追求,很有勇气。而且,我们之间原先私人关系就不错,是朋友。”

在本月酷派新派发布时,刘江峰也还在说“酷派要活下去”。

但当时,他的言语间已经少了一年前的坚定和自信——高层出走、银行追债、销量亏损、被房地产公司收购等一系列传闻,把忧愁塞进了这位理工男的眉宇之间。

时过境迁。在孙宏斌的新乐视体系里,业绩不佳的酷派成了需要被洗牌的业务,当年被贾跃亭高调请来的刘江峰,自然也成为新乐视“去贾跃亭化”的牺牲品。

直到8月最后一天,尘埃落定,刘江峰结束了他离开华为后的第二段旅程。

只是,相比2年前的意气风发,这位45岁的中年人多了些让人唏嘘的命运感。刘江峰信命。他相信华为的成功70%靠运气,谈及自己命运时也说过:

“我觉得70%还是要靠命,只不过命为什么给你不给别人?那才是剩下30%,好运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刘江峰的下一趟征程尚未确定。此时,用当年离开华为时辞职信里《时间为老,理想还在》的一句话来表达刘江峰的今日心境,大概也是极其合适宜的。

“而我,终于是要离开了,再次走向充满末知的未来,也许我命中注定,一直向往on the road。”

创业是压垮中年危机男人的最后一根稻草?

身在帝都,一不小心就有了混迹于豪门圈的错觉。去喝杯星巴克,左邻在谈C轮融资,右座在做路演方案,连角落里几个文文弱弱疑似90后程序猿的生物也在小声嘀咕着自己的APP研发计划。感觉这时如果自己只谈风月不聊创业,简直活该被打晕了拖出去。

据说在股市,连隔壁王大妈都开始重金杀入的时候,就该离场了。那么,打开朋友圈人人都在聊创业的时代,有没有可能,风口已经悄悄关闭?至少,当所有公众号都在聊《黄金时代》,也许是时候读读《镀金时代》了。

都有四次创业潮了,入门还有机会吗?

说起来,自从中国人久贫乍富,前后一共经历了四次创业的“镀金时代”。

第一次创业潮:逼上梁山型

这次创业潮,发生在中国人的三观刚刚接受市场经济洗礼的80年代初。这批最早的创业者大都属于社会边缘群体,被排除在传统体制之外,即所谓的“盲流分子”。他们不得已顶着投机倒把的帽子,做点小商小贩养家糊口,是典型的“逼上梁山型”企业家。其中经营有道又比较幸运的,开始扩大再生产掘到了第一桶金,如著名的“傻子瓜子”。

这种创业模式的问题在于,由于创始人的草根性质,企业做到一定规模就会遭遇管理瓶颈,扩张越快就会死得越快。

第二次创业潮:野蛮生长型

这次业潮,发生在邓爷爷画圈的90年代初。当时的说法是“下海淘金”,那个时代特有的投机与冒险精神也的确和美国当年的淘金热有得一比。创业者通常具有明显的高风险偏好,凭借个人胆识和灵活手腕游走于灰色地带,甚至黑白通吃、空手套白狼,最后不成功则成仁。

这种“野蛮生长型”创业的最大问题在于,企业背负绕不过去的“原罪”,像一颗随时会爆炸的定时炸弹。再看看那个年代叱咤风云的企业家们,最后大多都“进去了”。

第三次创业潮:技术先烈型

这次创业潮,发生在千禧年前后,也是中国第一波互联网浪潮的开始。网易、新浪、搜狐等传统门户,以及混成世界级互联网大佬的BAT,都是这波创业潮的成果。创业者的普遍特征是高学历、懂技术、海归,是第一批知识型创业者。

不过,能在这波创业潮中笑到最后的毕竟是极少数,更多的是成为“技术先烈型”的“失败者”。有的我们起码还知道名字,有的则一点水花都没溅起就消失在历史的洪流中。尤其在那时,风投还是一种普通人难以接触的神秘事物,很多人是砸锅卖铁去创业,最后亏得血本无归,其惨烈程度不忍直视。

第四次创业潮:资本圈养型

没错,这就是当下正在经历的创业潮。如果对比前三次,第一代创业者被体制排挤,第二代创业者原罪加身,第三代创业者风险不可控,而现在的创业者简直就是社会的宠儿!各路创业导师纷纷上阵出谋划策不说,连总理都亲自出来振臂一呼。年轻人只要有点想法、有点能力、有点拼劲,再做得一手漂亮PPT、讲得一手好故事,基本就能得到风投的青眼相加甚至主动追逐。难怪有人说,在资本激素的强力催熟下,现在可能是中国社会最后一次穷人暴富的机会。

但是不要忘了,资本是把双刃剑。当下的创业潮看似机会无限,主角却早已不再是白手起家的创业者,而是各路实力雄厚的资本集团。从几年前团购网站爆发的“百团大战”,到后来一地鸡毛的O2O混战,其本质都是资本的火拼。在资本看来,创业项目不过是一只只圈养猪仔,只等养肥了出栏。创业者作为猪倌儿,最后往往不是被边缘化就是被踢出局,虽然可以拿到一笔相当可观的“遣散费”,财务自由是绰绰有余了,but,说好的企业家精神呢?!

99%的人不适合创业

当然了,即使看清这一点,也不妨碍当下野心勃勃的年轻人,他们不是正在创业,就是在去创业的路上。虽然每个人都知道“99%的人不适合创业”,但每个想创业的人都会有种错觉:自己就是那天命所在的1%。如果你碰巧也有这种错觉,请仔细阅读以下列出的三种尤其不适合创业的人,欢迎对号入座。

大学毕业生

为什么说大学生创业不靠谱?别光盯着比尔盖茨和扎克伯格这种辍学创业的极端例子,人家是典型的“天才+幸运儿”,如果按1%的天才比例和1%的幸运儿比例计算,要成为“天才+幸运儿”的比例就是万分之一,那么就有万分之9999的把握说:大学生不适合创业。

作为涉世未深的大学生,对人性、对社会的理解还很肤浅,对商业逻辑的理解就更谈不上,而这些几乎是创业成功的必备要素。同时,大学生很少经历过真正的挫折(别闹了,考试挂科和失恋不算),对创业之艰难往往准备不足。

其实,一个足够优秀的大学毕业生即使有创业意愿,也最好先进入一家实力雄厚的大公司历练几年,无论外企还是国企。这样做的最大好处是,可以利用平台资源结识很多优秀人士,一方面通过向他们学习实现快速成长,另一方面为以后创业打下人脉基础。而如果一毕业就创业,工作人际圈一般只能局限于低端群体,很难大量认识比自己更优秀的人,以后的路就会越走越窄。有时候,南辕北辙才是捷径。

职业经理人

创业者需要一种非常特殊的精神气质:不安于现状,具有“不折腾就会死”的内在冲动;对探索和冒险的渴望远远高于获得安全感以及稳定预期的需要;“天生反骨”,不接受企业中的层级约束。从这个角度上说,现在兴起的各种创业者训练营都是瞎扯,一个真正的创业者不可能是训练出来的,只能是天生的。

创业所需的特殊个人能力,不仅创业营培养不了,大公司这样的成熟组织也培养不了。很多在大公司发展得很好的职业经理人,出去创业之后往往摔得鼻青脸肿。

为什么?

职业经理人和创业者最大的不同,在于职业经理人是在既有的组织体系和明确的岗位职责下工作,他的目标是“改善”;而创业者是无中生有、平地起高楼,他的工作是“构建”。“构建”比“改善”要困难得多。所谓万事开头难,一旦建立起基本的组织结构和业务轨道,后面就会容易很多。并且诡异的是,开头越难的事情,一旦走上正轨,后面往往会越简单;而开头如果想走捷径图省事,那么后面往往越走越难。

反过来说,一个天生的创业者也不适合在一个成熟组织中工作。一个高效运作的组织,需要其全体成员对组织目标的一致认同,以及对上级指令的高度服从。根据前面说的天生创业者的精神气质,他们通常很难做到这一点。

更为重要的是,我们都知道“木桶原理”,除了必须补齐“短板”,另一方面来看,一块比其他木板都要长的板,对木桶来说也是一种负担。因此最好的办法是把这块长板锯得和其他板差不多。

作为一个成熟组织的一员,如果能力跟不上,肯定会被淘汰,但如果能力比其他人高很多,对组织来说也是不必要的,甚至会成为影响组织稳定的扰动因素。因此组织会尽量把个人能力从卓越变为优秀,足够好用就行。当一个天生的创业者长期泡在成熟组织当中,就会最终变得和其他人一样平庸。

中年危机男

网上有一句爆款鸡汤文:“大多数人努力程度之低,根本轮不到拼天赋"。这句话对吗?也对也不对。勤奋分两种,身体的勤奋和头脑的勤奋。作为创业者,如果天天起早贪黑只争朝夕,但是在一条错误的道路上不断重复做错误的事情,那么越勤奋就死得越快。而如果能启动头脑的勤奋,在快速行动的同时快速发现问题、快速纠错,那么成功的几率就会大大增加。

因此江南愤青说,创业就是用最快时间试错的过程。反向推断可以得出,试错成本太高的人,显然不适合创业。那么,哪些人试错成本高?大概是:35岁以上,身体条件一般;在公司有中层以上稳定职位;上有老下有小,家庭硬性开支很大;以及,有个擅长于打击挖苦你的老婆。——听起来完美符合中年危机男人形象。

相信我,创业是压垮中年危机男人的最后一根稻草

免责声明:本文若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刻删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全球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学院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学院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公益慈善栏目 赞助本站可以扫描支付  |  免费推广计划  |  全球资源网顾问团  |  帮助中心  |  企业文化  |  关于我们  |  全球信息中心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本站对所有发布的信息不承担任何责任,用户应决定是否采用并承担风险。